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疫情期間閒來無事,觀看了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

這部雖然是侯孝賢15年前的作品,但至今看來仍具有鮮明的侯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可以說,這部影片幾乎涵蓋了侯孝賢影片諸多特色元素:對成長的探索,對青春的關注,對過往的懷念,對現實的批判,等等。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影片採用三段式的結構,分別以“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為主題,講述了三個發生的不同年代、不同城市的不同故事,而呈現出的是相同的愛情主題,從而折射整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三個時代背景下的點滴影像,描繪了三種具有時代烙印的愛情狀態。戀愛夢的含蓄與內斂,自由夢悲慼與傷感,青春夢張揚與豪放,通過導演巧妙的詮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在第4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該片獲得“年度傑出電影”,導演侯孝賢獲得“傑出電影工作者”的稱號,舒淇則摘得“最佳女主角”桂冠。

在我看來,影片展現出來的電影美學,值得觀眾反覆回味。

1.敘事方式

電影的敘事方式是以電影作為研究文本,探討故事是如何講述的,注重對電影中敘事者與接受者、故事與情節、時間與空間、視點與結構等問題的剖析。

三個故事,三種風格,共同詮釋了那些被我們辜負了的大好時光。

第一幕:“戀愛夢”,用相對傳統的敘事方式詮釋了一段青澀懵懂的情感。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1966年的高雄,阿震和秀美雖然一直未曾謀面,卻彷彿早已被緣分安排在一起,未留意的擦肩、沒署名的書信,為兩人後來的相見做足了鋪墊。在臺球廳的最終相遇,兩顆純真的心在不知不覺中相互吸引,然而卻因阿震次日去服兵役而不得不匆忙道別。

書信往來,加深了兩人對彼此感情的認知。阿震休假回鄉尋找秀美,卻發現佳人已不見蹤跡。為了再見到那個僅有一面之緣的女孩,他四處尋覓、不覺疲累,畫面中一個個路牌飛逝而過,路竹、臺南、嘉義……

終於,鍥而不捨的阿震找到心中的女孩,再次相遇後兩人並未因狂喜而相擁在一起,而是代以發自內心的笑容。路邊吃夜宵,兩個人並肩坐在攤位前,此時彼此的距離已經拉近。淅淅瀝瀝的小雨中,同一把傘下,兩人靜靜地等待班車的到來,雙手默默牽到一起,在無言的默契當中,兩顆純真而又悸動的心緊緊相連,在一曲懷舊的英文歌曲映襯下第一個故事緩緩收尾。

影片的人物對白選用閩南語,彰顯出鄉土間的樸實,畫面、對白、配樂都帶有濃郁的年代感,彷彿把觀眾一下拉回那個時空當中。

影片在表現時間變化方面十分委婉。比如,通過每天台球廳的開門、關門,以及不斷重複整理球檯的動作,搭配光線的變化和人物服飾的不同,來表現時光的流逝。秀美告別阿震,鎖上門,再回來打開門,時間已經是三個月後,簡單的動作重複,製造出週而復始的平凡生活中那種時間感。

在這一章,影片對愛的詮釋是那麼含蓄、羞澀、欲言又止。純真似水的愛情,恬淡、清純、不摻雜質,一封書信,一個眼神,一場細雨,一把雨傘,許久之後才默默牽在一起的手,好似一首美妙的詩。

第二幕:“自由夢”,用“默片”的敘事方式詮釋了一段愛而不得的情感。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1911年的大稻埕,心懷家國的壯志青年總是光顧青樓看望心儀的女子,悠揚的琵琶和醉人的吟唱讓他流連忘返,而他也總在不覺間向她訴說自己的雄心壯志。

青年為了家國命運四處奔走,雖然與青樓的女子兩情相悅,然而由於他早有家室,多次撰文公開反對納妾,因此始終對她若即若離。

女子兩次暗示無果,終於鼓起勇氣直白相問“可曾想過我的終身?”,而青年卻依舊報以無言和沉默。三個月後,武昌起義,她收到了青年的最後一封信,他為了國家可以葬送性命,卻依舊沒有承諾給她未來。

