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双战”中书写奋斗答卷

天津日报

  春夏之交,津城生机蓬勃。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感受到的是“保持疫情防控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股力道并肩而行。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是一次大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市委、市政府以“战时状态、战时机制、战时思维、战时方法”,奋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双赢”。千千万万的海河儿女同舟共济,“苦心志”“劳筋骨”,立足本岗,奋力书写奋斗“答卷”。

  “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许多打动人心、关于劳动的故事正在津城传颂。那些奋战在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者,在“双战”中,用满腔心血与无穷汗水标记出赤子的温度与时代的高度。

  奋进步伐,不会停歇;未竟事业,接力前行。

  仁心仁术

  大医精诚

  波澜壮阔的战“疫”历程仍在持续中。身披白衣的医护人员留下了“最美”的印记。一条条生命从死亡线上被拉回,这背后,是白衣战士的日夜守护,是直面病毒的奋勇搏击。

  他们的大爱,人民铭记。

  连日来,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从1月26日到4月16日,82个日夜,72岁老人身先士卒,坚守武汉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第一线。

  那段时间很紧张,他指导临床、会诊病患、调制处方、制定方案,累到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那几天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进行到关键期,我实在放心不下,工作不能中断啊!”胆囊摘除手术后的第二天他又继续组织协调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再次将“日程表”排满。终于,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患者零死亡、零复阳、零加重,医护人员零感染,张伯礼带领“中医国家队”交上了一份中医治疗的满意答卷。

  “我作为医务人员就应该做这些事,尽我的本职工作,这是很平常的事,受到大家这么热烈的欢迎,我觉得受之有愧。”返津后,张伯礼谦逊地说。返津隔离的14天里,他依然不能休息,每天的安排都是满满的。解读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方案,与意大利和法国连线分享中医药治疗方案和疗效,还有中国工程院的多项工作以及天津中医药大学开学事宜等多项工作需要他处理。

  回看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我市医疗卫生行业的劳动模范与普通劳动者纷纷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彰显责任与担当。

  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作为我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党总支书记、领队,带领138名队员奔赴武汉,紧急驰援,连续52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驰援后期,队员都很疲劳了,有的队员因为长期戴护目镜眼睛肿得很高,有的队员走平道都摔跤,陆伟的心跳也总在120次/分钟左右,但没有一个队员要求休假。靠着一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陆伟把一个由全市32家医院拼起来的队伍,慢慢变成了全队上下拧成一股绳、轻伤不下火线的铁军。

  “在‘红区’作战,如果说医务人员进行的是一场‘极限蹦极’,那我就要拴好他们身上的‘安全绳’,为队员提供最大保障。”天津市劳动模范、环湖医院副院长佟小光带领我市第11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后,进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投入到新冠肺炎重症病区的救治工作中。科学救治、科学防控是佟小光眼中最重要的“安全绳”,他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手术台上严谨细致的佟小光,在带队管理上也是细之又细。他带领团队梳理细化诊疗策略和管理流程,仅穿脱防护服就有几十项细节,甚至小到鞋子如何摆放、衣服如何浸泡的流程都要反复强调。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172名队员在中南医院先后救治了41位重症病人,并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和零差错。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ICU主任医师王兵作为支援武汉的最后一批队员日前回津。回想起到达武汉第4天后,她终于抓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爱人无奈又心疼地说:“你忙成什么样子了,家里1000分钟通话套餐都让你打完了,却没有时间给我报个平安!”王兵用自己二十余年的重症医学经验守护患者,不曾有丝毫松懈,经她治疗的病人实现零死亡、零复阳。

  从收治我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开始,一个隔离服上写着“于洪志”三个字的身影就不分昼夜地出现在“红区”。一边是病人的生死安危,一边是被感染的风险,面对未知的结果,“敢死队队长”、海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于洪志,总是毫不犹豫冲在救治最前线。他用实际行动给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属递上一根心灵的拐杖,仿佛“定海神针”一样,有他在,大家心里就不慌。

  匠人匠心

  重任担当

  匠人易得,匠心难修。

  不断攀登更高的技术前沿,已然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津门工匠、国家级钟表大师李家琦的一种习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家琦比往常更加忙碌,因为他最近刚刚完成了新款手表机芯研发,近期即将投入大车间进行批量生产。其间,为了能让新产品更加畅销、为企业创收,李家琦竭尽所能地在机芯样品上精雕细琢、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因疫情防控不能与客户见面,他就拿手机摄像头对准样品,一点点地展示并讲解,最终赢得客户满意,为企业获得了大单,预订手表机芯的起步数量以“万”只为单位。

