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作者:王家CFA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756241/answer/1184344893
來源:知乎



前兩天有人轉發,號稱“民間巴菲特”,出於本能的好奇,我刷了一晚上西瓜視頻。

10個專輯,內容包羅萬象:財經、企業管理、營銷、科技、軍事、人生、國際政治。

這個人不簡單。

1分析類內容有邏輯

大叔的分析邏輯有自己的框架。

我們舉一個股市分析的例子,《2020年的股市行情分析》,13分鐘的視頻相對完整,一般來說越長的視頻越能夠看出來一個人講話的邏輯性。

我們可以看到大叔判斷股市主要是基於下面這個框架(疫情前的邏輯):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1) 政策面:吸引海外投資的新政策、戶籍領域對人力資源影響的新政策。(日期非常準確)

2) 基本面:使用PMI和規模以上企業盈利指標作為觀察。(50.2%數據準確)

3) 政策面:對經濟工作會議解讀。(預測GDP增長)

4) 海外影響:特朗普連任訴求和公司債償還高峰對貿易摩擦結束的影響;

5) 市場端:上市擴容對價格造成的壓力。

其他幾次零散的股市分析都是在這個框架下分析。比如另一次明確推薦板塊:

“經濟週期出現拐點”—>“企業部門盈利向好”+“資金寬裕”—>“政策有預期”—>上游行業—>“有色、建材、採礦,不要地產”。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先不說對錯與否,這是標準的“自上而下分析”,很清晰。

大叔採用的是基本面分析,對經濟週期有概念,有自己的數據體系(貨運吞吐、企業部門數據、市場數據),對A股歷史和特色有了解(擴容、一些資金特徵)。

更專業的角度看,僅僅是這個深度,還遠不是“巴菲特”的級別。但相比多數A股股民,分析邏輯和對形勢的判斷更強,有自己的體系,已經是一個和專業人士能聊天的級別。

專業人士和很多社區所謂的大V,其實很難溝通(每天猜點位的、每天喊口號的、每天價值投資唸經的、漲了自己牛跌了罵市場的……)你讓分析師怎麼和他們聊......

另外一次比較長的分析是一個11分鐘的關於網友粽子營銷的建議。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也是有框架的分析:

1) 對粽子品類市場分析,得出細分機會;(傳統品類、產地售賣是不行的,來自大叔之前對消費升級的判斷);

2) 目標市場和營銷基本形式建議;(上海+體驗店)

3) 目標客群鎖定;(高端,白領);

4) 目標消費場景;(主打夏天辦公室、午餐、外賣、套餐)

5) 滿足消費者需求;(就餐儀式感)

6) 產品設計;(粽子+粥+小菜+精美包裝)

大叔在分析自媒體(分析自己和小夥子做自媒體)、飲料(給小夥子出主意)。基本都延續了從市場,到目標客戶,到產品開發,到營銷形式,這個框架。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自媒體是風口”—>“給發燒友、愛好者做內容”—>“行業垂直”—>“有觀點、獨特”。

“傳統飲料不好做”—>“學生白領以外的人做”—>“高附加值”—>“啤酒、果酒”。(這個案例大叔說得不是那個詳細,他自己給的前提是“提供一種思路”)。

框架性思維方式知乎上的人可能認為比較普通,但是從我工作接觸來看,絕大多數人要麼無法建立有效的框架、要麼在使用中經常脫離框架。

我觀看相關內容的感覺是,過程基本清晰、層次遞進比較分明——大叔分析有套路。

看一個比較有邏輯的視頻,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是不會對問題產生歧義、不會抓不到他的要點、不會發現明顯的邏輯漏洞。

大叔的視頻,經常有話題交叉,人工智能切換到投資、企業管理切換到經濟、產品研發營銷。交叉分析更容易露馬腳——我沒有發現邏輯自相矛盾的地方。

無論是投資、管理、營銷,領域不同,反覆出現的一個概念是——“方向很重要”、“大局很重要”。

這個“大局”,股市是看週期、管理是看戰略、營銷是看市場與客戶。

視頻雖然場景不同:喝酒、吃飯、閒聊,這個思維模式基本固定。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這裡有個判斷財經人物IP是否有料的小技巧:分析類看邏輯自恰和細節展示。

分析類最容易洗稿,最容易車軲轆話來回說吸引人,所以最應該反覆查看前後邏輯是否自恰、查看除了大眾觀點外是否有行業或數據細節展示。今天用陰謀論打天下,拿著巴菲特搖頭晃腦的人太多了,如果沒有成體系地展示事實細節或者數據細節,基本也可以認為是觀點搬運工。

大叔有一個習慣,經常說“再往下說很複雜”、“這個不細說”,這讓我有點懷疑是不是類似於某些常見的“侃爺”、“大忽悠”,翻來覆去三板斧。

於是我去尋找他是否在視頻中提到很多事實性或者數據性的細節。

2有細節、略有瑕疵

這裡說的細節並不是堆砌公開數據或者引用公開細節,而是觀察內容是否有比較個性化的細節描述、有實操者才瞭解的細節。

另一個判斷財經人物IP是否有料的小技巧:科普類看財經知識基本功。

數據可以有瑕疵、可以分析不深入,但是書本和理論的知識不能出錯。如果在幾處視頻裡都找到了明顯的知識性錯誤,基本就可以認為是團隊沒有金融專業成員做腳本。

大叔提到了一些:

