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平樂》以講述宋仁宗的一生為主線,近期已播放近半,以服化道出色為特點的正午陽光劇組是否能夠延續《知否》的熱度?


我們在去年年初的兩篇推送中已經借《知否》劇組的道具簡單介紹了一部分具有典型宋代風格的器物,今天我們將繼續用“放大鏡”在劇中尋找那些折射宋代美學的點點滴滴,感受這獨具魅力的時代風華。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相關閱讀: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01

三足樽與三足承盤


劇中男主角宋仁宗趙楨的桌案上擺放著幾件近似天青釉色的物件兒,其中一件三足樽和一件三層承盤的道具原型是當仁不讓的國寶級文物。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物以稀為貴,傳世汝窯不足百件,價值極高,為世所珍。天青釉弦紋三足樽是傳世汝窯中的珍品,內外滿施天青釉,清淡含蓄,外腹僅凸弦紋為飾,簡約典雅。


目前所見傳世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僅兩件,一件藏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兩件器形與紋飾相同,只是後者尺寸較前者的大一些。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現藏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件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器物外底。詩曰: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御題”。


此器造型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它應與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現藏故宮博物院


汝窯弦紋三足樽風格古雅,器形仿古。早在戰國中期就已經出現了銅樽這種造型,漢晉時期筒形三足樽特別流行,青銅樽數量最多,也有漆樽、玉樽、陶瓷樽和滑石樽等質地的。隋唐時期這種器形式微,兩宋時期這種樽主要見於瓷器。除了汝窯,定窯、南宋官窯也燒造這種形制的三足樽。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定窯白釉弦紋三足樽,現藏故宮博物院


這種器形在文物定名中出現多種名稱:樽(尊)、奩,這三種名稱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稱其為樽,是因為造型源自戰漢時期的樽。經孫機先生考證,出土文物上的銘文“溫酒樽”不是熱酒的樽,而是盛“溫酒”的樽,“溫酒”是反覆重釀多次的酒。樽是盛酒備飲的容器,比杯、觴較大,宴飲時置於座前,用以斟酌。


而奩應是沿用宋人的命名。樽的名稱到宋代已不傳,北宋學者呂大臨在《考古圖》中把廬江李氏所存酒樽定名為“鳳奩”其名稱流傳後世,至今還有沿用。宋人一般把這種筒狀三足樽稱呼為奩,大維德基金會所藏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名為“奩式爐”也是因此而來。


稱其為爐,主要原因是這個器物的功用是香爐。宋人焚香之事大盛,陸游《齋中雜題》:“棐幾硯涵鴝鵒眼,古奩香斮鷓鴣斑。”詩中的鷓鴣斑是一種十分名貴的香料。《宣和博古圖》中“週四神奩”的闡釋“昔丁度以奩為香器”可推斷陸游詩中的古奩應是仿古樽式香爐。三足樽敞口、無蓋的特點也符合宋人小室薰香的需求。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02

臂 擱


在之前的推送中我們已經陸陸續續介紹了一部分文房用具,這次在宋仁宗的桌案上我們發現了一個長條狀的拱形器物,就放在鎮紙旁邊。它長得很像鎮紙,又略有不同。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這種文房用具叫“臂擱”,臂擱又稱腕枕、臂格、秘擱,是古代中國文人用毛筆書寫時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房用具,一般為長條狀的拱形,上部弧凸以利於置腕,下部內凹以防壓字。


臂擱的出現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係。古代文人書寫時,懸腕自右向左豎書,稍不留意,手臂或衣袖極易沾到到剛寫完的字。如果把臂擱放在臂下,就不會沾字墨,同時防臂上汗水滲到紙上,有時還可當鎮紙用。臂擱由此成為古代文人的必備之物。


臂擱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尚無準確的說法。北宋後期詩人謝薖在《次韻郄子中所藏筆幾》詩中寫道“小琴承臂筆縱橫,章草真行隨所欲。”這是對臂擱的較早描述。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官窯天青釉臂擱,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傳世實物中,較早的瓷臂擱是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官窯天青釉臂擱,形如半剖的竹段,器底有乾隆四十二年題詩,所謂“瘦金筆法擱臂肘,羲之懸腕或弗取”,可知此器確實是“擱臂肘”用的。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白玉臂擱,現藏故宮博物院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記載:


