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山的来源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西十五公里处,有一座女娲山,古称中皇山。据传为上古时代三皇之一女娲氏的治所,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山因此而得名。女娲山海拔984米,面积60余平方公里。满山红松覆盖,植被丰厚,四季葱郁。登上女娲山顶,可观女娲日出,觅女娲云海,使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女娲松涛可勾起你对历史变迁的回想,女娲山顶有女娲庙遗址及太子坟,又可领略兰州空军部队女娲山雷达站的风景,女娲山以具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以女娲文化为支柱的独特的人文景观,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许多有识之士慕名而来考察、研究、观光。

女娲山的来源


陕西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女娲山的来源


商代,平利为大巴山区族落良国的封地;周初,良随周武王伐纣灭商,故得袭封旧土,建都上良,平利仍属良国统治。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上庸界”即现平利,故女娲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

唐李冗《独异记》中“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的记载与当地百姓“滚磨为婚”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女娲山东北方向不远处,现有一条山沟名叫“磨沟”,此沟因伏羲女娲兄妹“滚磨成婚”的传说而得名至今。

《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天柱折、地维绝……女娲斩鳌足撑天倾”的所谓“天柱”折断后,天空就会坍塌下来,女娲于是“斩鳌足撑天倾”,用“柱子”将苍天撑住。后来,女娲在南山采五色石炼之再“修天补洞”,并用金钉加固,今天才有了天空的五彩流云和夜空繁星闪烁的天象。在安康东南距平利五六十公里的地方,有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天柱山”,据传此山乃鳌足演化而来。

女娲山的来源


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也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地处秦岭南端、大巴山北麓,位于陕、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为兵家必取之地。从女娲阻止炎黄之战的地理位置上看,黄帝居于渭北黄龙,炎帝居于鄂西神龙架,女娲所在二者间的位置正是平利女娲山。

女娲庙所在山峰向南500米有座山叫“偏头山”。据当地百姓讲,当时女娲在炼石之成后,奋力举石补天,第一脚踏力过猛,将此山踏歪偏向山南一侧,故得名“偏头山”,相传山上曾留下女娲的脚印。此山现为女娲山乡七里村村民承包的责任林山,传说中的脚印已被垦荒植树。女娲第二脚踏向中皇山,将该山山头西侧夷为平地,后在平地上建起现在的女娲庙,中皇山因庙而又得名为女娲山。

女娲庙

女娲山的来源


女娲庙坐落在女娲山乡七里村。据当地百姓介绍,解放初期的女娲庙十分庞大壮观,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有四扇大门,房宇百余间,殿堂三层,故又称“三台寺”;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墙断壁。

就女娲庙保存完好时的壮观景象,笔者特地分别采访了何家沟村85岁高龄的王道芳老人、何家沟村最有文化的长者现年74岁的退休教师张友中和女娲庙现惟一的守庙人46岁的何中山,他们都讲述了从自己记事起印象中的女娲庙。

相传,女娲采金州(现安康)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救民于水火,从此百姓康泰,风调雨顺。女娲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当地民众为祭祀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为颂扬女娲“补天”之功,夏代在女娲山始建宝灵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香火极盛,“登探者淑匿纷来,瞻礼者贤否沓至”。《路史》云:“女娲始治于中皇山,继兴于骊山之下,中皇山即女娲山,有天台鼎峙,今建女娲庙。”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后,拥有正殿四重、房屋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院,被誉为“名胜之方”。

解放初期,女娲庙仍保存完好。此时的女娲庙共分三层殿,即在三台自然地貌上建筑,又称“三台寺”。一层是天井,内有一棵五六人方能合抱的千年桂花树,人称“中皇古桂”。二层是拜殿,殿外两条滚龙抱柱,楼宇古朴,雕龙画栋,气宇不凡;殿前有一顶门神“胡敬德”的官帽,大赢二尺、厚寸余、重约八九十公斤,据说此帽为胡敬德朝庙上香时的遗忘之物。三层即正北为正殿,供奉女娲娘娘、十八罗汉诸神。另分东房、西房和南房。东、西房各有一门,南房有两门,即山门平心门。

在女娲庙西南侧一里之遥的山巅,建有一座玉皇宫,即玉皇大帝的宫殿,四合大院,一个天井,内设正殿和火神庙,正殿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宫仅住三四个和尚,规模远不及女娲庙,但与女娲庙遥遥相对,独成景观。玉皇宫解放初期保存尚好,却毁于六十年代。

女娲山的来源


女娲庙、玉皇宫和塔院的建筑十分讲究。建筑所用木材就地取材,但寺庙塔院所用上千柱墩石却来自安康旬阳县的火岩石,此石坚硬无比,千年不化。采石后经众纤夫从灞河用船运自徐家坝,再用牛拉、人抬、木滚等方法运至女娲山。庙院的砖瓦也很独特。从古至今,女娲山一带的山民大多沿袭土墙、木梁、石盖的砌房方式,女娲庙却单一色的青砖青瓦,而且砖的大小规格有七种之多,形状又有圆砖、方砖、长砖和厚砖、薄砖、花砖之别。工匠们考虑到建庙耗砖瓦之巨,质量之高,特在女娲庙后山修建了窖场,至今后山还有“窖场”的地名。