  • 看一家制造型企業的廁所和自行車棚管理——企業管理領域;
  • 對上海外灘附近地理的細節——粽子策劃案;
  • 塑料勺子的定價和製作過程;
  • 粽子線打結的位置;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總體看視頻很多,細節描述不是特別多,我的感覺是大叔對製造業有了解,有市場營銷的實操。

短視頻領域一般很難有太多細節添加,不會有太多聽眾,幾個小細節可以排除大叔是純粹的侃侃而談。

當然,部分細節發生了小瑕疵:

引用《道德經》“無過無不及”——是《孟子》一篇文章的標題

  • 對產能週期和庫存週期理解混淆——購買設備大叔說成了庫存週期;(但是能把幾個週期都說全的,臨場發揮也是比較難的);
  • 蘇寧借殼——大叔說的沒聽清,但肯定不是“吉林紙業”這幾個字;
  • 關於美元保證金賬戶引發的連續下跌——當然有,但不是主要原因。
  • 佈雷頓森林會議在二戰之後——二戰沒有結束就開了。

考慮到大叔拾荒多年的境遇,我想這也不算是什麼根本性錯誤。

3科普內容理論基本正確,技巧高

大叔做了幾個領域的科普,由於AI、5G、能源這些內容不熟悉,我僅僅討論財經領域。

大叔對很多財經內容進行科普:佈雷頓森林體系、銀行準備金率、製造業價格機制、流動性對貴金屬資產價格的打壓、房價形成機制和城市化、生豬出欄週期。

一定經過了看書或者大量閱讀,知識點基本正確或者接近主流觀點。

考察對知識是否掌握紮實,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很好地表達輸出。

順暢、簡潔的表達。上學的時候很多人為了應付考試也可以死記硬背記下很多知識點,這並不算是完全掌握了知識。能夠用順暢的語言和簡潔的方式輸出知識,通過自己的語言習慣進行表達,非常重要。對西瓜視頻的觀眾來說,給出書本的內容顯然無法吸引更多人,大叔的科普也許不是最科學、最精準,但是已經足夠完成一次通俗的科普;

善用類比和故事。

科普比較難的地方在於理論有的時候抽象,需要科普者利用類比和故事進一步說明。

比如大叔在介紹石油美元關係的部分: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1) 先說貨幣,用了“打白條”的類比。

2) 從法國德國互不信任說起,到佈雷頓森林會議的演繹故事(“還用發明麼?美元就是啊”),形成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機制;

3) (這裡大叔跳步了一下)尼克松時期宣佈與黃金脫鉤,穿插29年因為與黃金錨定不能印錢的背景;

4) 各國不信任,美國需要找一個掛鉤的資產,演繹了一段美國和沙特談判的故事

看具體表達技巧,大叔的語氣、講話節奏和專業視頻比,也並不遜色。

4大叔的一些其他細節

大叔挺喜歡設計商業模式,這和他喜歡自上而下分析問題有關。

多說兩句。

可以感受到,大叔拾荒多年,邏輯和大勢判斷還在,具體市場、具體業務有點生疏。

  • 賣粽子,營銷套路的底子還在,但是對新的營銷方式並未提及;
  • 股市判斷,框架分析還在,對市場熱點的把握比較生疏;
  • 5G,物聯網重點抓得準確,但是產品形式無法具體細化。

我想,應該有在一直閱讀,一直思考吧。

對新事物大叔雖然親自創新有些生疏,但是抓核心、抓重點能力非常強,關於短視頻領域的一個點評片段: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5人物畫像

所以大叔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從我熟悉的財經領域看,大叔應該是個有積累的人:

  • 理論積累;
  • 業務積累;
  • 邏輯思考積累;
  • 信息積累;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個拾荒的大叔,這面這張圖的眼神、遇到話題後的第一反應,給大傢什麼感受?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企業領導或者高管,邏輯性強、有營銷實操經驗、習慣定方向。

一個下屬小夥找他來彙報做自媒體,第一個問題命中要害。

從大叔在其他視頻釋放出來的信息——29歲系統內最年輕的處級幹部、炒借殼創辦公司、公司高管。

生活雖然暫時不如意,反應卻依然敏捷,眼神依舊犀利。

寫到最後,我突然想起了去年大火的“沈大師”,滿腹經綸的一位流浪漢,也是名校畢業、體制中人,流浪街頭被網友發現。

順手搜索了一下。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譁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曾經的流浪漢沈大師藉助了網絡、藉助了視頻,向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智慧。

堅持直播——“保持接觸社會”。

也許,我們的身邊從來不缺“掃地僧”,缺乏的是發現他們的眼睛。

祝這位“紙箱大叔”,通過網絡和視頻,找到實現夢想的新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