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數據支持:遠川研究所科技組


2019年10月,韓國總統文在寅出席了三星的一場發佈會,三星高調宣佈將“投資13萬億韓元發展量子點顯示器”,摺合人民幣約為750億元。雖然是大手筆,但並不算震驚世人,甚至有些被動應戰的意味。

自從中國半導體顯示面板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後,TCL華星等公司便持續在大尺寸面板領域加碼擴建。國內製造優勢和產業鏈協同陣營得以鞏固,三星、LG不得不忍受著慢性虧損。而就在發佈會一個月前,韓國媒體也發文稱“三星和LG在液晶面板領域,已經被中國攻勢擊潰”。

三星也嘗試過技術差異化,但2013年啟動的大尺寸三基色OLED項目,因為不良率過高,成本難以控制,兩年後不得不放棄。LG雖然量產了白光OLED面板,但是競爭力不足,連續鉅虧。因此,三星高調宣佈新技術,甚至邀請總統出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自己壯膽。畢竟,新技術商業成熟仍需等待良久,但主陣地的丟棄卻日益嚴重。

三星新技術投資計劃發佈3個月後,LG宣佈將關閉韓國LCD面板工廠。彼時的市場,對這個消息仍心存疑慮。畢竟,2020年是賽事大年。由於大屏能提升觀賽體驗,因此,行業一直有著賽事年、需求旺的規律,大尺寸面板價格甚至在2020年初小幅上漲。但不料,一場疫情突襲而來。

疫情影響下,2020年奧運會宣佈延期到明年,歐洲盃、美洲盃足球聯賽停擺,各大賽事也紛紛推遲或取消,面板需求出現急速萎縮。原本供大於求的面板市場,再遭寒流。因而,在今年3月底,三星顯示器向客戶發信表示,將停止LCD面板生產,加速推進新技術。而與此同時,國內的面板企業也並不好過,相繼出現利潤下滑甚至虧損。

悲觀的預期,再次籠罩在產業和資本市場,甚至有輿論痛斥面板是“價值毀滅者”。然而,正如人們常說的,不要浪費一次危機。面板行業的寒冬,其實也是一次機遇,尤其對中國企業而言,也許更是一次大時代的開端。


Part 1. 低谷孕育的機遇


面板有著很強的週期性,而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面板產業的發展中可以發現,機遇往往就蘊藏在每一次低谷中。

19世紀60年代美國推動液晶技術商業化,希望運用在電視領域。然而當時的技術仍不成熟,想要一口吃個胖子的美國企業,幾番折騰後放棄了研發。而到了1990年代,日本將液晶技術運用在手錶、電腦等小型終端,終於將液晶面板從實驗室產品轉化為商品。

看到商業未來的日本企業,兇猛擴張。即使在日本經濟遭受巨大壓力的1994、1995年,日本企業依然堅持研發、投產,累計建設了21條液晶生產線,佔到全球95%的產能份額。與此同時,行業產能開始大量過剩,面板價格暴跌。面對低谷,日本企業將目光瞄向等離子等技術,試圖通過差異化來維持高利潤。

就在此時,韓國企業發起“抄底進攻”。三星早在90年代初就開始介入面板領域,但規模、技術較弱。到了1995年,眼看著日本企業“撤退”,三星、LG、現代等公司,頂著鉅額虧損、投建大批量面板產線。1996年10月,三星3代線建成;1997年11月,LG 3.5代線建成;1998年末,三星3.5代線量產。

激進的擴張,並沒有馬上帶來利潤。相反的是,從1990年開始,三星連續虧損7年,高峰時期每年虧損一億美元。而當年豪言壯語“可以承受5年虧損”的LG,也被現實嚇了一跳,面板產業連續虧損達到了8年,被譽為LG集團的“吸血鬼”。吞著碎牙齒的韓國企業,毫不退縮,也終於迎來了轉機。

1998年,建成多條3.5代線的韓國,在技術上領先了只有3代線的日本。隨後韓國企業與蘋果、飛利浦等巨頭合資辦廠,再次在市場份額上戰勝日本。眼看被後來者超越,本土崛起無望的日本,開始幫助臺灣來對抗韓國。