臂擱,有以長樣古玉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為臂擱,上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亦佳。而倭人黑漆臂擱如圭,圓首方下,闊二寸餘,肚稍虛起,恐惹字墨,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此為臂擱上品。


可見臂擱材質有玉、紫檀、竹、漆等。此外還有以黃楊木、紫砂、象牙、瓷等為製作材質的,具有極強的陳設和玩賞功能。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康熙墨彩竹節式臂擱,現藏故宮博物院


臂擱的大量製作始於明代,以清代為盛。傳世臂擱中,以竹刻臂擱、雕玉臂擱、瓷臂擱最多,尤其是竹刻臂擱。竹臂擱一般用去節的竹筒分劈成三份刻制,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一尺,寬度大約為七八釐米。


臂擱還常被製作成切合文人雅趣的竹節形、書卷形、古琴形等樣式,表面有淺雕書畫怡情的,有鐫鑿詩句為座右銘的,有刻飾花草人物、歷史故事的,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晚期竹刻陳洪綬畫撫琴圖臂擱,現藏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03

鏡 架


古裝劇中經常出現女子梳妝的情景,鏡臺或鏡奩都是此間常見的道具,這次《清平樂》在曹皇后和苗娘子的妝臺上擺放了一件“鏡架”,這個道具在古畫中常見,在影視作品中倒很少見到。


鏡架是一種小型傢俱,古人用來承託鏡子的架子。單獨使用的鏡架一般很小巧,結構也簡單。有一種與交椅相似的鏡架很有特點,玲瓏精美,為唐代所創,稱為“交椅式鏡架”。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漢代之前的鏡子一般放在鏡盒中,魏晉南北朝之後隨著高型傢俱的出現,出現了較高的鏡架以適應人們“端正衣冠”的生活需要。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現藏大英博物館


“鏡架”一詞最早見於宋代文獻,南宋《雲麓漫鈔》引李清照《投內翰綦公(崇禮)啟》:“清照啟:素習義方,粗明詩禮。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蟻不分,灰丁已具。……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


宋代鏡架有三足和四足之分。《繡櫳曉鏡圖》中一晨妝已畢的女子正在對鏡沉思,用來承託鏡子的鏡架為四足鏡架,上端有雕飾,下為方框託著鏡框,底部有花瓣形小足,造型別致,做工精美,畫中情景反映了宋代仕女的安逸生活。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王詵《繡櫳曉鏡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蘇漢臣《妝靚仕女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日本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鶴澤探真王昭君圖軸,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我們所熟悉的屏式穿衣鏡則出現在清朝中期。廣州從外國進口大尺寸鍍水銀厚玻璃磚,安裝在座屏中成為可以照見全身的穿衣鏡,是清代的一種新式傢俱。這在當時是稀罕物,只有宮廷王府才用得起。現存故宮博物院養心殿西過道門內的穿衣鏡就是為大臣覲見皇帝時整肅儀容之用的。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04

灑金與飛白書


劇中宋仁宗寫字時使用的紙箋金光點點,並非簡簡單單的白紙。這種灑金紙箋代表了一種製紙的裝飾工藝,為了使紙面看上去更加絢麗奪目、富有華貴氣息而在粉紙上灑上金銀粉末。


灑金之前,要在紙面塗上粘合劑,撒上金銀粉末後再進行加工砑光(砑光:用卵形光滑石塊在紙面上碾磨,使紙面表面光滑並有一定光澤,製紙環節之一)。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這種灑有金粉或銀粉的加工紙,有灑金紙、灑銀紙或金花紙、銀花紙。根據所加金銀粉的多少,這種紙可分為三種:紙面上的金粉小片密集如同雨雪,叫作“屑金”;金粉分佈紙面,稱為“片金”;整個紙面全部塗上金粉,叫作“冷金”


灑金工藝在漆器上也有應用,歷史很早,起源於戰國時代,長沙戰國楚墓的彩繪漆棺上面就有金銀粉描繪的圖案。魏晉時期佛教盛行,金粉被大量使用在佛像的裝金。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竹股燙花素面摺扇,現藏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乾隆綠色描金銀粉蠟箋,現藏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清灑金漆文具-盒,現藏故宮博物院


而劇中深得宋仁宗偏愛的書法“飛白書”又是什麼呢?唐代張懷瓘《書斷》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


