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導語:

《囧媽》是導演徐崢自導自演,繼《囧途》、《泰囧》後推出囧系列的第三部。

於2020年1月25日首次在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免費上映。

該片講述,由黃梅瑩和徐崢飾演一對針鋒相對的母子,在經過長達數天的驚險奇遇,終於到達莫斯科,從互不理解到打開心結,併成功實現心願的故事。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囧媽》海報

影片著重筆墨在徐伊萬和馮小花母子倆身上。從母親馮小花想方設法讓兒子徐伊萬陪同自己去莫斯科參加合唱表演開始,母子倆的“戰爭”也拉開了帷幕。

故事前半部分以小人物喜劇貫穿整部電影為背景,體現出主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堆疊不願溝通,誤解加深,互相埋怨。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嫌隙,導致兩代家庭悲劇的發生。

追溯原因,還要從母親馮小花與父親組建的家庭,所謂徐伊萬的‘原生家庭’談起。

延伸到兒子徐伊萬和兒媳張璐,復刻上一輩的夫妻關係,最終走向離婚的悲劇。


悲劇的引發——原生家庭

首先我們要明確什麼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它指得是:兒女未婚之前與父母或長輩共同生活的家庭。

影片中,當徐伊萬聽到,母親竟然給妻子張璐打電話規勸二人的感情時。忍耐多時的他,終於忍不住爆發說出了對於母親的怨恨。

他怨恨由於母親過度的控制慾,規劃父親上至穿衣打扮,下至喝酒交友。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囧媽》劇照

父親在他的眼裡沒有一丁點的自由,就如同現在的他一樣。從生不生孩子到接不接電話,事無鉅細都需要受到母親的管控。

對話的最後,也是影片中重要的爆發點。兒子咆哮著衝母親大吼:“他不是喝酒喝死的,他被你氣死的!”

這句話說出了兒子在原生家庭裡,一直壓抑在心底的話。與其說,這是一次兒子與母親的爭吵,不如說是兒子面對母親專制管控的一次反抗。

為什麼徐伊萬和馮小花母子之間形成了這樣一種關係?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親子關係的三種基本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曾採用陌生情境測驗,從嬰兒和母親的關係中,推導界定出親子關係存在的三種基本類型,分別是:

1. 安全型關係:媽媽對孩子負責、關心,使得孩子產生快樂和自信。

2. 焦慮-矛盾型關係:媽媽對孩子的需要不關心,不敏感。因為孩子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使得孩子哭鬧或者產生大量的焦慮。除母親以外的人,並不能安撫孩子的情緒。

3. 迴避型關係:媽媽對孩子不負責任,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冷漠疏離,並不能產生焦慮的情緒,即使後期媽媽負責的回到孩子身邊,也不能重新激起孩子產生快樂和自信的情緒。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陌生情境測驗內容


徐伊萬和馮小花這對母子的關係,屬於上述第二種類型,焦慮-矛盾型關係。

馮小花不管對徐伊萬的父親還是對他,從來都沒有問過,他們想要什麼。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他人生活中所有的事情。

作為兒子的徐伊萬,從父親在世,眼睜睜的看著父親被控制,最後鬱鬱而終。到父親過世,親身體會被母親‘管東管西’,直至影片中的母子爆發。

所有的起因都可歸結為原生家庭的緣故。

由於母親對父親的控制,讓身為孩子的徐伊萬對母親產生抵抗情緒。

幼小的他看母親這樣對待父親,使得父親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中。

當時的他並沒有足夠的認知與判斷能力,所以只能從表象判斷,是媽媽‘欺負’了爸爸。

暗自在心中表明自己不會聽媽媽的話,但長期被媽媽‘壓迫’,不得不違背自己的心願而按照媽媽的要求處世。

悲劇的延續——復刻父母的婚姻

影片開頭,妻子張璐對丈夫徐伊萬說:“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

影片前半部分,兒子徐伊萬對母親馮小花說:“在你的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

如出一轍的說辭,除了電影需要相互呼應的手法之外,還代表了人物之間更深層次的聯繫。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一個幻想的形象

徐伊萬作為兒子,他反感母親的事事操心,樣樣安排。但作為丈夫的他,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在婚姻中繼承了母親的角色。

從小,他的母親就在鍥而不捨的將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滿意的兒子的模樣。

他也同樣一直模仿母親,在婚姻中將自己的妻子張璐,改造成心目中滿意的妻子的模樣。

父母不幸的婚姻就源於此: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人處世。

孩子不幸的婚姻源於:“復刻”了父母的行為,導致悲劇再一次在次代家庭上演。

為什麼孩子會跟父母的某些行為驚人的相似呢?

