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你養寵物,請問問過寵物的感受沒有?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教育”與“育人”是兩個涇渭分明,目的跟結果導向完全不同的詞彙!

育人,傳道授業,文化傳承,平等而尊重,是以育獨立自由之“”為出發點

教育,教導培育,理念灌輸,霸道而高傲,規則框架下量產的好“孩子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行為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多媒體教室裡

望著眼前一排排,統一制服,正襟危坐

臉上帶著充滿職業化乖巧的“孩子

身邊站立著的老師們面容嚴肅

眼底卻泛著一絲難掩的自豪與得意

我衝他們頷首一笑,視線不由移向教室後排

“差生”專屬的坐席位上

肅穆教室內僅有的幾張笑臉緩解了空氣的壓抑

莫名的,心中泛起一絲不可名狀之恐懼

你們是學生,好好學習就是你們的天職”突兀的,腦海中迴響起這句話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是啊,這一堂分享課,每個人都在盡忠職守

孩子們,盡力的扮演著社會對他們“學生

”這一職位的定義,乖巧,聽話,安靜的配合聽完這堂分享課

老師,秩序的維護者,他們負責維持著場面上聽眾的穩定與秩序

分享者,需要做的就是完成我此刻的職能 講述完我的課件

然後,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謝幕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三方配合完美體面的完成這次“盡職表演

社會滿意,學校爭光,家長增彩,皆大歡喜

學生們呢

不,他們是“孩子”,

孩子是不需要考慮

“因為,他們是孩子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他只是個孩子”經典的一句話

點明瞭“孩子”這個詞彙所具有的獨特意義

中國式教育詞典

“孩子”不等於“人”

翻查字典,“人”的概念

一個,擁有自我人格,獨立思考,能為自己行為負責個體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中國式教育,長幼尊卑,天生帶有階級差距帶來的高傲與優越

權威下的放牧批量化產出符合社會定位的“好孩子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在家裡,他們溫順、馴服

懂得如何在適當的時機

運用自身的資本,撒嬌也好,賣萌也罷

得到家人的喜愛

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在學校,他們懂規矩,有操守

嚴格遵守紀律努力學習

優越的成績是他們敬業體現

學校滿意,教師增彩,家長安心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這一代人,從出生開始

便像一隻可愛的家養寵物

花費全部精力與時間

學習如何成為社會標準化教育體系下

取悅所有人的“好孩子”

也許,毀掉“孩子”,他才能被稱之為“人”

時光轉瞬,學有所成

日漸成熟的軀體裡,

裝載入完美的“孩子”靈魂

封裝,打包,然後,

一批又一批輸送進社會

成為人們口怒其不爭的“垮掉一代”

建設起獨屬他們的“巨嬰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