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新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教育革命。它涉及到學校、社會、家庭,涉及到教師、學生、家長的教育教學思想的轉變,教育觀念的更新,現代教育理念的提升。我泌陽一中為貫徹落實省、市“十二五教育規劃”及“泌陽一中教育發展的五年計劃”,推進教學課堂改革,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及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創建特色學校,以德制校、以質強校、科研興校,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創新“6+1” 教學模式,即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互探、應用示範、訓練深化、總結感悟和貼心的課外輔導。

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2013年,是泌陽縣“課堂教學改革深化年”,我們在認真學習借鑑洋思、杜郎口、永威等學校的課改經驗的基礎上,採取考察學習、集中培訓、課改感悟等措施,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們河南省駐馬店泌陽一中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佈後就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從跨入2013年,我們對新課程的探索實踐就進入了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教學程序——“6+1”教學模式。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重視發展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樹立新的觀念,建立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這樣才能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通過實踐探索,“6+1”教學模式作為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精神內核,已基本獲得泌陽一中廣大教師的認同與理解,並逐步成為師生自覺的行為。

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一、 樹立理念,感知“6+1”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的實施,課堂教學的改革,對教師來說是一種脫胎換骨全新發展的機遇,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對學校來講,是一個契機,抓住了,就能讓教師登上一個新的平臺,抓不住,學校會錯失一次將教師全面轉型的絕好機會。

但是,剛開始,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對“6+1”一臉茫然。我校領導從教師發展的最高處著眼,邀請了名師來我校作高水平的講演,全校教師集體觀看教育專家新課程視頻講座。全體教師對新課程理念有了全面認識,對“6+1”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有了初步感知。

除了親近大師,引進源頭活水外,我校圍繞“6+1”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改革進行校本培訓,利用開學前的學習班,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對教師集中進行有關“6+1”教學模式的專題培訓;學校印發了有關“6+1”的學習材料,由教師自主學習;利用每週的教研組活動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研討,大家暢所欲言,交流學習的心得體會;學校還派出老師到新課程施教區學習,回來再向全體教師彙報自己的學習體會。

在集中學習、自主學習、研討學習和外出學習的基礎上,我校充分利用每週一的“素質教育論壇”,進行交流,對“6+1”的內涵,為什麼要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以及怎樣進行改革形成了共識:

“6+1”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又互為促進。

1、自主式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它能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對所學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習過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自主學習的特徵是: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2、合作式學習方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既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能力,它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合作學習的特徵是: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衝突;對於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3、探究式學習方法

探究學習是從學科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番話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學習的重要價值。

語文教研組全體語文教師多次召開教研研討,結合自己學科的特點,交流了思想。《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裡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互探”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並且在語文“課程總目標”裡,專門設立了一個目標:“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我們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誠心接受,熱情投入,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積極鑽研新教材,敢於探索,努力實踐,積極拓展學生自主、合作、互探的空間,努力營造“自主、合作、互探”的學習氛圍。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還要語文教師放開手,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互探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二、價值導向,構建“6+1”的教學策略

為實施新課程的改革,構建“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策略,我校從各方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1、課程改革方案,突出“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策略

為實施新課程的改革,我校制定了《泌陽一中實施新課程改革方案》,在方案中,把課堂教學由原來教師“一言堂”轉化為“組織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學習,積極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作為課程改革實施的基本內容的重點;把“教與學關係的轉變,使教師由原來的精心設計如何教”,轉變成“精心設計如何引導學生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作為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的重要內容。

2、教學設計,體現“6+1”的教學理念

教學設計要更新,教學設計是一種思路,一個案例,也可說是一個把子。一種好的教學設計,就是一部展示教師個性化創造過程的真實記錄片,也恰似一幅蘊含師生人文素養、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立體風景圖。我們教師要將新課程所追求的理想課堂變為現實,就必須拿出優秀的教學設計。我們要求教師寫出體現“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策略的優秀教學設計。

一要體現“一種革新”,即備課寫教案革新。要改變過去只備“課”、不備“人”,只備“形”、不備“神”,只備“結果”、不備“過程”的備“死課”不備“活課”的現狀;要衝破傳統教案,創新超越教參,創建凸顯個人特色的鮮活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除了常規的幾個方面,還應突出“學生分析”、“課後反思”等。

