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愛“正名”?除改名臺灣桃園機場,蘇貞昌還改過這些


就愛“正名”?除改名臺灣桃園機場,蘇貞昌還改過這些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灣民進黨當局搞“口罩外交”,指派華航運送到境外,貨櫃外頭雖有“Taiwan can help”字樣,但華航英文卻是“China Airlines”,容易讓外國人產生混淆。對此,蔡當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蘇貞昌僅就華航名稱時稱,要讓華航改名不是那麼簡單,但應讓航空公司標誌臺灣,“這是應該要努力做的事情,‘政府’會一步一步努力來做”。然而,在陳水扁當局執政時期,出現許多企業改名,包括“中正國際機場”在2006年10月改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2007年時,“中國造船公司”更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並由時任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的蘇貞昌揭牌。不僅如此,由於中國大陸同樣存在同名公司“中國石油”,易造成混淆,加上陳水扁當局推行“臺灣正名”政策,“中油”於2007年2月1日召開的第550次董事會,通過將公司改名為“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隨後於2月9日召開的董事會通過後正式實施。因為臺灣有一家民營機油代理商“臺灣石油有限公司”,中油並非易名為“臺灣石油”,而是“臺灣中油”。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日前在臉書稱,臺灣“口罩外交”,指派華航運送到境外,貨櫃外頭雖有“Taiwan can help”字樣,但華航英文卻是“China Airlines”,當國際都在強調臺灣,卻是由“China”的航空公司協助運送口罩,容易讓外國人產生混淆,現在正是華航“更名”的時機。稍早蘇貞昌受訪時聲稱,他第一次當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時曾把“中正機場”改為“臺灣桃園機場”,非常的成功,但看到這次華航在運送物資,“全世界感謝臺灣”,但因為華航機身上有“CHINA”,有國家看到畫面以為是中國(大陸)在送口罩,華航因為名稱問題造成很多混淆,“吃這種虧吃很多”。但他坦言,有關華航改名,涉及航權等種種因素也許不簡單,但應該讓航空公司標誌臺灣,這確實是應該要努力做的事情,當局會一步一步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