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媽寶男”?

記得前些年,演員朱雨辰火了一把,引起爭議的並不是他的影視作品,而是他和媽媽一起參與的一檔娛樂節目。在節目裡母子二人的相處模式,讓很多觀眾大呼“受不了”,還議論朱雨辰是“媽寶男”。


在節目中朱媽媽非常自豪地說自己從來沒有自己的生活,這輩子都是為了兒子而活。不僅如此朱媽媽七十歲的年紀還要跟隨兒子一起生活跑劇組,不論是五星級飯店還是其他地方都隨身帶著鍋子給兒子做飯,保證朱雨辰的營養健康。朱媽媽還說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她都知道,每一次都要去幹擾,可想而知朱雨辰為何四十歲還在單身。


這樣的互動讓觀眾不寒而慄,其實朱雨辰也反抗過媽媽,想要一些自己的空間,但又擺脫不掉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讓他十分矛盾。


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媽寶男”?


確實“媽寶男”是一個社會現象,是一種“巨嬰症”。就是可能已經二三十歲的人,媽媽還把他當作小孩子來養,什麼都依賴媽媽,甚至結婚以後夫妻矛盾和家庭開銷都要請示媽媽,媽媽也什麼都摻和。簡單來說,就是他的年齡和他的行為不匹配。


唐登華教授曾有個案例,有個三十歲的男孩子他的媽媽帶他來看病。媽媽說,常言道三十而立,別人三十歲都能找到工作,你看他三十歲工作找不到,給他介紹工作他說沒興趣,別人介紹女朋友挺不錯的,他說找不到感覺。


後來兒子說,自己長這麼大,所有的事情都是媽媽安排的。高考報志願,自己不喜歡這個專業媽媽非讓自己報,說這個專業找工作比較容易,大學期間好不容易喜歡一個女孩子,媽媽嫌棄女孩家庭條件不好讓他們分手了。畢業以後別人也介紹了很多不錯的對象,他每次約會回來和媽媽彙報,媽媽就問你們在一起做什麼了?說了什麼話?諮詢師和他媽媽開玩笑說,“你費這個勁幹什麼,以後約會你就跟著去,替他去約會不就行了嘛”。


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媽寶男”?


這個男孩三十歲,他媽媽還把他當作三五歲在養,這個親子的互動還維持在幾歲的水平,所以“媽寶男”就算結了婚也很難和其相處,這樣的男孩找對象很可能就會找個媽媽型的。

從父母養育孩子方式的分類來看,朱雨辰的媽媽很像“控制型”或者“溺愛型”。對於養育孩子主要看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孩子提要求,就是對行為劃紅線,例如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對於談戀愛有哪些危險行為不能做哪些事情都是提要求。還有另一個方面是回應需求,就是孩子有時需要一些回應。


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媽寶男”?


舉個例子,孩子拿著九十分的成績去找媽媽,需要媽媽去回應誇他“你真棒”“你很努力”這樣的肯定和關注。但我們現實中的父母例如控制型就會說“怎麼才九十分?還有十分去哪了?”這種父母就是沒有回應孩子的需求,以提要求為主,九十分不行還要一百分,這就是隻提要求不回應孩子的“控制型”。和控制型相反的就是“溺愛型”,所有需要都滿足,對孩子沒有要求。所以控制型和溺愛型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常常就是媽寶型的。但我們現實中還有兩類家長,例如現在有些打工族常年在外打工,既無法回應孩子的需求也談不上提要求,這就是“忽視型”。這三種類型對養育孩子是比較有缺陷的,我們提倡要適當的提要求,有些自由度,該劃的紅線要劃,同時關注孩子的需求給予適當的回應,這樣就是“權威型”的家長。


什麼樣的家庭會培養出“媽寶男”?


談到養育類型,有的父母一聽就發現自己就是“控制型”家長,可是行為上很難改變。在這裡介紹一個方法,就是經常詢問我們的配偶,自己的行為是否太過於控制。還有我們可以經常和其他家長交流,因為每個家長的教育風格都不一樣,所以經常交流就能發現差距,並有所反思。

但有時“媽寶男”的出現,並不能怪媽媽,或者怪孩子,這和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有獨生子女政策都有關係。因為我們的文化比較強調“代際”的傳承,父母就是要教育好孩子,所有努力奮鬥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容易控制過嚴,希望孩子不要走彎路,不要受挫折,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出於好意,容易保護過度。但是現在很多青少年成長的困難就是缺少從失敗和挫折當中得到成長機會。因為父母都保護得很好,所以沒有機會遇到挫折。教育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挫折教育,有時甚至人為地給一點挫折,這樣才能成長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