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好經驗 將“分餐制”形成制度推廣

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工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首先介紹說,4月11日,全國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97例,為疫情發生以來單日最高,提示境外輸入風險持續增大,給入境城市帶來壓力,各地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境外疫情輸入的工作準備,進一步提升檢測和救治能力。

發佈會上,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全國愛衛辦和各有關部門針對疫情防控不同階段的要求,聚焦市場環境、生產生活環境等部署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項行動。下一步,將繼續組織好愛國衛生月活動,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同時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分餐制等好的做法形成制度。

經驗推廣

將推動“分餐制”形成制度

有記者提問,當前疫情防控的形勢下,全國愛衛辦組織開展愛國衛生工作,對疫情防控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全國愛衛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發佈會上予以回應。他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各成員單位,部署各地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他介紹,針對疫情防控不同階段的要求,聚焦市場環境、生產生活環境等部署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項行動。從抓設施、強基礎的角度出發,以城鄉的垃圾、汙水、廁所的整潔衛生等為重點,加強公共衛生環境設施的管護,推動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此外還圍繞個人防護、良好的飲食習慣、摒棄不良的衛生習慣等開展了科普宣傳。

“通過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有效地改善了環境的衛生狀況,為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廣泛的社會發動,引導我們每個人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參與社會健康治理,形成群防群控、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毛群安說道。

毛群安還提到,下一步,全國愛衛辦和各部門將繼續組織好愛國衛生月的活動,指導各地落實環境整治、健康科普等各項任務,鞏固疫情防控的成果。

“同時我們也會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大家比較關注的分餐制,把它形成制度。”

安全處置

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25.2萬噸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副司長周志強說,儘管目前國內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做好醫療廢物和醫療汙水的安全處置,仍然是全面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重要環節。

他介紹,醫療廢物“應收盡收、應處盡處”,基本實現“日產日清”。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74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提高了23.9%。自2020年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25.2萬噸。

他說,隨著武漢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武漢市醫療廢物的產生量也已經從高峰的247噸/天下降到117噸/天,全國接收醫療汙水的2029座城鎮汙水處理廠運行平穩,均嚴格落實了消毒措施。

他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緊盯全國,尤其是湖北、武漢和疫情境外輸入高風險地區的醫療廢物處置和醫療汙水處理,做到監管服務全覆蓋、收集處理處置全落實。

針對北京的情況,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表示, 疫情防控中,共計組織了140萬人參與維護社會防控秩序、勸導居民改變不文明不健康的行為等等。4月份以來,北京市一共累計組織了80萬人次,開展週末大掃除、城市清潔日等活動,共清理垃圾20萬噸,處理病媒孳生地17.7萬處,整治各類超市市場640個,投放鼠藥28噸,進一步強化了廣大群眾健康意識、家園意識、責任意識和公德意識。

他說,通過積極參與社區的愛衛活動和疫情防控工作,推動社區管理、群眾運動、疫情防控三者有機結合,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各項任務要求。

環衛工作

武漢全天作業的環衛工人達2萬多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介紹,環衛工人承擔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環衛作業,另一方面,除日常工作以外,還承擔了疫情防控的應急任務,比如集中隔離點消殺、方艙醫院公廁管理、醫療廢棄物協同處置等。

他說,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環衛工人的應急任務有所下降,垃圾清運等日常工作量有所增加。

他說,做好生產調度,通過輪休、調休、補休等措施,讓一直高負荷奮戰在一線的環衛工人身心得到調整。同時,加強人文關懷,落實補貼措施,幫助環衛工人解決實際生活困難。

“目前各地均已啟動了這些工作。”他介紹,武漢高峰期全天作業的環衛工人是3.7萬,由於人手不足,實際上很多管理和執法人員也挺在作業一線。目前武漢市全天作業的環衛工人是2萬多人。

垃圾分類

46個重點城市小區覆蓋率近70%

發佈會上,有記者提問,在疫情發生以來,不少城市對一些小區實行了封閉化管理,這些小區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就會積極投身於抗擊疫情當中,這是否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迴應稱,截至2019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覆蓋率已經接近70%。其他地級以上城市,這項工作也全面啟動。總的來看,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成為引領低碳生活的新時尚。

他表示,疫情的發生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也造成一定的影響。主要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入戶宣傳以及在小區內生活垃圾投放環節的現場引導等工作沒有辦法正常開展。但是從瞭解的情況來看,上海、廣州、廈門、杭州、寧波、蘇州等一批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啟動早的城市,群眾工作基礎好,很多小區居民在疫情期間,在沒有現場引導、監管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自覺地定時定點地分類投放垃圾。

“上週我們已經部署46個重點城市,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突出提高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補齊廚餘垃圾處理設施短板等工作重點,努力把疫情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造成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完成好全年目標任務。所以我們相信,各地能夠克服疫情造成的影響,持續推進好生活垃圾分類這項工作。”他說道。(記者 孟亞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