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如此推崇冥想和瑜伽?原來,瑜伽還有這麼多好處

第一次接觸瑜伽是在大學時期,距今已有十幾年了。自認是個疏懶喜靜的人,從小不愛運動,曾對若干運動項目產生過或多或少的興趣,但往往淺淺嘗試後,都沒了下文,但瑜伽卻是個例外,從大學接觸開始,一直堅持到現在。

為什麼呢?曾經分析過箇中原因,早些時候懵懂,只是覺得瑜伽動作安靜柔軟,不需耗費很多體力,適合自己慵懶安靜的個性。

但隨著這兩年對於自己內心的深入探索,對於瑜伽與冥想的認知,漸漸突破了情感的喜愛,更明白了這背後令人激動的心理學和腦神經的原理。

大概這背後,也是一種自我希冀的轉變。不僅僅要內心纖細情感豐富,也希望自己具備科學素養,成為一個真誠而紮實的人。

瑜伽和冥想有什麼區別?

既然說到了瑜伽,卻又提冥想,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又一次觀看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師Tal Ben-Shahar的公開課《Positive Psychology》中的《運動與冥想》一節,看了斯坦福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利普·戈爾丁的《冥想:焦慮與大腦》,以及麻省理工醫學教授、正念治療創始人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的《正念:此刻是一支花》,還有《科學美國人》雜誌那篇略顯晦澀所以讀了又讀的封面報道——《靜坐冥想的腦科學》。

為什麼我如此推崇冥想和瑜伽?原來,瑜伽還有這麼多好處

列舉以上是想說明,以下自己對於冥想和瑜伽的闡述並非信口胡謅,而是有仔細研讀過當前最前沿的科學專著。

基於所瞭解的資料,以及自己的練習心得,說下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

事實上,瑜伽的基礎是冥想,瑜伽是在冥想的基礎上,加上了身體體式的訓練。我記得,自己剛練瑜伽時,確是被修長的形體,以及高難度的體式所吸引,暗自想象自己經過長期的訓練後,可以變得形體優美,且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這點虛榮心,在老師後來一次次“呼吸是瑜伽的靈魂,比體式更重要”的強調話語中,一點點消散。我的理解是,優美準確的體式和對呼吸的關注都是瑜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對呼吸的專注,就和冥想產生了關係。

因為所有的冥想形式,幾乎都是從關注呼吸(特指深呼吸,也叫腹式呼吸)開始的。但冥想本身,卻不止關注呼吸。

似乎更準確的說法是,冥想是專注當下,專注當下你的呼吸,當下的你身體的覺知,當下的情緒狀態,甚至當下你的動作,當下內心的聲音、腦海中的形象等等。但此過程中,在長時間的冥想中,你很難一直專注,你會走神遊離,這時呼吸就成為一個錨點,無論什麼時候走神了,你只需要將注意力拉回到當下的呼吸上即可。

總結下,瑜伽包括呼吸和體式,而觀呼吸是冥想的基礎,是冥想過程中的錨點。

冥想本身包含很多形式,根據不同的訓練功能,可分為專注冥想(訓練專注力),正念冥想(訓練開放覺察力),慈愛冥想(訓練慈悲心);其他根據體式的不同,可以分為靜坐冥想,行走冥想,瑜伽,以及在中國曾經很流行的氣功,和正繼續著流行著、風靡中老年養生群體的太極。

以冥想為基礎的訓練形式,既然在全球範圍內如此流行,那麼,它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冥想和瑜伽究竟對我們有哪些好處?

“生命在於運動”,如果說,運動是對於肉身和體魄的鍛鍊,那麼,瑜伽和冥想則是對於大腦和精神的鍛鍊。

在當前的科學的研究結論下,冥想是通過什麼機制,如何改變大腦腦神經的運作結構?長期練習冥想,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

近15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聯合其他至少19所大學,對冥想展開了科學實驗。通過對比資深冥想者(冥想時間超過1萬小時)、初學冥想者以及非冥想者的大腦掃描,發現長期練習冥想,對於人類的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具有非常深刻的改變。

好處一:增強專注力和敏銳性

通過冥想,成年人的大腦可以發生巨大的改變。這是這個驚人的結果!因為,在2000年以前,科學界一直認為人類的大腦神經,從3歲以後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為什麼我如此推崇冥想和瑜伽?原來,瑜伽還有這麼多好處

而在對比高級冥想者和非冥想者的大腦掃描腦圖中,哈佛大學腦神經科學家的薩拉 拉扎爾和同事們 發現,冥想者大腦中的腦島和前額葉皮質的深色部分(即灰質,grey matter),體積更大,尤其是布羅德曼9區和10區。這些區域在各類冥想活動中,經常被激活。

那麼,這兩個區域的活躍和擴大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布羅德曼9區和10區,主要負責處理注意力、感覺信息以及身體內部感覺。