看著青樓新來的十歲女孩,這讓女子彷彿看到從前的自己,一切都已恢復平靜,只剩下深深的無奈,她只得將哀怨的歌聲唱給其他客人聽。

導演以“默片”的手法講述故事,這給觀眾提供了新的刺激,主人公的“沉默”讓觀眾不自覺地感受到那個飽受壓迫、喪失自由的時代。

由於劇中人物的“無聲”,觀眾關注的重點就放在環境、佈景以及主人公的表情、動作上來。

人物的對話都用字幕來表達,瘦金體的對白搭配人物出現,加上景觀、音樂、信件等溝通介質的輔助,使觀眾在視覺和聽覺等感官認知的同時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既增加了影片的文學性,也增強了感知的多元化,使影片顯得別有一番意蘊。

影片通過動作、道具來向觀眾傳導意圖。通過女子一如往昔的梳頭、打水、送茶,隱喻生活恢復了從前的平靜。管家爬上椅子在天花板點燈,搭配“翌日”、“六天後”等字幕,表達了時間在不經意的日常瑣碎中緩緩流逝。

女子看著鏡子裡的小女孩,影像從模糊慢慢變清晰,最後盯著鏡中的自己,彷彿虛虛實實她已很難分辨,有種錯覺彷佛自己就是鏡子裡的小女孩,但一切又都像是一場虛幻的夢境而已。

在這一章,影片對愛的詮釋是那麼苦澀與傷感,精美考究的場景,古樸懷舊的畫面,婉轉悠揚的樂曲,搭配女子低淺傷懷的吟唱,把這份愛而不得的憂傷體現得淋漓盡致,環境的靜謐之美與人物的無限落寞十分貼切,彷佛是一副細膩的畫作。

第三幕:“青春夢”,用碎片化的敘事手法詮釋了一段醉生夢死的情感。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2005年的臺北,故事以一對青年男女駕駛摩托車在公路上飛馳開始,隨後二人來到男孩的家裡瘋狂地享受彼此帶來的快感與歡愉。

靖和震都有自己的愛人,卻為了尋求肉體的刺激隱瞞各自的伴侶私下約會,並深深的眷戀彼此。

靖是個叛逆的女孩,蒼白的臉色、個性的著裝、散亂的長髮、前衛的妝容、開放的舉止、醒目的刺青,處處透出靖的個性與頹廢。

震酷愛攝影,在網上得知靖是早產兒,心臟有洞,右眼漸盲,每天要服用癲癇藥,帶著女友來看靖的演出,獨特的魅力讓他情不自禁地圍著她拍照,這樣的偏愛令靖無比開心,女友為此憤然離去。

同時,靖還是雙性戀,學生Micky是與她同居的同性伴侶,有時候會到夜店上班,對靖愛到發狂。得知靖另結新歡,Micky通過電腦對靖留下遺言:“你知道我愛你比你愛我多。你會後悔的,我會死的。”隨後,故事以靖和震在摩托車上的騎行結束,成為一段說不清的感情糾葛。

整個第三幕幾乎是由幾個斷斷續續的碎片串接起來的情節,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主線,酒吧、搖滾、同性戀、一夜情,處處充斥著叛逆、張狂、縱慾,彷彿是對充滿金錢和慾望的社會的一種批判,折射出當代青年一代頹廢的生活狀態和扭曲的價值取向。

沒有追求、沒有信仰、沒有忠誠,有的只是肆意揮霍的青春,為了追求忘我的激情和慾望的滿足而盡情燃燒的生命。

故事以飛馳的狀態開始和結尾,飛速的車子彷彿隱喻著都市快節奏的生活,彰顯現代社會的特徵。

在這一章,影片對愛的詮釋是那麼前衛、那麼狂野、那麼張揚,彷彿一套先鋒派的攝影作品集。

縱觀三個故事,導演通過三段迥然不同的愛情故事折射了時代的變遷,不同的故事在結構、攝影、配樂等上也有很多相似的手法,彷彿通過從甜蜜到苦澀、從相遇到離別、從虛幻到現實的描寫,將影片串接成一個整體,凸顯大環境的變遷之下每個小個體的不同命運,讓觀眾通過一部影片看盡一個世紀的愛情故事,回顧那些被我們辜負了的大好時光。