莫瑞.鮑恩(Murray Bowen),美國精神科醫生,系統家庭理論的奠基人。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莫瑞.鮑恩

系統家庭理論認為,個體在婚姻選擇和其他重要關係中,傾向於重複他們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相關模式,並把相似的模式傳遞給他們的孩子。

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徐伊萬會和自己的母親有相同的做法。

孩童會不知不覺的受父母影響並無意識的模仿他們,不論好壞,全盤接受。

哪怕是自己最厭惡的行為,也會在長期的耳聞目濡之下,在潛意識中被完全保留。

當孩子長大後,有了分辨能力,開始排斥父母的行為。

但此時,潛意識依然發揮著作用。長大後的孩子持續復刻父母的做法,而自己卻不自知。

悲劇的杜絕——內修才是王道

為了避免家庭悲劇的發生,只有提升內心的自我修束,才能從根源上杜絕悲劇。

如何提升內心的自我修束,應從以下兩個方面:

  • 1. 提高自我分化能力

自我分化,是鮑恩提出系統家庭理論的首要核心概念。

指的是:理智和情感的分離以及自我能從他人那兒獨立出來的能力。

如果母親馮小花能做到理智和情感的分離,就不會存在強迫丈夫按照自己的‘標準’行為處事。也就不會存在家庭間的爭吵,繼而影響到年幼的徐伊萬。

那麼,初代家庭的悲劇就可以戛然而止。

再說徐伊萬。如果他能夠做到理智和情感的分離,並且能夠從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此處的獨立不僅僅指生活經濟獨立,更重要的是個人與家庭的分離感和獨立性。

那麼,悲劇就不會發生在次代家庭中。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囧媽》劇照


  • 2. 降低焦慮感並阻斷其傳遞

鮑恩的系統家庭理論也指出:焦慮容易在親密關係中產生,個體可能會引進第三人來降低焦慮與增進穩定性,這種現象稱之為三角關係

例如:父母將自己的情緒問題轉移到孩子身上,從而減少焦慮。

如果家庭融合的程度越高,三角的關係就越強烈,家庭中沒有很好的自我分化的個體,更容易被捲入三角關係中以降低焦慮。

影片中的母親,為了降低自己與父親關係中的焦慮感,將焦慮直接轉移到了孩子徐伊萬身上。孩子長大後才會得出結論,媽媽‘逼死’了爸爸。

降低焦慮感,除了在自我良好分化的基礎上,還應該明確焦慮的原因是什麼。

普遍來說焦慮,是因為問題出現而沒有辦法解決,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

解決親密關係中的焦慮感,除了正中要害的解決雙方產生的問題,從而消滅焦慮感以外。

還應該理解,某些問題,並不能夠立刻得到解決。而如果問題不解決,焦慮感會一直存在。

不如換種角度看待問題,或者將此問題暫時擱淺。先去緩解情緒,待情緒穩定後,重新解決問題。

這樣既降低了焦慮感,也阻斷了焦慮感繼續傳遞給第三者(孩子),又能夠將自我分化提升到更高階的層次。

結束語


淺析《囧媽》——親子關係對兩代家庭的影響

愛,是接納和尊重


電影最後,母子和解,夫妻釋然。

兒子徐伊萬,理解了母親對自己的“控制”。

丈夫徐伊萬,也知曉了自己對妻子的“控制”。

雖然他們都是出於愛,但方式並不對。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請不要以愛之名,束縛本應該靈魂自由的個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