2001年面板產業再次陷入低谷,而臺灣卻直接上馬了高世代5代線,產能大幅擴張。短短几年,便誕生了友達、奇美、中華映管、瀚宇彩晶和廣輝等“面板五虎”。

面板產業先後經歷了日本、韓國、臺灣等地區的擴散、轉移。而核心要素來自三點:逆週期投資、高世代迭代、新技術驅動。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液晶產業在技術、終端需求、產能供給等幾大因素的影響下,呈現了強週期性。低谷期產能退出,供給逐漸弱於需求,面板缺貨引起漲價、利潤增加;漲價再次催生新的供給、高世代線投建、供給逐漸增加、成本大幅下降,再次導致供過於求、面板降價、利潤下滑;行業再次進入低谷。

而理性的企業,則會在產能過剩的低谷期大規模擴張投資,趕在行業上升期間釋放產能,收割價格紅利。擴張的核心,則在於高世代產線、新技術應用,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回頭來看,日本、韓國、臺灣面板產業的崛起,皆源於此。行業寒冬,往往意味著格局改變的機緣,而這一次,也不會例外。


Part 2. 韓退中進的浪潮


中國面板產業源於電視機行業的發展。2008年底,新一輪面板低谷在經濟危機影響下加速擴散。已經擠進全球前三的臺灣面板產業,驟然停擺,開工率不足四成,企業停薪休假,面板有產無銷。

一片淒涼眼看無盡頭,但海峽對岸的大陸,作為全球彩電生產中心、面板產業的第一大客戶,向臺灣伸來援手。自2009年初起,九大彩電廠商兩次赴臺採購,交易總金額44億美元,總量超1200萬片。然而,海峽兩岸互幫互助的熱情,卻突然被韓國澆了一盆冷水。

2009年2月起,韓國企業大肆購入了臺灣庫存的400萬片面板產能,同時簽下採購協議、壟斷了臺灣面板未來的產能。在完成了產能控制後,韓國面板企業便動了心思,5個月時間,推動面板價格上漲了30%以上。國內彩電企業叫苦不堪卻又無可奈何,面板進口金額也連續上升。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經歷了“鎖喉”之痛的中國產業,開始謀求改變。儘管是行業低谷,但這一年,中國仍啟動了高世代線建設,拿出了數倍於當年韓國的虧損決心,立志在恥辱中實現突破。

4月,京東方6代線在合肥動工,10月,京東方8.5代線在北京開工。而TCL也通過高薪挖來了日韓臺專業人才百餘人,和中國大陸工程師一起,在2010年直接上馬了8.5代線,起跑就超越了中國臺灣同行。

通過工程師們的努力,中國大陸8.5代面板生產線在2012年前後相繼投產,不再被人卡脖子,面板進口金額也逐漸下滑。七年後,TCL華星又率先挑戰了全球第一條11代產線。逆週期投資和高世代投產雙管齊下,大幅提升了中國面板產業的實力,總產能、以及手機、電視等主流面板出貨量,都實現了對韓國企業的超越。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推動中國面板崛起的因素,包括終端製造業協同、高效的客戶反應以及成本等諸多優勢。而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在大尺寸高世代線上的佈局。

尺寸越大、切割成本越低,較七八代產線更具備經濟效益。高世代產線的建設,與下游需求的不斷髮展正在互相增強,共同推進全球顯示產業的高端化和大尺寸化趨勢。如今,TCL華星的大尺寸產線已走在世界前列。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在下一代技術儲備上,中國企業也已經打破了全面落後追趕的形勢。大尺寸領域開始主導,小尺寸領域不斷縮小差距。在Mini LED、QLED、印刷OLED、Micro LED等下一代技術方面,中國和韓國等幾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韓國LG面板業務連續四季度虧損後,不得不宣佈停止韓國產線,三星顯示也宣佈退出液晶面板產業。韓國企業躺在液晶面板上數錢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但三星繼續保持在小尺寸柔性OLED的優勢,並全力開發QLED等新型顯示技術,而且在材料、工藝、裝備生態鏈上佈局完善,依然是全球顯示產業的領導企業。

目前雖是行業寒冬,但需求依舊在。延遲的比賽,明年還會舉辦;推遲的電視手機更新潮,也依然會再開啟。但這場韓退中進的浪潮不可避免,國內面板生態體系崛起的暖風值得期待。

那麼,一家企業應該如何做,才能在寒冬中存活?又該具備怎樣的特質,才能迎接暖春?


