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有一部女人戲搶佔話題中心。
像斬獲金棕櫚獎的《阿黛爾的生活》。
無關乎性別,它有初戀的心動,有愛的瘋狂,也有失去的痛苦。
純粹且真實。
除了小清新,還有暗黑風。
像樸贊鬱的《小姐》。
一對主僕在“愛”的謊言裡,與慾望、暴力、陰謀糾纏不清。
大膽、露骨,卻不顯得廉價和豔俗。
同樣,今年也不落俗套。
終於等到了一部。
雖然有點兒晚,但值啊!
畢竟有人說,它讓AV都黯然失色。
《燃燒女子的肖像》
導演: 瑟琳·席安瑪
主演: 諾米·梅蘭特 / 阿黛拉·哈內爾 / 瓦萊麗亞·戈利諾
上映日期: 2019-05-19(戛納電影節) / 2019-09-18(法國)
片長: 120分鐘
看到最後一句,是不是瞬間打起精神了[笑而不語] 。
千萬別不好意思,畢竟色慾乃人之本性,實屬正常。
而且,可以負責任的講,本片可是把「欲」這個字詮釋到極致。
看得過程中,你能深切體會到兩個女人在時間、空間的雙重桎梏下,相識相愛的整個過程。
有小心翼翼;
更也驚濤裂岸。
直到影片結束,仍讓人久久不能平復心情。
豆瓣上,有網友就激動地寫下評論:
“今年絕對不能錯過的影片”
“如果可以我要爆燈給100顆星”!
可見,這部女同題材受眾並不小,且易於“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今年戛納斬獲同志金棕櫚獎和最佳編劇兩項大獎,還被多個著名電影雜誌、影評人評選為2019年十佳電影。
火爆程度堪比當年的《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故事還要追溯到18世紀中葉。
年輕的瑪麗安,繼承父業,成為一名畫師。
受老主顧的委託,她跋山涉水來到一座孤島,登門為這家的小姐埃洛伊斯畫像。
在當時,把適婚年齡女孩的畫像,送到男方家裡觀摩;
看中了就結婚,看不中就拜拜,是一種傳統。
但不尋常的是,這家女主人要求瑪麗安以女伴的身份,秘密留在女兒身邊,默默觀察,然後作畫。
原因很簡單。
埃洛伊斯不願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
她排斥之前的畫師,不配合,不肯將自己的臉坦露給他們看。
因此,她媽媽不得已出此下策。
可沒想到的是,兩個女人相遇,故事後續徹底走歪。
起初,瑪麗安嚴格履行職責,只要有機會和埃洛伊斯碰面,眼睛就長在埃洛伊斯的身上。
努力觀察她的每一個小表情、每一個細微動作。
過後,她就躲在房間裡,憑記憶謄在畫板上。
但有句老話是這樣講的——
不要輕易觀察一個人,因為太容易愛上她。
面對外表冷漠,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埃洛伊斯,瑪麗安真的像女伴一樣,陪她在海邊散步,講述米蘭曼妙的生活。
瑪麗安還會趁她熟睡的間隙,悄悄拿起紙筆,畫下她的睡容。
普通平淡,卻能緩解女孩心中的焦慮。
瑪麗安讓“冰塊臉”露出久違的笑容。
而她從畫家之凝視到愛人之凝視,幽微漸轉的過程,也成為本片最迷人的地方。
這份愛越強烈,瑪麗安也再難欺騙埃洛伊斯。
終於,她坦白真相。
可讓瑪麗安感到吃驚的是,埃洛伊斯竟答應配合她的工作,並且,一幅不滿意,再畫第二副,直到完美。
她的態度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答案只有一個。
這份愛不是單向的。
儘管在這交代的似乎有先後順序,但實際上,瑪麗安的每次注視,都有炙熱的眼神回望。
勝過語言和肢體動作,微妙的感觸交織,藏匿在細節中。
這也是影片區別於普通愛情片最大的地方。
還記得雙女主第一次互表心意的場景。
瑪麗安一邊作畫,一邊細數埃洛伊斯的日常小動作——
當你心神不定,便會雙手緊握;當你倍感尷尬時,便會咬緊下唇;當你心存芥蒂時,便會目不轉睛。
埃洛伊斯聽完,便讓她過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順著自己的目光看。
原來,當你在注視我的時候,我也在注視你——
當你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會扶著自己的前額;
當你緊張時,會揚起眉毛;
當你被困擾時,則習慣用嘴呼吸。
明明從頭到尾沒一句情話,沒一個愛字,卻讓人有種掉進蜜罐裡的感覺,甜甜甜。
講真,女導演瑟琳·席安瑪的功力真不是蓋的。
劇情簡單,過程卻不可思議。
尤其在高清的畫面質感下,影片越發顯得高逼格,精緻無比。
而營造出這種氛圍的大功臣:
一是光。
影片幾乎使用的是自然光和燭光。
鏡頭中,在那個沒有電的孤島,演員臉上的絨毛根根分明。
二是攝影。
孤島上的峭壁、波濤洶湧的大海、古典的屋內擺設......
