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小九掐指一算,最近又有部新片炸屏。

因為,它比「禁片更禁片」

吶,就是它——


《中國的重生》(2019)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為什麼說他比“禁片更禁片”呢?

因為,到了70年後的今天,它才得以重現江湖。

其次,大手筆

長達78分鐘的1949年彩色錄像,這是頭一回。

17個蘇聯攝影師上海、北京、廣州跑來的,採集影像全面得很難再被超越。

1949年,中國6億人的生活,幾乎都在裡面。

最重要一點,“洩密”太多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但很多故事,包括派爺在內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知道。

開國大典,每個中國人都熟悉。

那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沒有親耳聽過,也一定不止一次的想象過。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而《中國的重生》。

不僅讓你聽到開國大典,還讓你看到。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不止讓你看到,還把你和1949年的距離拉到最近。

讓2019年的派爺,親眼看到了許多歷史書上從沒提到過的小細節

毛主席進入開國大典現場,不是徑直走入。

而是停留在了臺階上,向四周環視了一圈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在毛主席念出宣言時。

並不是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威嚴,肅穆的。

表演隊列中的一角。

一位士兵繃不住了,露出了點想哭的神情。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更大的驚喜,還是一段有點私人的影像。

攝影師拍下了1949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讓派爺看到了領導人們最放鬆的一面

主席就著沙發輕鬆一靠,少奇同志倚著沙發扶手說著什麼。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近得好像下一秒就能聽見他們的聲音。

看視頻的派爺,此時不像一個19年的旁觀者。

好像瞬間穿越到了70年前的會議現場。

是忍不住往屏幕前湊一湊。

還有個真實得讓派爺不敢靠太近的畫面。

鬥地主

每一幀,都能聞到火藥味。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1950年6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發佈。

地主所有制、封建債務被廢除。

農民們,翻身了。

鏡頭記下的,有罕見的大場面。

雪白的欠條,往火堆裡砸,讓這火勢大點,再大點。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但更多的,還是被歷史書忽略了的小細節

農民們拿著比例尺丈量土地寬長。

量尺一頭落地,另一頭就同時上移。

雀躍的心裡,藏著點小心翼翼。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圍觀的人群中,經常能看到些看上一眼,眼睛就挪不開的人。

比如這個女人。

胸前的衣服被扯開,行為有些大膽。

膚色也有非常鮮明的反差。

但其實,這種形象對

農民家庭出身的母親來說,再正常不過。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比如背景上的這位大爺,叼著煙桿,圍觀著地主的窘境。

用力抿口煙進去,再慢慢的吐出來。

有點感慨,但更像在嘆息。

他是1949年土改的直接受益人。

但沒有焦點的眼神,又讓他有點像個旁觀者。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1950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出爐。

一夫一妻成為律法,女人們可以走出家庭,擁有自己的職業。

沒有大張旗鼓的慶祝畫面。

而是對準女人們的職場,田野和教室,把女教師女農民幹勁滿滿的樣子拍了下來。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1956年7月13日,吉林長春,第一汽車建造廠順利建成投產。

鏡頭,還是忍不住對準人。

男人戴上大紅花,女人紮上紅頭巾。

心裡有多高興,舞步就有多急切。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發現沒。

鏡頭錄下了每個時代拐點。

但又巧妙的選擇讓人,成為了主角。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戰爭

,同樣是一系列以人為主角的影像。

攝影師把鏡頭架在堡壘正後方。

和作戰的士兵,就隔了一杆槍的距離。

子彈可能下一秒就要從前方飛過來。

眼前的士兵也可能下一秒就會倒地,隔屏都能感到緊張。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還有這個畫面。

鏡頭快貼上了槍膛。

狙擊手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冷靜,而是快速,直接的

戰局已經到了最緊張的時候。

已經顧不上計算子彈的命中率,只要有的打,就得打。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下一個鏡頭,戰士衝上上海高樓。

取下紅藍旗,掛上紅旗。

人與國的命運,就這麼連在了一起。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走出戰爭陰影的人們,也開始了一個真實的人間

坐上北平電車

鏡頭跟著電車車輪晃晃悠悠。

灰黃的古城牆,穿著灰藍衣服的行人,中間交錯著有限的電線。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古城的舊,和電技術的新。