Part 3.攻堅拓土的TCL華星


儘管金融危機波及全球,但TCL液晶電視2009年銷量實現了翻倍增長。然而,公司創始人李東生卻充滿擔憂,他一直掛念著被海外卡脖子的面板國產化進展。也就是在同一時刻,TCL投資的華星光電項目正式在深圳開工,把劍砍向了海外壟斷的鎖鏈。

TCL華星可謂高舉高打,第一個面板項目便是國內領先的8.5代線,並在隨後的十年裡,先後開啟了6個覆蓋多技術路線的項目。而今,華星的大尺寸面板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二,2019年業績交流會上,李東生明確提出了要在大尺寸LCD領域實現全球第一的目標。預計到2023年,TCL華星總產線產能面積份額也將位居全球第二。

十年光陰,TCL華星從零起步,逐漸成為行業領軍企業。而這個發展過程,根據我們多年的跟蹤交流發現,有“四個招式”格外重要。

結硬寨。雖然TCL華星進入面板行業是高舉高打,但它的項目投產並不魯莽衝動,恰恰相反,TCL充分發揮著結硬寨的耐心和優勢。

在時間方面,TCL華星一步一個腳印。第一個項目量產兩年後,公司才啟動第二個項目。隨後的每個項目,也幾乎都有一年左右的間隔。新建項目並不只是產能的擴充,也是新技術的迭代升級。

循序漸進投產,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公司積累的建設生產經驗、減少犯錯、提高效率;也可以根據技術發展趨勢,合理安排資金投入,避免低世代“上線便是下線、投產便被淘汰”的窘境;而且,穩健的投產,更有助於財務穩健、經營有效,這對於資本密集型行業,也格外重要。

在這種循序漸進投資策略背後,TCL華星的每個項目建設都以自籌資金為主。這個路徑,不同於一些槓桿資金野蠻生長的做法。但是,卻可以保持效率、效益領先,提高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TCL華星建廠佈局採取了“雙子星”策略,t1、t2;t6、t7生產線都在深圳,t3、t4同在武漢。這種佈局可以發揮聚合效應,提高配套資源利用。據測算,這一策略比同規模項目,節省項目成本9億元、運營成本6億元,供應鏈協同,還可以節省3千萬左右。

TCL華星依靠投產節奏、空間方面的合理優化,為每一個產線都奠定了穩定的生產經營基礎,使之成為國產面板在打破壟斷、產業崛起的征途上,一個個有著超強作戰力的硬寨。

建聯盟。面板是一個重資產行業,生產線耗能高、而且一旦產線開始運作,哪怕短期的關停、改裝調整等等,都會給經營帶來負擔。因此,生產訂單的強預見性、計劃性,對於面板企業而言,非常重要。穩定、良好的下游客戶關係,也成為關鍵。

TCL華星面和所有彩電大客戶都有業務合作,包括海信、長虹、創維、康佳等國內廠家,以及三星、索尼等國際頂尖客戶。近期,TCL華星又成為了華為智慧屏的重要供應商。

三星的大尺寸面板是與TCL華星相同的VA路線,這決定了兩者之間的強合作關係。2009年華星成立之初,三星便是其股東;而TCL也是三星蘇州產線的股東。可謂,強強聯合,互相促進。

為保持面板業務的獨立性,2019年,TCL完成了重大資產重組,將面板業務和終端業務分拆為相互獨立的兩個產業集團——“TCL科技”和“TCL實業”。

分拆後,TCL科技旗下的TCL華星面板和客戶完全沒有競爭關係,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客戶基礎,在產業低谷也實現了滿銷滿產。

重創新。面板不僅是高資本密集,也是高技術引領。TCL華星在研發方面不遺餘力,2019年研發投入46.6億元,收入比為13.7%,並不遜色於華為的15%。華星的研發資金有序地投入到了各個技術路徑。

在大尺寸領域,公司佈局了印刷OLED、QLED、Mini LED等技術,也在研發觸控傳感器等面板微系統。在小尺寸領域,公司在柔性屏、觸控一體、輕薄化等環節都有突破。

技術的佈局,也在產品收入分佈方面有所展現。公司先後贏得了三星、華為、小米等手機客戶,也導入了聯想ThinkPad高端商務系列。商業顯示領域,也突破了鴻合等頭部客戶。TCL華星的收入結構,在技術推動下,守正出奇、不斷優化,中高端需求持續增長,競爭力持續加強。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強經營。TCL華星面板業務屬於高科技、重資產、長週期行業。企業的戰略佈局、業務規劃、產品管理、工藝技術等能力要求都很高,經營能力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