通過練習冥想,冥想者會自動掌握一種方法,即只需最低限度的意識控制,就可輕易達到聚精會神的狀態,讓自己處於最佳覺知和精神狀態。相比沒有經過冥想訓練的對照組志願者,冥想者對容易導致心煩意亂的高重複性任務,可以保持穩定專注的狀態。

而對於正念冥想的實驗表明,正念冥想可以減少人們“被卡住”或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某一種事物的傾向,減少注意瞬脫(attentional blink)現象的發生。這意味著,冥想者可以更好地分配注意力,保持更高的敏銳性。

好處二:提高幸福感,降低焦慮感

而正如前面的研究顯示,冥想者大腦中的前部左側皮層更活躍,具有更多的灰質。而腦神經科學已證實的,快樂的人前丘腦的左側皮層更活躍,不快樂的人前丘腦的右側皮層更活躍。相對於非冥想者,冥想者左側皮層更活躍,他們更容易感受到積極情緒,對痛苦情緒的體抗力更強。

為什麼我如此推崇冥想和瑜伽?原來,瑜伽還有這麼多好處

在左丘腦更活躍的同時,另一個與“自我中心”區域的聯結卻減弱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區域,叫內側前額葉皮質。

正常情況下,身體覺知和恐懼中樞的神經與這個“自我中心”的腦區聯結是很強的。當你受到驚嚇感到恐懼,或存在負面情緒,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攻擊時,這個腦區會啟動很強的反饋,做好或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通過冥想,這種神經聯結被減弱了。“自我中心”反應弱化的同時,我們身體覺知和恐懼中樞的聯結同時加強了。當我們再次經歷可怕的事情或心神不安時,我們就能夠更理性的對待它們。隨著我們練習冥想的次數增多,我們的焦慮感就會逐漸減輕,抗壓能力增強。

好處三:保持神經活性,延長衰老速度

西班牙巴塞羅那生物醫藥研究所團隊與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資深冥想者在進行了一天的高強度正念冥想訓練,可以減少與炎症相關的基因活性。

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瑜伽可以影響調節細胞壽命的分子——端粒酶(telomerase),它可以延長染色體末端的DNA片段——端粒(telomere)。端粒可以保證細胞分裂期間遺傳物質的穩定性,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變短一些。當端粒縮短到臨界長度時,細胞就停止分裂,進入逐漸衰老階段。與對照組相比,冥想者的端粒酶活性更高,此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或會減緩冥想者的細胞衰老速度。

這樣看來,古代的修仙煉丹以期長生不老,真不如禪修冥想和瑜伽來得實在。

好處四:預防抑鬱症復發

抑鬱症是一種高復發的情緒病症,一旦發作過嚴重抑鬱症,比從沒患過抑鬱症的人復發的幾率,要高很多。

為什麼呢?從神經可塑性的觀點來看,經歷過抑鬱症發作的患者,抑鬱的神經通路已經非常強烈。抑鬱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神經通路越強大。後續一點點小的負面事情,大腦會馬上找到這條強烈的神經通路,使它再次活躍起來,抑鬱症再次復發。而通過練習正念冥想,能夠大大減少抑鬱症復發的幾率。

為什麼我如此推崇冥想和瑜伽?原來,瑜伽還有這麼多好處

牛津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John Teasdale和多倫多大學的Zindel Segal在1980年的研究表明,對於已經發作了三次的抑鬱症患者來說,在嚴重抑鬱再次爆發的一年內,進行為期6個月的正念冥想訓練並輔以認知療法,可以將抑鬱症復發的幾率降低約40%---50%。

那麼,冥想在其中,如何起作用的呢?

其中最關鍵的是,覺察,並接受身體信號。

當我們感知到情緒時,身體會發出信號,每一種情緒都會伴有身體反應。當我們感受到痛苦情緒時,我們馬上覺察到,並找出身體的反應在哪裡,只是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試圖消除它。為什麼它行得通?因為當你只是覺察並接受時,大腦開始形成一條新的神經通道。在原來的神經通路下,一旦開始感到不適,腦袋就會苦苦思索它,很快進入“戰爭或逃跑”模式,這又會增強抑鬱情緒,進入惡性循環。

而通過覺察和接受,我們創造了一條新的通道,讓身體的自然力量、讓身體的醫生來治癒它,將“戰爭或逃跑”模式扭轉為“接受和自愈”正向循環。這樣,通過對情緒進行重新管理和引導,減少對痛苦的強迫性回想,達到預防抑鬱症復發的效果。

到了這裡,這段時間我對於冥想和瑜伽的價值的研讀和了解,基本總結完了。嘿嘿,既然瑜伽和冥想那麼多好處,那就一起練起來吧。

1、Tal Ben-Shahar的公開課《Positive Psychology》之《運動與冥想》

2、菲利普·戈爾丁《冥想:焦慮與大腦》

3、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此刻是一支花》

4、《科學美國人》2014年12月封面報道:《靜坐與冥想的腦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