給人一種在看畫展的錯覺。
更絕的是,畫面皆承載著每一次情緒的波動,滲透著綿綿愛意。
其中最經典的,當屬這個畫面:
火不小心點燃了埃洛伊斯的裙子。
也宛如,瑪麗安炙熱的眼神燃燒了她的心。
講真,本片絕對稱得上是《阿黛爾的生活》之後最好的女同電影。
既填補了《小姐》和《卡羅爾》在藝術層面的不足,也區別同類型,無意展現她們在突破禁忌時,內心的猶豫和掙扎。
它想展現的,是兩人之間純粹的愛;
也是在大時代下的社會壓抑和女性的處境。
能發現,有男性出場的鏡頭不超過5分鐘。
無論是埃洛伊斯的未婚夫,還是女傭肚子裡孩子的父親,都被默默隱去。
即便鮮少有男性角色出場,但“男權”的影響處處都有。
它影響著埃洛伊斯的人生。
束縛著這個在修道院長大、連在海邊奔跑都覺得奢侈的女孩。
在姐姐因為不滿包辦婚姻選擇自殺後,相同的宿命降臨到她頭上。
還有瑪麗安。
繼承父親的衣缽,她認命。
但同樣是一身才華,她卻沒資格在自己的畫作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只能假借父親的名字。
正是在這不平等的大背景下,兩個主人公之間的平等、互相成長顯得更加動人、珍貴。
但正如導演說的,她所理解的真正的悲劇,是先賦予兩人愛情的可能性,再使歸於不可能。
她玩的不是傳統愛情的常規套路。
她要讓觀眾留有遺憾,永遠記住這一傷感、悽美的回憶。
浪漫的是,導演援引希臘神話裡的一個橋段,來對應影片的結局。
深情的俄耳甫斯來到冥界尋找亡妻,誰知,關鍵時刻,他違背約定好的誓言,情不自禁的回眸;
於是,他丟掉了將亡妻帶回人間的機會。
對於俄耳甫斯的回頭,她們有自己的理解——
瑪麗安說,或許是奧菲斯自己選擇在回憶中愛妻子,才有意回頭;
埃洛伊斯則說,是妻子的呼喚,讓奧菲斯轉過頭的。
而這不同的理解,也暗示了她們最後的抉擇......
可以說,這是我今年看過最文藝的電影。
但它一點兒也不無聊,不晦澀,相反它讓人久久回味,越嚼越有味道。
看了這麼多同性題材,鮮少有想重刷的衝動,這是其中一部。
讓人感嘆的是:
男同電影的開始,大多源於分享放逐;
女同電影的開始,大多源於共擔苦難。
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但相同的是,無論在現實還是電影中,沒有人實現真正的完全自由。
也因此感謝電影。
在虛幻的世界裡,讓我們得以有機會凝視驚濤駭浪。
給蜷縮回平庸生活的人,一個喘口氣的時間,好去應對艱難的明天。
閱讀更多 happy最重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