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你在生活之中是否會常常有著這樣的場景?在學習的時候腦海之中總有一個聲音,不要玩手機,不要手機,不要做其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或者生病了,醫生叮囑你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但是醫生叮囑了叫你不要去吃,你還更加想吃,剛和男朋友/女朋友分手了,你努力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再想ta,但是你總是控制不住地發瘋般地想到對方,仔細地觀察一下,在生活之中這種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你中了“諷刺性反彈”的效應,越是不要想某件事,就會越去想這件事

越是在腦海之中告訴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或者去吃某個食物,或者去想某個人,就會控制不住地去想那件事,某個食物,或者某個人,反彈得更加厲害,特別是在個人緊張的情緒之下,或者是在心煩意亂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就會越來越嚴重。

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其實這是一種名為“諷刺性反彈”的行為,當人們試圖擺脫某種想法時,它卻像飛鏢一樣,“嗖”地飛回來了。當人開始壓抑自己的本能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諷刺性的反彈效應。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做過實驗,他告知大學生“請在接下來的5分鐘之內,不要去想白熊”結果接下來的這些試驗者大學生就越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想白熊,尤其是叫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的時候,腦海之中總是控制不住地自己去想白熊,而且這種情況持續了15分鐘,實驗結果正如我們所見,越是不去想它,我們就會越想想到它。

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我們都是越是讓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去做某件事就越是想去做,似乎是越壓抑它,它就反彈得越厲害,適得其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跟大腦如何地去處理這個問題有關。

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當這件事出現的時候,大腦的思維會把它當成兩套系統去處理,一方面大腦告訴你不要去想這件事,而另外一方面大腦則“監督”著你的行動,監督你有沒有在想這件事,它會去尋找各種證據、資料搜刮著你大腦之中的活動,證明著你沒有去想這件事。

這個過程是自動運轉,它將會耗損你大部分的精力與時間,所以你在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大腦就是越是會想到某件事,或者去做到被壓抑著的某件事。


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只要你壓抑自己了,大腦的另外一半的系統就會自動開啟“監督”的模式去監督它,這樣做反而會適得其反,等於是另外的一半大腦在時時刻刻地提醒你被自己壓抑著的這件事,

所以人就會出現“越是控制、壓抑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就越去想某件事”的這種情況,人們努力想做的某件事也隨之而失敗了。


怎麼避免這種情況?

那怎麼才能夠擺脫這種情況的出現呢?提出這個理論的人,韋格納也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法,那就是放棄掉壓抑自己的想法。就是當放棄掉自己對某件事的控制,不要嘗試著去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它,它就不會來找你了,也就是說允許自己去做某件事,反而會減少想起它的可能性,所以不要去壓抑著它,放棄掉不去想它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能夠輕鬆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為什麼越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自己就越是去想某件事?

所以說,與其控制著自己不去想它,越壓抑著自己不去做某事,倒不如放鬆自己,解開自己的壓抑,允許自己去做某事,放開那些被壓抑著的想法,就不會啟動腦海之中的“監控”系統,相應地也就不會去“激活”這件事,自然而然地,久而久之人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了,徹底地去讓自己做到不去做某件事了,那些煩惱的事情也就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