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关垭子,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位于陕西平利县与湖北竹溪县交界处,修建于公元前656年,历经春秋楚文王至战国楚倾襄王,距今约2500年历史。长城以河南鲁阳关为中心,东止于河南泌阳县,西抵重庆奉节县,形成沿楚地境呈东北走向,经豫、陕、渝边境,绵延两千余公里。关垭子古长城,为秦之南,楚之西北险隘,乃金房古道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瓮城森严,依山夯土而筑,峡关壁垒,就势天险威居,设有城墙、城楼、箭垛,屯兵驻防,易守难攻。城东侧山顶有峰火台,可远眺数十里,千百年间,此关兵戈不息,明代复修城堡。公元1936年,修汉白公路,越垭而城残。湖北省竹溪县处立有一碑。碑文简介:楚秦边际,山脉绵延陡峭,此地隘口成要塞,两山对峙,一道中通称关垭。 春秋战国,楚于四百六十余年间修建疆防长城三千余里,宜石则壘,宜土则筑,宜水则堤,要塞必修城堡。关垭城堡为竹溪县周边六处楚长城遗址之一,系石灰拌粘土夯筑而成。堡内屯兵,守为阵地,攻为据点,退却为屏障,堡侧设有烽火台。历遇边际战事,关垭多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曾修复城堡。一九三六年,修汉白公路越关垭而过,而毁残堡。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关垭战役全胜。收复平利县城,打开解放战争西进的大门。关垭古分楚秦,楚水东流而有竹溪县,秦水西行而有平利县。楚地林茶优,而秦地多果桑,地理有别,物产有异,风俗也不尽同,两地以邻为睦,人情相移相容,货物相辅相易。斗转星移,关垭今分鄂陕,关变坦途,垭为而名,蒋家堰集市五百年,商贾如云集,古要塞成为华中地区连接大西北的大通道。

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关垭子位于湖北省的竹溪县和陕西省的平利县交界处。这个关垭形如马鞍,南面连接着山宝寨,北面直通擂鼓台,东为竹溪西为平利。群雄争锋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楚交战的要塞。

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关垭子楚长城遗址,位于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与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的交界处,346国道(上海—安康)穿越而过。 楚长城建于战国末期,是楚国为抵御秦国的侵犯而修筑的防御设施。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城墙早已塌陷而不覆存在了,只在附近留下了一小段遗迹。 如今这里已是陕鄂两省的界岭,而据说这段楚长城的起点处在,终点在境内,绵延数百公里。 346国道过了这座城关洞口,就由陕西省进入了湖北省。

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与成语 朝秦暮楚 可能有关。

在很早以前,秦楚之间分布着许多诸侯国,关垭子并非楚国拥有,而是属于当时处于秦楚之间另一个诸侯国——上庸。 公元前611年,楚国大旱,介于秦、楚、巴三强之间的庸国趁机攻楚,不料反被以楚为首的多国部队所灭。巴国在战争中获取了鱼邑,而秦国从关垭出兵攻打庸国,撤军时为了联合楚国对付晋国,将关垭留给了楚国,秦楚这时有了交界。楚人为了保住关垭这一带的安宁,防御秦国的进攻,就采取了一个长久的万全之策——修筑长城。 楚长城是集山、寨、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又称内长城(或方城)。南起于鄂陕交界的鄂坪乡青沟村的梓桐垭,北至陕西省旬阳县铜钱关,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绵延180余公里。长城墙体或用石灰、黄泥与杨桃涎(猕猴桃的藤汁)粘合夯砌、或以岩石垒砌而成,凡至关隘路口均设城楼、哨卡。 关垭子夯土城遗迹,原有城门、城楼、炮台、箭楼、城墙等。明代曾经维修加固,1937年修筑汉白公路(“305”省道前身)时拆毁。现存有一段长300米,高5米,宽3米的内外层的夯土城垣。这段城垣呈船形,随山而筑,内空为战时贮兵之用。 关垭子是楚长城诸多关隘中最险要的雄关之一,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诸侯争夺的军事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关隘城楼高大,壮观雄伟,拱形门洞森严肃穆,箭楼、炮台迄然耸立。关隘两侧的城墙,东西相距60米,呈船形向两端延伸,成为战时掩体。在城垣最高处(海拔870米的山巅上),有一高台,名曰“擂鼓台”,至此,东可俯瞰竹溪县的蒋家堰镇、中峰镇,西可眺望平利县的长安镇。古时一有战事,擂鼓为号,声闻十里,既是预警报警的了望哨,又是号令将士进退的指挥所。据史载,当年刘邦、项羽曾在这里兵刃交锋;李自成、张献忠也在此安营扎寨;冯玉祥、李宗仁将军率部途经此地;民间传说薛刚反唐,打进长安城,也是从这里西进的。1949年7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军陕南时,楚长城咽喉之地关垭子一战,我第二野十九军的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五、一七一及二六三团全歼国民党胡宗南部三十九军一四四师,活捉敌师长符树蓬。 关垭子楚长城不仅历史地位显赫,而且与成语“朝秦暮楚”颇有渊源:“朝秦暮楚”意指在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之间战事频发,攻防得失屡屡互换,早上还是秦军埋锅做饭的地方,晚上就变成了楚军炊烟缭绕之地。周边生活的老百姓和一些小诸侯国家,不敢与秦楚争锋,只好谁占上风就倒向谁。 然而,“朝秦暮楚”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关垭子却指的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据史料记载,当年在秦楚交战之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国的门牌,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牌子、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是一种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策略。

中国最古老长城 楚长城关垭子遗址

如今的关垭子,作为我省通往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门户,既是我省经济面向西北地区辐射的“窗口”和咽喉,也是湖北与陕西对口发展的前沿。在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楚长城遗址为重点的关垭子旅游开发,将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最亮丽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