2.影像風格

在《最好的時光》中,導演延續了侯氏電影的獨特風格,標誌性的長鏡頭、慢節奏,使人們處處能看到侯孝賢的影子。

(1)特色的序幕

在每個故事開始之前,導演都以一個序幕作為開端,用畫面漸隱的虛幻手法為即將講述的故事確定主基調,巧妙地將故事進行過度銜接,給觀眾充分的思考與想象空間。

影片開始,漆黑的銀幕上通過簡單的淡入淡出方式出現片名“最好的時光”,第一幕“戀愛夢”開啟。隨著撥動心絃的悠揚旋律,緩慢而悠長的鏡頭徐徐映入觀眾眼簾,彷彿預示故事即將向大家娓娓道來,奠定了整個篇章似水流年一般的總基調。

到了第二幕,隨著音樂聲漸起,銀幕上陷入長達十幾秒的黑屏,而後字幕以淡入的方式出現:1911年,大稻埕。導演仍舊用緩慢的鏡頭交代故事背景,古色古香的陳設、古樸別緻的燈飾、佈局整齊的窗格,搭配著影影綽綽依稀可見的綠樹、白牆、青瓦組成的景深,瞬間將時空拉回幾十年,渲染出歷史的縱深感。隨後,青樓女子抱琴低聲吟唱,歌聲婉轉動人,青年在一旁暗自傾聽,彷彿已陶醉其中。之後是一組房間內飾的空鏡頭,書籍、筆墨無不透露出寧靜、淡雅的韻味,處處散發著古樸的美感,接著銀幕重疊隱現“自由夢”三個字。

第三幕,仍舊是十幾秒的黑屏,畫面出現之前先聲奪人的是摩托車風馳電掣的聲音,隨後影像以淡入的手法出現。陰霾的天空、繁華的都市、飛奔的車子,處處散發著現代的氣息,然後字幕緩緩出現“2005年臺北”。隨後就是兩位主人公奔入狹窄的小屋,迫不及待地享受彼此的溫存,彷彿一開始就預示這將是一個陰暗的故事,速度與激情則是這個故事的顯著特徵。

(2)標誌性的鏡頭運用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作為華語電影的領軍人物,侯孝賢十分擅長用鏡頭來表達影片的內容,特別是對長鏡頭、深焦距、大遠景偏愛到近乎執拗。正如剛才介紹的特色序幕基本都是靠長鏡頭來表達,在影片開場就使用長鏡頭,能完整地傳達時空、背景和生活氛圍,從而為影片奠定合適的總基調。

“戀愛夢”裡,開場不久就極富詩意,鏡頭先是定格在屋頂的燈,伴隨著輕柔的音樂自上而下移動,在秀美的臉龐短暫停留,隨後是震專注地握杆、撞球,鏡頭追著案子上的檯球緩緩移動,然後再左右平移,出現另一側瞄準檯球的球杆,近景深的鏡頭造成模糊的背景,焦點從頂燈、到球杆、再到桌上的檯球,加上旁邊秀美深情款款的凝望,充分表達了綿綿的情意和飽滿的情感。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在臺球廳,影片絕大部分機位都是從裡屋向大門方向拍攝,室內發生的一切都能一目瞭然,長達四、五分鐘的鏡頭描寫,都只是遠遠地注視發生的一切,給人一種旁觀者的感覺。

渡船上,長達十幾分鐘的長鏡頭,搭配著潺潺流水和渡船轟鳴的聲音,把六十年代生活的慢節奏與人的純真質樸展現得恰到好處。

震探親發現秀美離開後,再次乘坐渡船,遠鏡頭展現震孤獨坐立船頭的畫面,把內心的哀愁與落寞詮釋得淋漓盡致。

末尾,雨天裡一把傘、兩個人靜候最後一班車,鏡頭出現兩人牽手的近景,最後一個鏡頭在兩人的遠景中結束,初戀的質樸與純真躍然銀幕。

“自由夢”裡,影片有兩場女子送青年離去的場景,分別送到臥室和樓梯處,狹長的樓梯,搭配女子在樓上目送青年下樓梯的俯視鏡頭,顯得那樣黯然神傷,隱喻著女子內心的依依不捨與無限掛懷。

