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暮春時節,我們來到了張圩鄉。進入陳圩村境內,看到的到處都是栽樹植草、剷土修路等一片繁忙景象。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在村東頭,有一座描繪抗日戰爭時代的浮雕,或衝鋒、或吶喊、或擎旗、或吹號、或支前......人物栩栩如生,內涵豐富獨特。浮雕旁邊立有數十米高的燈塔,上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鎦紅大字和鎦金黨徽,與高高飄揚的國旗交相輝映。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儘管油菜花已經凋落了不少,但仍不失為是金燦燦的花海。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在花海里邊,有一處紅色鋼木結構的瞭望塔,輔之以“紅色熱土,圩裡張圩”八個紅色醒目大字,與油菜花海相得益彰,突出了張圩這塊紅色土地的內涵特質和文化名片。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張圩鄉位於沭陽縣東南部,東臨漣水縣,南靠淮陰區,西與錢集鎮接壤,北以柴塘乾渠與周集鄉分界,全鄉地形略成四邊形,六塘河由西南向東北方向貫穿於全境,鄉域面積39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人口2.8萬人。是全國抗日根據地之一,先後有中共蘇皖區委、淮海區委、淮海區專員公署、淮海區行政公署進駐。成為中共蘇皖區委東進之基點、淮海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劉少奇、陳毅、黃克誠、金明、李一氓、劉瑞龍、張愛萍、劉震、張彥、楊純、李幹成等革命前輩都在這裡留下了光輝足跡。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多年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張圩鄉且偏且窮,區位優勢不明顯,處於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彎道和瓶頸。早在1992年,全鄉生產總值僅為20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330元。如今,全鄉GDP達到了6.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550元。真正地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大發展。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歷屆黨委、政府的砥礪前行,為張圩鄉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正在跨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去年7月份,新一屆黨委、政府班子調整以後,立足新的起點,瞄準新的高度,在這片革命烈士鮮血染紅了的土地上續寫著新的篇章。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五新”新張圩的戰略定位拉開了大發展序幕。“六塘河,舊名北鹽河,亦稱茆家河。明清之際,鑿斷馬陵支麓,引駱馬湖東注,曰攔馬河。康熙十七年,靳輔於攔馬河遞建六壩,築堤成塘,以洩湖運漲水,又於碩項築屯堤,於是廢湖為河,六塘之名始著。故每遇大雨水,時有潰溢之患。加之六塘河從張圩鄉穿境而過,多年以前這裡水患成災,官民不得不築圩而居。因此,早年這裡的土圩子特別多,在戰爭年代還發揮了抗日拒匪等特殊作用,留了許多紅色印記。因此我們就亮出了‘紅色熱土,圩裡張圩’這張名片。‘圩裡’與‘惟你’諧音,也突出了獨一無二的意思。”鄉人大主席徐清明介紹。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鄉黨委、政府就先從治理六塘河開始,打響了改天換地的新戰鬥。而他們治理六塘河不是僅僅侷限於扒扒河、清清淤,而是全面地系統性地與道路建設、生態文明、紅色文化同趨同步。疏浚了4.6公里河道,配套7米寬車道,輔之給排水、綠化、亮化、硬化等基礎設施。過去的臭水河變成了水清、路平、樹成行的生態新區。9600多棵欒樹昂首挺拔,數千棵海棠樹綻放新枝,2200多畝油菜田不久也將變成萬畝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而這一切僅僅是張圩鄉最新發展的一個微景。隨著“全力抓好作風建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力聚焦精準脫貧,加快農房改善建設,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的“五新”新張圩戰略的快速推進,張圩鄉必將迎來收穫的金秋。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美麗鄉村建設激發了內生活力。在陳圩村大官莊組,看到有幾十戶人家,雖然房屋有些陳舊,但牆壁都被粉刷一新。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乾淨整潔的內外環境呈現出一派新農村新景象。“搞美麗鄉村建設不能全靠大拆大建,我們現有條件只能就事論事,就地取材,通過打造乾淨整潔、宜居宜人的農家庭院也是一種美。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有幾十家‘農家樂’,集吃住玩樂、傳統教育於一體,這就是麗......”村支部書記王永宏說。美麗鄉村建設是張圩鄉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主要以人民公園為原點向四周輻射。去年7月份以來,結合公共空間治理,整治黑水體土方55萬立方米,建成了佔地76畝的人民公園,統分為銀杏園、臘梅園、紅色記憶、健身廣場、新四軍廣場、法治廣場、海棠園和桃花園等八大版塊,並按2A級標準建立了公廁。再以紅色大道拓寬改造為載體,極力打造點線面相結合的美麗鄉村新格局。4500米長的道路綠化已全部到位,植綠兩萬多株。海棠、紫薇、石楠、月季等數十種彩樹紅花在此落地生根。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而就在不遠處,全長2.1公里、佔地230多畝的一大片竹海正在勃發出新的生機。“以前不知是住在臭溝邊還是怎地,光生病,現在家前屋後敞亮了,我們的心也敞亮了,病也好了,生活變得有滋有味。”正在施工現場幹活的村民孫立標說。談到張圩鄉扶貧工作的時候,分管脫貧攻堅的副鄉長劉學文(人武)部長則如數家珍:“去年有老嚴蕩、東營等2個村完成了農房改善工程,總數達到了685套,2700多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全鄉1824戶5900餘人一般低收入戶已全部脫貧。通過公共空間治理,整活收回土地資源3600多畝,8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22萬元。下一步主要是如何鞏固提高扶貧成果,如何大踏步向前邁進的問題。”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鄉黨委書記邵東昇求計問策到農家)

紅色文化滲透彰顯了特質內涵。“張圩鄉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豐厚獨特,這是一張可用之牌,一張可以提升引力、彰顯活力的名片,如果爛在我們手裡實在有點太可惜了!”鄉黨委書記邵東昇說。一進張圩鄉境內,看到的到處都有紅色印痕。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革命大道、新四軍大道、淮海大道、軍民路、三師路、十旅路、紅軍橋、八路軍橋等等。在張圩鄉與錢集鎮交界處立有佔地近600平方米紅色雕塑微景觀。除了上邊提到的陳圩村境內浮雕群像廣場外,在張圩大道東側還可以看到一處紅色自然景觀。而沿紅色大道南側的民居牆上全部被塗成白底,配之《國歌》《國際歌》《新四軍軍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內容,以及反映抗戰、解放主題的宣傳畫面。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就在“國泰門”邊,有兩位老人竊竊私語:“聽著這些革命歌曲,就想起了毛主席,想起了當年新四軍帶領窮人打江山,想起了共產黨給我們帶來今天的好日子......”是啊!在陳圩村,隨時隨處都能聽到反覆播放的革命歌曲,令人振奮、令人激盪、令人回味悠長。“我們相信,通過彰顯紅色文化,一定會提升正能量,激發出幹事創業的熱心、信心和決心。同時,通過打造紅色文化基地,可以逐步形成文化產業,壯大旅遊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裡一定會成為宜居享樂的風水寶地,投資創業的集聚‘窪地’和風景獨好的旅遊勝地。”邵東昇說。

江蘇沭陽:走進紅色熱土 感受圩裡張圩


結合全市開展的人大代表“聽民聲匯民智促發展”活動,鄉人大主席徐清明深入一線走訪調研。

攝影 劉永儉 撰文 朱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