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中華民族骨氣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是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之一,被譽為“鐵軍”。

打出中華民族骨氣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1926年,粵軍第一師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為軍長,陳銘樞為第十師師長,蔣光鼐為副師長,蔡廷鍇為屬下團長。北伐戰爭中,第四軍屢有戰果,被譽為“鐵軍”,第十師亦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下轄第十師、第二十四師(原第四軍獨立團擴編)及第二十六師。

打出中華民族骨氣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第十一軍時由葉挺任代軍長,第二十四師及第十師均參與其事。但蔡廷鍇的第十師後來離開共產黨控制,轉往福建並重新由陳銘樞節制,改向蔣介石效忠。

1929年,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了國軍編遣會議,撤銷了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的番號,將之改編為第一編遣區第三師及獨立第二旅,並任蔣光鼐為第三師師長,蔡廷鍇為獨立第二旅旅長。同年,第三師和獨立第二旅又被先後改編為第六十一師和第六十師。

1930年2月至3月,兩師在中原大戰中助蔣介石擊敗馮玉祥與閻錫山。同年7月,第六十一和第六十師被合編為國民政府軍第十九路軍,由蔣光鼐為總指揮,蔡廷鍇為軍長。之後,第十九路軍參加了對中國工農紅軍第三次圍剿。

打出中華民族骨氣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淞滬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第十九路軍調防上海,陳銘樞任京滬衛戍司令。同時蔣介石受壓下野,南京政府由廣東派系主持。

一·二八事變中的十九路軍

1932年一·二八事變前夕,何應欽得知第十九路軍將領欲在上海抵抗日本,曾下令第十九路軍換防離開以避免開戰。1月28日,日本派海軍陸戰隊登陸上海。第十九路軍即奮起迎戰抵抗,因而成為在全中國聲名大噪的抗日軍隊。後來日本多番增援上海;蔣介石亦復出主持局面,並即派出中央軍編成第五軍,由張治中指揮,到上海增援共同抗日。最後一二八事變以外交談判解決,第十九路軍從上海撤下,被調到福建剿共,蔣光鼐兼任福建省長。

打出中華民族骨氣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福建事變

第十九路軍在福建與紅軍作戰最初取得一些勝果,佔據部分的紅軍根據地。但後來與彭德懷的部隊交戰失利。蔡廷鍇等將領在前線與共產黨展開和談取得停火。而陳銘樞則聯絡桂系、廣東陳濟棠等,商議另立政府。

福建事變中的十九路軍

1933年11月,第十九路軍將領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蔣介石以大軍鎮壓。由於閩變未取得其他勢力支持,第十九路軍內部亦有反對意見,在敵我實力懸殊下終告失敗。最後第十九路軍主力被中央軍擊破,部分則向中央軍投降。只有少量第十九路軍軍官到廣西投靠李宗仁重組,其餘被收編的部隊中級以上軍官全被更換,第十九路軍番號亦被取消。

打出中華民族骨氣的鐵軍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


後續

第十九路軍中央化後,取消了路軍級別番號,保留師級部隊番號,正規部隊有第六十師、第六十一師和第七十八師等三個師,都脫離蔡廷鍇、蔣光鼐的指揮系統,成為中央軍。

唯一獲得蔣介石信任的原第十九路軍高級將領是區壽年,繼續擔任第七十八師師長,後升至兵團司令。

蔡廷鍇、蔣光鼐長期賦閒,後留在大陸加入民主黨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