青樓內,鏡頭十分緩慢地左右橫移,還時不時定格在某一點,從長廊、門簾、盆栽到毛筆,無論佈景、構圖、景深都十分考究,顯得那麼古樸、淡雅、靜謐。反覆聚焦的綠色盆景,則表達了女子的高潔之氣。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平實的鏡頭下,安靜地展示日常生活的點滴,加上原本主人公的動作就很少,共同構成了近乎靜態的畫面,暗藏著兩人壓抑的情感,他們各有各的思量,青年想的是如何救國救民,女子關注的則是自己的幸福與歸屬。

“青春夢”裡,鏡頭運用相對豐富,公路上、暗室內、酒吧裡,無論是緊緊的擁抱、激情的擁吻還是忘情的拍照,時而搖動的鏡頭營造了一種躁動不安、心緒跳脫的現代感,彰顯人物放蕩不羈、追求自我的性格。

夜店裡,鏡頭從上俯視拍攝,先是定格在樓下Micky與眾人喝酒的畫面,而後鏡頭緩緩移動,虛化店裡的人物、背景,之後慢慢抬高鏡頭拍攝二樓,忽明忽暗的燈光下是靖在默默抽菸、注視樓下的場景,鏡頭彷彿就是一個遠觀者,為後面引出兩人的關係做足了鋪墊。

最後一個鏡頭仍舊回到公路上,與第一個鏡頭遙相呼應,導演採取跟拍的形式,展現飛馳的摩托車和飛速而過的車流,最後摩托車漸行漸遠,湮沒在眾多奔馳向前的車流之中,隨後影片落幕。

(3)契合主題的光影運用

影片通過光和影的熟練運用,營造出與主題高度契合的鮮明色調。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戀愛夢”室內的場景以暗黃為主色調,光線柔和,畫面質樸,彷彿是一組發黃的老照片,凸顯滿滿回憶的韻味。室外的畫面則以清爽的藍綠為主色調,滲透著一層煙雨朦朧的質感,營造出水一般純潔、乾淨的戀愛,那樣的清新脫俗、沁人心脾。

“自由夢”採用昏黃暗淡的色調營造出一種古典、優雅的意境,室內的場景大部分採用頂光,或用折射的光線打在主人公的臉上,顯得畫面若明若暗,用暗色調的光線和畫面烘托出壓抑、哀愁的感覺,彰顯著人物內心的傷感與無奈。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青春夢”色調清冷,用光十分節制,幽暗狹長的走廊,漆黑一片的照片牆,靖用手持燈管照射出的微弱光線來瀏覽牆上的照片,映射出她那蒼白的臉,彷彿看不到血色。酒吧、暗室和夜晚的街道,這一幕大部分鏡頭都處於昏暗的光線下,顯得格外頹廢。

3.聲音詮釋

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 1927 年由美國華納公司拍攝的《爵士歌王》,只加入了幾句對白和四首歌曲。現如今,聲音早已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曾指出:“聲音不僅是畫面的必然產物,它將成為主題,成為動作的源泉和成因。換句話說,它將成為影片中的一個劇作元素。”

電影的聲音包括配樂、音效、對白等,能夠彰顯出不同場景下的主題需求。

在這部影片裡,對白十分精簡,不僅第二幕直接用字幕代替對白,即使另外兩幕的對話也簡潔明瞭,導演把更多的篇幅都放在佈景、配樂和心理描寫上,對話則省之又省。

影片的音樂不僅起到了營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還成為敘事的一個重要元素,尤其在第一幕“戀愛夢”裡最為突出。