飛白書是漢代書法家蔡邕所創的一種很特別的字體,因筆畫中露出白色絲絲,燥潤相間,這種善用枯筆的書法被稱為“飛白書”。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相傳蔡邕看到工匠用掃帚蘸著石灰水刷宮牆,因刷得不均勻,牆上留下了一道黑一道白的印跡。於是受到啟發,蔡邕自己用細竹絲做成了扁形竹筆來寫字,通過速度的變化,寫出了黑白絲條筆畫相間的“飛白書”。


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中說:“取其若絲髮處謂之白,其勢飛舉謂之飛。”國畫用筆也有“飛白”,其用筆方法是筆中含墨或色較少,而運筆較快,筆畫出現絲絲白點,與書法“飛白”原理基本相同。


唐代的幾位皇帝比如唐太宗、高宗和武則天都擅寫飛白書,1971年出土的初唐《尉遲敬德墓誌》志蓋就是飛白書寫的。宋代皇帝也多喜好飛白書,王士禛《池北偶談•宋諸帝書》曾說:“宋諸帝多工書,如太宗及仁宗飛白,而高宗其尤著者。今徽宗書,往往從書畫題跋見之。”


總體來說,飛白書在漢至唐宋都是一種較為流行的書體。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05

羊 羔 酒


劇中飲酒時多次提及“羊羔酒”,羊羔酒為古代汾州(今天的山西省)出產的一種名酒,又稱羊羔兒酒、羊羔美酒。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色白瑩,鱙風味”,《本草綱目》中記有兩種製造方法。一種方法是取自於《宣和化成殿真方》:糯米一石,按照平時釀酒一樣浸泡蒸熟,肥嫩的羊肉七斤,杏仁一斤,一同煮爛,連同汁液一起與糯米飯拌和,下入一兩木香,待溫度適宜時下入十四兩曲末,像平時釀酒一樣進行發酵,十天就可以成熟,酒味極其甘滑。


另一種方法是:取羊肉五斤,蒸爛,放入好酒中浸宿,放人消梨(又名香子梨,為梨子中的一個品種)七個。一同搗爛取出汁液,與米、曲一同發酵製成酒。


羊羔酒在宋代是名貴的酒。


《東京夢華錄》記載“街南遇仙正店”賣酒,“銀瓶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

吳儆《寄題鄭集之醉夢齋》一詩中有云:“但問雪煎茶,何如羊羔酒。”在他看來,冬天的時候來上一杯羊羔酒,要比喝上一壺雪水煮的茶更讓人覺得舒服。

崔敦禮的《苦寒賦》說:“我乃張重幄,處溫室,衣狐裘,坐熊席,盛獸炭之春紅,酌羔羊之瓊液。”

周必大《春日飲羊羔酒》詩云:“淺斟想對銷金帳,生意重尋白玉盤。蟻泛似緣羶足慕,海凝如得毳逃寒。”


除了出色的口感,羊羔酒還有藥用功效。它具有補體虛、祛寒冷、益腎氣等作用,大補元氣,特別適合抵禦嚴寒。


唐代羊羔酒進入宮廷,到宋代風靡一時,直到清代依然在酒品中佔據一席之地。《紅樓夢》中提到“明早安排一付羊酒”,《金瓶梅》也有“堂中畫燭高燒,壺內羊羔滿泛”的句子,《鏡花緣》記載羊羔酒被列為當時五十五種名酒之最。


除了上述幾種文物 “信息點”,劇中還別具匠心地“安插”了一些具有宋代風格的文物道具,博學的你是否具有這樣的火眼金睛將他們一一認出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宋定窯白釉蓋缸,現藏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宋龍泉窯青釉鳳耳瓶,現藏故宮博物院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宋人物紋柄鏡,現藏故宮博物院


下面有一個小測試,請問聰明的讀者們能夠準確說出下面三張圖中的器物名稱嗎?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拿起“放大鏡”看看能給《清平樂》道具組打幾分?



溫碗注子、硯滴和熨斗


參考文獻:

陳銳:《論汝窯弦紋三足樽》

康小兵主編:《文房雅器》

張加勉編著:《國粹經典 傢俱》

朱仁星:《鏡臺與鏡架》

王世襄:《明式傢俱研究》

孫機:《鏡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