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八卦,宋仁宗生母事件為何滿城皆知?全是因為“小報”

最近由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影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劇中的許多服飾、小吃,酒樓等生活場景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宋代百姓的日常生活,看官們也能從中看出宋朝的經濟文化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何種高度。

古人也八卦,宋仁宗生母事件為何滿城皆知?全是因為“小報”

其實宋朝的百姓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在物質上的體現,精神上的享受也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從《清平樂》中就可以看到集市、酒樓中多有說書、皮影、戲曲的表演,這也說明安居樂業的百姓們需求已經從物質上升到了精神上。

在封建的古代,我們不免有些疑問,比如評說當時官方新聞、時政八卦的說書先生,他們的素材是從何而來?在《清平樂》中關於宋仁宗生母李氏被太后劉娥排擠陷害的八卦消息,是如何傳遞到民間百姓手中的呢?古時候可沒有現代如此發達的科技水平,打開手機就能瀏覽到全世界的新聞,打開頭條就有可能刷我寫的文章,那麼關於宋仁宗生母的小道新聞是如何傳到民間的呢?

古人也八卦,宋仁宗生母事件為何滿城皆知?全是因為“小報”

宋朝的官方報紙叫做“邸報”或者“朝報”,用來傳播官方的消息,是官員和民間百姓獲取官方信息主要途徑。可是僅僅從官方獲取新聞資訊遠遠不能滿足百姓日常對信息汲取的需求,因為官方新聞太過正規,政治性太強,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些新聞的。因此民間誕生一種叫做“小報”的新聞載體,“小報”專門報道一些小道新聞,比如宮廷密文,皇帝、官員家庭的八卦新聞,也會報道一些官方內幕等等,成為了百姓閒暇之餘的談資。

如今的我們在茶足飯飽以後就喜歡談論一些明星八卦,宋朝的百姓也是如此,他們眼中的大明星就是那些皇親貴族、達官顯貴,喜歡瞭解這些明星的八卦密文。既然民間有八卦新聞的忠實讀者,那麼就一定有人在其中看到了商機,都說“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就能鋌而走險。”在經濟發達的北宋,百姓的口袋裡一般也會有幾個閒錢可以購買“小報”,而且八卦新聞又從來不缺吃瓜群眾的觀看。

古人也八卦,宋仁宗生母事件為何滿城皆知?全是因為“小報”

因此就誕生了專門製作“小報”的圈子,比如傳遞小道新聞爆料的“線人”,即便是戒備森嚴的皇宮也存在著“線人”,這些“線人”多是宮中宮女太監,他們將皇帝、嬪妃的八卦通過書信、口口相傳等方式將消息傳到宮外,並且從中獲取不菲的“爆料費”。

除這些宮女太監以外,有些官員也會參與到爆料的隊伍中,因為宋廷是默許官員通過官方驛站傳遞私人的書信,這也給了宮中官員傳遞消息更大的便利,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將一些宮廷密文夾雜在家書信件中床褥名間,或許宋仁宗的八卦文就是參雜在某位官員的書信中被傳出的。

古人也八卦,宋仁宗生母事件為何滿城皆知?全是因為“小報”

當消息傳遞到民間,就有專門的文人整理編輯,進行排版印刷稱“小報”在百姓手中傳遞。關於這些“小報”,宋朝的官府也非常頭疼,這些“小報”讓皇帝顏面掃地,王公大臣膽顫心驚。於是經常派人嚴加整治,可是效果卻不顯著,反而讓這些“小報”發展更加迅速,甚至變相的幫助“小報”宣傳。

“小報”不僅報道一些八卦新聞,也報道官方報紙不會報道的政治新聞,比如岳飛被秦檜陷害後,就有人上書皇帝“斬秦檜以謝天下”,這個事件在官方的報紙上一個字都沒提,而“小報”卻將其內部新聞說得非常詳細,在民間掀起了一片呼聲。

有的“小報”為了避免官府檢查,偽裝成官方報紙“朝報”名頭進行傳播,從中將官方新聞與八卦消息混在一起,瞞過官府衙役的檢查,毫無辦法的官府也只能默認“小報”的存在。

所以宋仁宗生母事件的八卦新聞可能是通過“小報”在百姓之中快速的傳開,不得不讓仁宗皇帝通過開棺驗屍的方式平息整個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