秀美無意間發現阿震給春子的信,背景是震的聲音朗讀信的內容,信的結尾ps:“有一首《戀歌》,歌詞是這樣的”,緊接著悠揚的歌聲響起:思戀你,思戀你呀……把震這樣一個青澀的男孩對愛情的渴望和對心儀女孩的含蓄表達體現得恰到好處。

阿震回來看望秀美,卻發現人已離去,坐著渡船尋找秀美,背景音樂《Smoke gets in your eyes》響起,彰顯出阿震內心的失落與焦急。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Rain And Tears》先後兩次出現,第一次是秀美收到震寫來的信,信中提到一首歌曲,而後歌聲響起,那時二人還只是朦朧的好感。第二次,雨中、傘下,阿震和秀美的手不知不覺牽在一起,歌聲再次響起,此時二人在內心已認定彼此,歌聲是對甜美氛圍的烘托,也是對二人感情的祝福。

影片裡懷舊的英文歌和閩語歌,都是那個時代的標識。六十年代的臺灣,歐美文化逐漸滲透,插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和《Rain and Tears》正是在那段時間風靡臺灣。《Rain and Tears》往往被誤認為是披頭士的歌曲,其實是希臘樂隊愛神之子所演唱,旋律改編自《卡農》,因此當音樂響起顯得那樣熟悉而動人。

這些溫婉的懷舊情歌,搭配著略微發黃的懷舊色調,使影片顯得那樣舒緩、怡然,與畫面的內斂巧妙搭配,彷佛一下子把觀眾帶回當年的氛圍當中。隨著劇情的發展,影片的各種音效,如騎車的聲音、渡輪的聲音、流水的聲音、下雨的聲音等,也根據場景的變化烘托出需要展現的各種空間。

到了“自由夢”裡,低沉的鋼琴曲、悽美的南琴音,搭配著女子婉轉的吟唱,成為這一幕貫穿始終的主旋律,旋律哀怨而又悲傷,將女子內心的渴望、無奈、傷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青樓裡,女子用閩南古語彈唱琵琶曲,旋律時而低淺、時而激昂,盡顯有口難言、志而不得的心事。

《最好的時光》,值得細品的侯氏電影美學代表之作

影片裡的樂曲原本就顯得無比蒼涼,加上默片的表現形式,更體現出這份愛情的苦澀與哀傷。

而到了“青春夢”裡,音樂的形式就比較單一,展現最多的是夜店裡嘈雜動感的樂曲,連靖在臺上唱的歌曲都那樣低沉、頹廢。

與之不同的是,靖用電腦創作的鋼琴曲卻是舒緩、柔和的。靖看了看熟睡的女友,回到電腦旁邊播放音樂,默默地坐下吸菸、深思。隨後畫面轉為靖等待震送來照片,二人騎摩托車去震家裡約會。一段路上的引擎和車流聲音之後,鋼琴曲再次響起,這邊是二人來到小屋瘋狂地相擁尋歡,那邊Micky醒後發現靖不見蹤影,用電腦向靖發信息留遺言,樂曲緩慢地推進劇情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 總結

導演侯孝賢曾說:“最好的時光是哪一段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所有的時光都是被辜負被浪費的,也只有在辜負浪費之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積的灰塵,感嘆它是最好的時光!”

三個故事,三種意境。

或許對秀美和阿震來說,秀美慕然回首赫然發現阿震跋山涉水專門來找她,而阿震如願找到心儀的女孩,兩隻手終於牽到一起,那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光。對青樓女子和革命青年而言,二人靜坐屋內相互訴說,那一刻就是最美的時光。而對靖和震而言,靖緊緊摟住震的腰,震駕駛摩托在公路上飛奔那一刻,就是他們最好的時光。

從表現手法看,我更認可第一幕是最好的時光。寧靜的鄉間,孤寂的車站,淅瀝的小雨,共撐的小傘,搭配悠揚的旋律,蒼涼的歌喉,一切是那麼如詩如畫。最美的時光是什麼?或許是猜想後的惴惴不安,是離別後的魂牽夢繞,是相逢後的小鹿亂撞,如水一般清純的情感是那樣的清澈見底。

千人千面,各有不同。最好的時光,或許就在每個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