而在業務發展方面,公司將業務戰略分解到每年的業務規劃和落地舉措,並細化到每個組織和每個人。既明確了責任,也清晰了權益。TCL華星通過建設、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了公司存貨週轉速度,也提高了公司人力效率,人均費用率(人力成本/營業收入)長期處於行業低位。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結硬寨、建聯盟、重創新、強經營,這一系列措施,成為TCL華星經營的支柱。該公司是唯一一家自2012年起每年盈利的面板公司,而衡量公司運營效率的EBITDA指標,也連續29個季度排名全球領先。TCL科技在2019年也實現了36億元淨利潤,115億元的正向經營現金流,公司負債率處於行業較低水平。

穩健的財務、高效的管理,這些元素成為TCL華星熬過寒冬的“筋骨”,而其前瞻的佈局、發展的內涵,則是迎接國產生態崛起暖春的“精氣神”。


Part 4.重回“產業鏈制高點”


面板製造一度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個稱號,叫“價值毀滅者”。意思是,投入的資金多,但產生的利潤無法收回成本、甚至無法產生利潤。客觀而言,這個評價有一定道理。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有四個原因:

重資產。面板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單項目投入資金很大,如果投產決策錯誤,造成的影響自然也很大。

週期性。在過去幾十年裡,由於供需的不斷失衡、均衡,加之技術路徑的不斷提升,面板製造呈現了很強的週期性,也導致收入、利潤的波動。

創新力。中國面板製造行業啟動時間晚,幾乎一直處於技術、成本追趕狀態,尤其在技術衝擊下,低世代線很容易落地即遭淘汰。然而,也正是靠著這些企業的“忍辱負重”,中國彩電、手機等面板需求行業,才能迎來價格合理的供給。

因此,如果擴大到整個工業體系來看,面板製造商絕對不是價值毀滅者,而是產業利潤的驅動者,整體效益要遠高於成本。

價值鏈低位。相對而言,面板製造商當下似乎處於產業鏈“微笑曲線”的下端,毛利率在-20%和30%之間波動。但上游基板、光學膜、化學品等領域卻還有著不錯的收益。而佔據這些領域的,幾乎都是日本、美國、韓國等企業。

可以說,這並非半導體顯示行業常態。半導體顯示產業投資巨大,是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和產業鏈變革的牽引者,也是電子信息產業的

戰略控制點和價值制高點:半導體顯示產業是技術創新的發起者,驅動著上游的設備、材料技術的發展,並推動著彩電、手機等終端產品形態的創新。

產業裡的Mini LED 、OLED、QLED以及Micro LED等革新技術,都是由面板製造商發起,並牽引著背光、模組、IC的同步配套,也為下游帶來了新的產品、體驗。當前各手機商的創新也都是基於屏幕展開,全面、挖空、摺疊……

世界是屏的。半導體顯示產業,作為中游中樞,本應是行業地位、利潤回報較高的一環,卻被迫淪為價值毀滅的稱號。造成這種狀況和產業週期屬性有關,也和過去幾年在各類資本驅動下,國內產能無序擴張有關。槓桿野蠻生長,無法實現資金回報,也破壞了行業效益。

如今,產能過剩的勢能和慣性餘威猶在,其影響尚需時間完全消化,在這一個漫長的週期當中,只有運營、效率、技術綜合表現優異的企業才能盈利,才能生存下去。而它們迎來的,則是產業鏈價值提高的三股暖風。

供需改善。供給端,韓國產能相繼退出,國內面板產線投資也會更加趨於理性,TCL華星和京東方雙寡頭的局面漸漸成型,獲取超額收益的行業基礎也在夯實。在需求端,也醞釀著新機會。諸如華為智慧屏這樣的視頻交互場景加速滲透,商用顯示市場快速增長,會成為縮短當前產業週期的變量。

技術紅利。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LCD液晶面板技術都不會受到顯著的技術威脅,OLED應用推廣、MicroLED的產業化導入都尚需時日,LCD仍將長期是商業主流。

依靠大尺寸LCD市場積累的超額利潤,中國雙雄可以贏得足夠的時間和利潤,去縮短與韓系企業在柔性顯示領域的差距,同時佈局下一代顯示技術。而技術環境的相對穩定,更有助於現有龍頭企業發揮規模優勢、改善商業回報。

