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越長大越無聊:自戕式發育


>> 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間是高考前6個月,這時你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得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陸海百千萬,既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而上了大學之後呢,好像啥都不會了!——我們就像神經元一樣知道得越來越少,但越來越專攻;玩得越來越少,但玩得越來越深。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 上無聊的課,當時覺得很長,回憶起來好短,淡淡的,像水彩畫被濡溼的留白,遙看有,近看無。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 每天兩點一線,上班下班,像一臺性能良好的複印機,一頁一頁勻速輸出工作量。“如果要我寫日記,我只需要寫一頁,然後複印365份,每天拿一份填上日期就行了。”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 無聊是我們對生活方式的一種自主選擇,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享受著穩定供水供電、穩定交通、穩定供貨的時候,整個社會系統像一臺大機器兢兢業業地運轉,社會本身就是一個風險厭惡系統。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無趣”源於“無知”
>>無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選擇餘地越大;你的知識儲備越廣,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識儲備,是構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 知識結構的“廣度”是一個人“有聊”還是“無聊”的關鍵,而知識結構的“深度”是一個人“膚淺”還是“深刻”的關鍵。 鬆散的知識點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平面的、孤立的,無法給自己帶來綿長而持久的快樂,也無法增加一個人思想的深度——這是“知識分子”和“知道分子”的根本差別。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 一個穩定的三觀才能給人以思考的能力,接觸不同的觀念,拉伸三觀的維度,保持思想的靈活。

我們對低風險和規律生活有多熱愛 我們的無聊就有多蠢蠢欲動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王小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