  新产品研发完成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海鸥手表正在进行技术储备的一款机芯精饰设计加工中。为做好细节把控,他已经反复修改了6稿设计方案。最近一周,李家琦苦恼于这款机芯表面光洁度不够光亮,就废寝忘食地琢磨办法,最终通过改进机床刀具,才终于“磨”出了理想的盘面。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依托“天河人工智能创新一体化平台”,研发出系列高水平AI辅助系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武器。日前,天津市劳动模范、津门工匠、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应用研发部部长孟祥飞告诉记者,新研发的系统是能为一线诊断医生提供新冠肺炎CT影像综合分析的AI辅助系统,实现了基于CT影像的新冠肺炎病毒特征检测功能,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新冠肺炎病毒的筛查能力。相比于影像医师约10分钟/例及核酸检测的总耗时24—48小时,AI+CT模型的检测分析每例只需要10秒。据了解,在平时搭建这样一个系统,从数据采集、建模到验证,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这一次,研发团队仅用了不到20天。这20天里,经过了科研工作者大量的前期准备、无数次持续研发攻关和试用测试,支撑他们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协作传承的团队精神。

  对于技术的追求,需要一代又一代工匠的默默传承。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原材料,疫情发生后,为了在短时间内扩大产能,泰达洁净材料公司一支由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师、老技术工人组成的“银发突击队”,在气温只有零下3摄氏度、阴冷潮湿的车间里,对一条废弃了近20年的熔喷棉保暖材料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没有定制零部件,老工程师们在工作台旁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一刀一刀地把急需的零件锉了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升级成为口罩滤材新的生产线,实现投产。

  “再见了!英雄的武汉,感恩此次为天津最美的医护逆行者们提供餐饮保障的机会,能够与你们并肩战斗在战‘疫’一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荣耀。中国加油!”中式烹调高级技师、津利华大酒店总经理马涛从武汉返津时,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他曾作为津菜大厨驰援武汉,回想那段日子,他精心设计菜单,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市支援武汉的医护工作者送上家乡菜,从煎饼果子、锅巴菜,到红烧带鱼、炖羊排、韭菜合子、手擀面,用最熟悉的“家乡味儿”为我市医疗队队员增加干劲儿。

  双战双赢

  决战决胜

  “在防疫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服务好滨海新区的企业,服务好企业的职工和家属,使大家安心投入到复工复产中去。”近日,“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带领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来到天津波音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志愿服务。他走进企业变电室内,查看电力设备连接分布图并给出专业建议。由于企业月均出产13000多件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和组件,张黎明在排查之余还向企业传授如何查找、解决电力设备故障的小妙招。

  在了解到企业近一半的航空复合材料生产线已复工复产,目前用电量较大、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后,张黎明立刻向企业解读分析国网公司关于2020年2月至6月阶段性降低非高耗能企业电费5%的优惠政策。“这下预计能为我们省下电费30万元,真是雪中送炭!”得知这一好消息,天津波音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十分惊喜。

  在第一时间接到防护服和口罩战略物资生产任务后,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纺织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卞镇立即组织干部职工深入车间现场调度,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困难问题,与广大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加班加点保证了防护服和口罩生产线的重启和正常运转。同时,他还根据生产任务需要,迅速调集生产所需的资金和500多名党员干部投入到防疫物资生产工作之中,与他们同心协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符合3级防护用品生产标准的洁净车间,如期确保了防护口罩和防护服生产任务的完成。

  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公安分局航站区派出所张春有带领航站所党支部第一时间吹响了战“疫”集结号。1月31日、2月1日,按照天津市统一部署,航站所根据推送信息全面核查进港航班中涉及重点疫区旅客的人员情况,张春有带领9名警力分5个小组,从早晨6点多到晚上12点,马不停蹄地“追航班”查找旅客、核实信息,一天最多走了32000余步。

  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3月21日至今,张春有和同事在T1航站楼开展首都机场分流航班保障工作,累计出动百余名警力,保障了首都机场分流航班37架次。自3月22日起,张春有和同事还主动承担了异地入境中转抵津旅客的处置工作。截至目前,共妥善处置此类旅客400余人,用行动严防境外输入大关。

  巾帼不让须眉,轻伤不下火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副处长孙钰克服双眼虹膜炎红肿疼痛的不适,规范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指导并部署各区切实做好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及处置活动中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及时解决了各区隔离点医疗废物贮存难题,确保了全市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运行安全有序、医疗废物应收尽收,筑牢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

  为守好社区抗疫的第一道防线,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党员干部和全体社工对本社区2336户居民进行“地毯式”排查,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各项措施落实落细。他们全力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生活保障,为隔离人员送餐送菜、进行体温监测、帮他们消毒回收生活垃圾,还组建了社区心理咨询室,对居民进行心理疏导。多种精细化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一致赞誉。记者 曲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