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百萬年前,人們為了適應環境有多努力嗎?

小時候很喜歡看動畫片,《摩登原始人》便是其中反覆看的一部。在動畫片裡,原始人弗瑞德和他的朋友們開著石頭做的汽車、讀報紙、打石頭做的高爾夫和保齡球,還會利用很多材料做成照相機、電話等等,可謂十分的“摩登”了。

回到真實世界,石器無疑是原始人的主要工具,在數百萬年的石器時代歷程中,原始人可能製作不出汽車這種“摩登”的工具,但是也製造出了石錘、石斧等很多實用的工具。

那麼問題來了,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是長期保持簡單的工具製造和使用技術嗎?還是會不斷地改進製作工藝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

此前科學家認為,早更新世的中國石器工業多被視為“簡單的石核-石片石器”、“砍砸器傳統”和“模式1技術”的代表,且在技術上長期保持停滯狀態,缺乏發展與變化。

但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楊石霞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挑戰了關於東亞舊石器時代早期缺乏技術發展的固有認識。

為了評估一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工具製作技術和適應能力,科研人員分析了河北省泥河灣盆地三處早更新世遺址(小長梁、東谷坨、岑家灣)的近5000件石器。

你知道一百万年前,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有多努力吗?

圖1. 泥河灣盆地主要早更新世遺址分佈與年代(楊石霞供圖)

泥河灣盆地素有“東方人類的故鄉”之稱,其豐富的考古材料為科研人員瞭解早期人類提供了窗口。經過對三個遺址出土的石器的多項加工技術數據的對比以及對岑家灣石器拼合的再研究,識別出距今約110-100百萬年前,早期人類在石核剝片和工具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你知道一百万年前,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有多努力吗?

圖2 岑家灣代表性拼合組的解析

你知道一百万年前,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有多努力吗?

圖3 距今110萬-100萬年的代表性工具 (1. 鋸齒刃器 2. 鑽具 3. 凹缺器)(注:定名僅根據反覆出現的類似形制的工具外形而定,但具體功能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今天的鋸、鑽,更可能存在一器多用的情況)

圖2、圖3就是距今一百萬年前早期人類使用過的工具,這是他們自己開動腦筋,生產出相對形制固定的工具,來滿足不同的需求。這些似乎可以“一眼看出”一些特徵的工具,對於它們具體做什麼和某種資源開發的關係是什麼,大家一定都很好奇。但遺憾的是,目前科研人員沒有可靠的研究成果和數據給出滿意的答案。不過,可以看看100萬年前工具究竟長什麼樣子,也是很不錯的啦!

100萬年前,這一階段恰好處於第四紀重要的氣候轉型期,即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一系列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古氣候和古生態指標都記錄了這一氣候轉型事件,冰期和間冰期的旋迴間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在高緯度地區來自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證據揭示了轉型期後氣候變得乾冷。

研究發現,100萬年前生活在泥河灣的早期人類面對著持續氣候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地貌、植被和動物群等生態變化,會通過提高自身生產加工工具的能力,以有效提升生存能力。

你知道一百万年前,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有多努力吗?

圖4 氣候、生態以及220萬年以來石器的變化(淺紅色條框標註了MPT氣候轉型期)說明:(a)全球氣候背景(基於深海氧同位素結果Lisiecki& Raymo,2005)(b)華北平原植被變化模擬圖(基於孢粉研究結果,Zhou et al,2018)(c)更新世以來非洲及歐亞大陸人類腦容量數值(單位 cc) (d1)泥河灣盆地各階段石器,綠色條碼錶示已發現的不同時段石器數量 (d2)國內其他區不同時段域代表性的石器

這篇新發表的題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t the onset of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in high-latitude East Asia”的研究論文,讓我們突破以往的認識,看到了遠在一百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在面對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時展現的強大適應力。

儘管隨後氣候的進一步轉變,我們會看到秦嶺及以南地區早期人類活動更為頻繁而泥河灣出現減弱趨勢,但在這一氣候轉型期的初始階段,位於華北高緯地區泥河灣盆地的早期人類,做出了重要努力去應對自然環境的變化。

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