平利县收藏一块《中皇山女娲氏庙碑》,系清雍正十三年修葺寺庙时由当任知县古沣撰文,博引古今文献较系统地阐述了女娲神话传说。庙碑高3.3米、宽1.3米,欧体楷书,由3块梨木精刻而制,工艺极为考究,系平利发现最大的木质碑刻。

太子坟

女娲山除女娲传说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传说,虽然听来十分神奇,但有相关史籍考证、碑文记载和眼见为实。这些传说为女娲山罩上更为神秘的面纱。

当年,女娲举石补天时的第二脚踏平山头一侧,后人在平地建起女娲庙。紧邻女娲庙未被踏平的山头另一侧,有座跟当地丧葬习俗截然不同的“宫坟”,当地百姓叫它“太子坟”。传说“太子坟”有段不同寻常的来历。

相传武则天主持朝政,将中宗皇帝李显贬为卢陵王,流放房州。李显一行从长安越秦岭、过驿栈到陕南,从安康至房州的旧官道上,沿途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食宿困难。途经女娲山时,车马劳顿,他们慕名投宿女娲庙,准备休整数日。没想到途中感染伤寒,李显在庙里一病月余未愈,幸得一小和尚鞍前马后,日日伺候起居,天天照顾饮食,事事无微不至,李显方才康复后继续启程前往房州。李显为感谢小和尚,临行前将其收为义子暂留庙中。

李显赴房州后一些时日,蓦然接到圣旨,诏其回宫封为太子,李显未经平利取道岚皋。李显后来登基称帝,虽朝务缠身,却未忘昔日有恩于己的小和尚,差人快马前往女娲山,诏义子小和尚进宫受封。遗憾的是,李显离庙后小和尚染疾而终。李显遂下诏受封小和尚为皇太子,遵从僧人习俗就近厚葬,故此坟得名“太子坟”。

《新唐书》“则天皇后”一章中有这样的记载:“光宅元年二月,废皇帝为卢陵王,幽之……圣历元年三月,召卢陵王于房州,卢陵王至自房州……立卢陵王显为皇太子……”又在“中宗”一章中记载:“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今湖北丹江),又于房州。圣历二年,复为皇太子。”平利是去房州的必经之地,汉白官道途经女娲庙。电视剧《大明宫祠》剧中也讲到李显被贬流放房州。史记李显的这些经历与“太子坟”的来历相印证。

“太子坟”独居女娲山之巅,其坟的占地规模、形状也与当地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平利地处大巴山,与川东、鄂西相邻,土葬也多随此地习俗,坟场占地略大于一张床位,坟头状为大小头,即头大尾小、头高尾低。而“太子坟”成周长约30米、高约5米的半圆型,周围用青石砌成,上覆黄土,坟状为典型的关中唐长安皇亲国戚的丧葬习俗。女娲庙的和尚素来火葬,将骨灰藏入塔院的塔内,而庙外人不可能来庙基内土葬。这一点也能说明:“太子坟”内葬的是和尚;“太子坟”属唐宫廷丧葬。由此,“太子坟”之说来由可信。

紧邻女娲山梁向西3公里便是何家沟村,该村有座“三姊妹坟”远近闻名,传说神奇。光绪三十二年七月,葬于此地的张氏三姊妹胞兄为其合葬坟立碑树传记载:“未学而能诵经,未习而能书字,且于鼎烧药物烹炼火候无不悉之,坐静三五七日至半月未进米粒而神气充盈,飘飘然而有冲举之相。奈年未及笄,姊妹俱工归寂将殁没之时,逐一吩咐沐浴更衣,凭几而逝。即殁之后围聚英灵,显若远方,为人医疾,逢疗即愈,问其里居姓云,生长女娲山张姓是也。姊妹同行开花济世,后有来香者挂表墓者,始知已登仙果。”

紧挨三姊妹坟还有一座三层小塔,青砖所砌。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造反派中有好事者将塔拆除,拆至塔基时,突见一木盖罩着个大木坛。造反派们以为是塔中之宝,揭开木盖突然发现一女子坐于坛内,头盖红纱巾纹丝不动。胆大者遂揭去纱巾,一缕青烟袅袅升天,此人即化为灰烬,留下白骨。众人惊叹之余,忙将木坛上盖回土填埋。现塔身不复存在,仅存一堆青砖。此事说来十分离奇,但何家沟村85岁高龄的老太王道芳证实,拆塔时她在现场亲眼目睹;65岁的何家沟村村民廖金玉也证实,当年正是身为造反派小头目的他带头拆掉此塔,此传不虚;退休教师张友中告诉笔者,塔中之人是他的五姑婆,死时年方17岁,在世时就有打坐的习惯,常于柜盖上打坐数日,闭目养神,水食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