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軍打仗為何要攻城拔寨?不能直接繞過去嗎?本文給你答案

所謂的必經之路,一般指的是大路,也就是最利後勤運輸的線路。古代行軍打仗,可以要參考現代戰鬥機空戰半徑的概念。每一架戰鬥機都有一個戰鬥半徑,超過了半徑就需要立即返航,否則就回不去了。但是設若在飛行半徑的極限設立一個補給機場,戰鬥機就可以繼續往前行進,直至飛到既定的目標地點。

而古代的畢竟之地,實際上就等同於戰鬥機的中途補給點。因為大軍行動,中間沒有補給點是不現實的。

古代行軍打仗為何要攻城拔寨?不能直接繞過去嗎?本文給你答案

舉例來說,先秦時期的函谷關就是軍事上的必經之路,關東六國聯合伐秦,有四次就是從函谷關攻秦。很多人納悶,難道六國沒有別的路可以走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第四次合縱伐秦時,聯軍就沒有走函谷關,而是繞過了函谷關必經之道,從河東渡過黃河直接攻秦,然而結果照樣是慘敗。

究其失敗的原因,無非就是兩點。第一是實力有差距,再加上六國之間不團結,常常會被分而擊破;第二是繞道河東,會增加很大的後勤負擔,得不償失。權衡利弊,倒不如直取函谷關。

古代行軍打仗為何要攻城拔寨?不能直接繞過去嗎?本文給你答案

再比如明末清初的關寧錦防線,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攻擊過,但是拿不下來。後來皇太極取道宣府、大同,繞過了關寧錦防線,多次殺入關內燒殺劫掠。然而儘管清軍多次繞道入關劫掠,山海關卻始終是滿洲人誓死要拿下的軍事要地。因為不拿下山海關,就意味清軍要繞道而行,而繞道是要增加後勤負擔的。不適合起傾國之兵出征。

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在彙報剿寇之難時就說過這樣的話:一兵日食一升米,而此米非此兵自攜,乃有扛夫攜之與軍俱行,但扛夫亦要日食一升米。這段話說的很直白,假設一千石糧食可吃五天,多走一天就要費二百石糧食。大軍行動,多走一天所需要的額外糧草是很可怕的數字。清軍雖然是騎兵,但是騎兵也是需要後援的。繞道宣大比直接走山海關的後勤負擔要重的多!這也正是清軍五次繞道入關劫掠,卻始終滅不了明朝的原因之一。

古代行軍打仗為何要攻城拔寨?不能直接繞過去嗎?本文給你答案

另外還有兩點,地形和敵軍守備兵力也是制約進攻方能否繞道的關鍵因素。

還是拿關寧錦防線舉例。明軍在這條線路上佈置了大量的兵力,如果清軍不走遼西走廊,它確實可以取巧。但同時也就意味著清軍無法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無法對明軍形成致命性的打擊。戰爭的核心在人,不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並且如果不走遼西走廊,清軍就只能翻山越嶺,走山高水急,窮澗危巉的破路了。反觀遼西走廊,這條線路上的開發程度很高,到處都是衛所和軍鎮,糧草不是問題。而且沿途州縣鎮城之間的距離不過一日行程,休息也很方便。

總的來說,真實的戰爭不是玩戰爭遊戲。士兵打仗需要後勤的,需要一個安定的後方提供休息。繞過必經之地不是不可以,但是會增加後勤負擔。除非進攻方能夠對敵人的首都一擊必殺,然後再逐一拔掉繞過的敵軍據點。但是斬首行動也是很難的,操作難度很大。當年遼軍和金軍攻宋,沿途的大城市全部繞過。然而拿不下開封城,最後還是隻能灰溜溜的撤軍。

記得上中學時,歷史老師給我們講斯大林格勒戰役,當時就有不少同學向老師提問,德軍為什麼一定要拿下斯大林格勒?難道不能繞過去嗎?然後歷史老師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有的城市是可以繞過去的,但有的是真不行。現在想想,老師說的有道理。不消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德軍繞過了斯大林格勒又如何?等著蘇軍在後方捅菊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