就這麼連成了一幅畫。

走到街上,一些景象再也看不到。

北京城外的老城牆,已經被拆除,再也看不到。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另一些景象,一直能看到,卻也再難引起我們的注意了。

2019年,商場熱鬧,但巷弄低調。

1949年正相反,商業,都低調;巷弄,反而華麗。

1949年清倉的方式,在現在看來,有點過分低調。

沒有大喇叭叫賣,但大減價標誌和口號保留了下來。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1949年的市場,大部分在街邊。

稱量方式,也比今天覆雜得多。

買賣人把東西往托盤一擲,一隻手掂秤,一隻手掌砣。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手上使勁,眼睛也得盯著刻度。

總而言之,那時候,生意人,還是個有點孤單的行業。

街頭手藝人,可就吃香多了。

找個空地,絕活亮出來,就有了點熱鬧。

手藝人不挑地方,觀眾也不用掐表看時間。

路上走著,就能意外邂逅一場好戲。

雜技藝人拿出三節棍,一收一攏,都能看見功夫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糖料拿在手裡,慢慢捏出形狀。

讓一旁小孩看饞了眼。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還有一種大人小孩都喜歡的街頭玩意,叫小說

“大屏幕”裡切換著不同畫面。

街邊一人就負責旁白,相當於說書人。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再往巷弄深處走,有時還能意外蹭到點福氣。

1949年的婚禮,還有點念舊。

禮堂裡,要拜父母,敬茶;送親,也需要人抬轎。

抬轎人穿著古代隨從的衣服,穿著黑色布鞋。

不小心一晃眼,又叫派爺穿越到了更早以前的古代。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有的迎親隊,接送任務完成。

穿著送親服,就忍不住到路邊找點食物飽肚。

乍一看,有點像古人穿越現代

這些,都被蘇聯攝影師全數錄進了鏡頭。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更讓派爺有點穿越感的,還是一些

平常的鏡頭

讓派爺忍不住感慨,1949年的他們,似乎和2019年的我們,沒隔太久。

天安門外的金水橋,聚著一群垂釣的人。

有約莫七旬出頭的老人家,一看就是行家裡手。

準備了不止一副魚竿,耐心換著魚鉤。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手裡沒魚竿的,也喜歡看人釣魚。

趴在白色護欄上,拉長了脖子往江面找魚。

小孩看人釣魚,覺得有點手癢。

就忍不住自制魚竿,翻出家裡角落裡的油漆桶。

一人拿竿,一人提桶。

叫上鄰居,一起往橋上奔。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更讓派爺坐不住的,還有下面這個畫面。

報刊被幾根橫線固定住。

來往的,只要看著有興趣,就可以隨手取下。

冒著暴露年紀的風險說句。

這畫面,在派爺童年,不能再熟悉。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但最讓派爺有親切感的,還是1949年的“吃”

《中國的重生》提到老北京人最愛去的小館。

給了三個詞,熱鬧,不乾淨,煙火氣

聽著有點抽象,好像還是有點抓不住。

派爺說個詞,你們就懂了,蒼蠅小館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不是精緻網紅店,也不是裝潢整齊劃一的食堂。

就是這些看著有點“糙”的蒼蠅小館。

藏身的地方在巷腳,推薦食物離不了基礎麵食。

小館老闆一不小心,就忍不住給露一手。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再看攤子上的食客。

不喜歡室內,偏愛戶外的露天桌子。

碗裡米飯堆出老高,筷子夾起一口菜,完了還憋不住把味道嗦乾淨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偶爾,還能抓到這一人拿一筷。

站著就把饅頭利落吃掉的畫面。

派爺敢說,這畫面。

早晨八點在寫字樓樓下便利店出現的社畜都不陌生。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派爺想到了豆瓣網友概括《中國的重生》的一句話。

七十年前的空氣撲面而來。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這句話第一次聽,像在懷舊

當回過神,多想那麼幾次,能品出點重逢的喜悅

畫面屬於1949年,但誰敢說畫面中出現的人,不可以就是現在的我們呢。

就像《中國的重生》中這些直視鏡頭的人們。

他們身處時代,但從沒想過,70年後,自己能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

重生,有關國家,也有關我們每個人。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比「禁片更禁片」,7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