價值重塑。

面板中游崛起,也帶動著材料、設備等環節的國產力量不斷壯大。而隨著上游技術突破、產品供給增加,不僅能夠打破日韓壟斷的局面,從他們的口中搶到肉,也會降低中游的採購成本,日韓材料公司躺著賺錢的日子也將成為回憶。而模組等環節供需格局也會產生變化。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這些要素都會促使產業鏈利潤、價值的再分配。而產業既往的週期歷史已經證明,這一局面的必然結果,就是領先者將享受到豐厚的超額收益,顯示產業鏈的價值“倒微笑曲線”漸漸成型。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這個現象並不罕見。對比半導體行業來看,位於製造中游的企業臺積電,依靠技術、成本等優勢,牢據行業前列。而它也不再是單純的製造公司,既可以和上游共同研發,又可以通過技術驅動下游產品設計,甚至手機廠商需要“說好話”才能獲得臺積電產能安排。而臺積電的利潤率也非常樂觀,淨利潤率產業第一。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中游帶上游的趨勢,正在展開。TCL科技旗下不僅有TCL華星製造商,也有華睿光電在材料領域猛攻,廣東聚華在印刷顯示的工藝和設備端的持續整合。

華睿光電的戰場是日本材料巨頭出光興產、住友化學所壟斷的發光材料,目前已經研發了500多種產品。廣東聚華,則拿下了下一代OLED工藝中至關重要的打印柔性面板技術。

TCL的選擇:寒冬中重塑生態


而且,TCL也依託TCL華星通過合作、合資、共同研發等模式,廣交“朋友圈”,打造貫穿行業上下游的“生態航母”。包括TCL電子、小米、vivo、摩托羅拉等終端企業,也包括默克、佳能等一干國際材料、設備巨頭。

今年3月,TCL就與LED龍頭三安光電簽約成立聯合實驗室,重點研發Mirco LED 芯片,一起卡位新技術核心環節。此外,TCL旗下的投資創投業務早已在上游領域佈局,包括材料領域的納晶科技、無錫帝科等,以及芯片領域的寒武紀、集創北方、宏祐圖像等投資。

TCL華星的做法,正是產業變革的寫照。面板製造中游,正和廣闊的下游市場、開始突破的上游領域互相結合促進,完善生態建設、佔據技術高地、提升商業利潤。下個十年,中國迎來的將是面板、材料、設備三大集團軍的全面突圍。這也將驅動面板中游從“價值毀滅”邁向“利潤改善、價值創造”。


Part 5.尾聲


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體系的發展,充滿了自主突圍的故事,而面板產業也是如此。

20年前,面對著面板高昂的價格、甚至還要看韓國企業的臉色,國內企業包括TCL在內,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冒著風險、頂著巨力大舉介入上游領域,在一片質疑中靠著無數工程師、研發人員,數十年艱辛,最終實現了面板製造的突破。

在這過程中,TCL科技也堅守著回饋社會、回報投資者的理念。面板製造突破,不僅大幅降低了電視、手機等終端屏幕採購的價格,也讓投資人得到收益回報。自2012年起,TCL累計發行股票融資77億元,而分紅達到了81億元。

然而,正如TCL華星所擔憂的,儘管面板製造環節看人臉色的狀況大幅緩解,但材料等上游領域卡脖子的現象依然嚴重。面對這次行業寒冬,TCL華星再次面臨選擇:保守收縮還是樂觀把握機遇。顯然,面板的征途未盡,而李東生帶領著TCL也選擇了後者,將利劍指向了被壟斷的上游、被限制的產業生態。

我們期待,甚至可以預見,行業的寒冬會成為TCL華星等理性樂觀企業的大機遇,面板大產業也將迎來一次次突圍、發展。


這彌足珍貴的時代浪潮,既不是靠一次危機,也不是靠一次運氣,而是靠一代代企業家、一批批產業人的選擇與堅守。


(科技組陳帥&劉芮對本文亦有貢獻)


遠川研究所科技組


董指導(科技組組長):科技,驅使我的腳步,在月光下摩擦。


陳帥(科技組高級分析師):不想當分析師的財經編輯不是一個好記者。


劉芮(科技組高級分析師):還請多指教。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