二要體現“三種價值”,即人文價值、藝術價值、創造價值。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應推出許多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如“歌舞晚會式”、“答記者問式”、“合作探究式”等等。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特別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設計;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展開富有詩意的課堂圖景;在教學設計中要賦予人文理念豐富的內涵。這樣,教師的勞動也就能湧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要體現“三個特徵”,即一是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二是教學設計要新穎、獨特、具有個性化的特點;三是教學設計要充滿懸念,預測教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新亮點。

3、課堂教學,追求“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境界

我們要求“自主、合作、互探”的新課程課堂教學要達到的理想境界,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煥發出生命活力。所謂活力,即師生生命的創造力,其課堂特徵是: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是師生舒展靈性的空間;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探索世界的窗口;應是向每一顆心靈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課堂就是磁力、張力、活力的和諧,且能用知識激活知識,用生命激揚生命,用心靈激動心靈,用人格激勵人格;理想課堂就是能透過活潑的氛圍、活躍的思維和活生生的教學環節,無處不見鮮活的生命在律動、在交融、在成長,無時不見活靈的智慧在閃現、在流動、在煥發異彩。

4、評價標準,凸現“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導向

為了引導和促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教法和新學法,幫助老師在聽課和評課中注意一些基本要素,我們制定了一系列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作為指導意見。

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三、實踐探索,體悟“6+1”的課堂教學

如何來實施“6+1”的教學模式,我們要求各位老師平時教學滲透“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策略;備課組教研組的公開課緊緊圍繞“6+1”的教學模式進行課堂實踐,展開評課研討。

學校的對外公開課,我校就以“6+1——新課程理念的實踐探索”為主題,邀請省內外的專家、同行及家長觀摩指導,共同探索“自主、合作、互探”的課堂教學的改革之路。

省內外的專家和教師在評課中對各位老師的公開課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肯定了我校“6+1”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果: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我們深深感到,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策略,我們應該做到:

(一)讓學生在“自主”中求知

要使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勤思考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促進學生自主地去學、去思、去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其次,教師要全面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再次,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學法,提高學生自主求知的能力。

(二)讓學生在“合作”中獲知

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性學習,從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在“合作”中獲知。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轉換角色。變傳統的學生學習的指揮者、統治者為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使自己成為學生求知的夥伴。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限度的創設條件,提供學生間合作交談的時間和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力量和樂趣,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悅。再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表現自我才能,而又樂於聽取他人意見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生合作、交流、協調的能力。

(三)讓學生在“互探”中創新

學生只有通過主動探究、實踐參與,才能促進個性發展,才能使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方位、多角度探究,努力尋找與眾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四、反思提升,推動“6+1”教學模式的縱深改革

通過實踐探索,我們也在不斷反思,實施“6+1”的教學模式,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建立“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模式,並非是全盤否定傳統的,而是應批判地吸收和繼承。如學生對知識的必要模仿、記憶、聽講和練習,教師的啟發誘導等都不能丟。

2、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引導、組織外,也是合作者。因此,應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揚教學民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利,使學生充分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3、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不要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

4、在教學活動中,不能搞“一刀切”、“齊步走”。教師要及時瞭解、研究並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學中要鼓勵和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水平,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

隨著“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策略實踐、探索的深入,新的困惑和問題也逐漸浮現,需要我們反思:

第一、“自主、合作、互探”真正的內涵如何把握。

1、學生“自主”是否意味教師“放任”、 “自流”,學生“自主”帶給教師更多的是“輕鬆”還是“挑戰”?!

2、面對學生獲得“自主”後發出的充滿挑戰的開放性問題和多樣化思維,教師如何“引領”?

3、“討論”、 “合坐”就是“合作”嗎?怎樣創設並促進學生的有效“合作學習”?

4、“動手做”就是“探究”嗎?如何解決“探究”和有限的“40分鐘”之間的矛盾、衝突?

這一系列的困惑,恰恰反映出當前新課程課堂教學中最尖銳的話題: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形”與“質”之間的關係。

第二、教師的專業知識如何適應“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策略。我們從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教學構思與設計、課程的整合等,無不感慨我們教師的教學視野需拓展,教師的知識品位需提升,才能在課改實驗中迸發出智慧的浪花,激盪起創新的激情,領悟出教學這門藝術的真諦。

第三、“6+1”教學模式是否有現成的模式可套?

反思是為了進步,我們希望通過我們不斷的實踐探索,來不斷完善“自主、合作、互探”的教學策略,從而使我們泌陽一中的課堂不斷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我們泌陽一中的新課程改革走上新的臺階,使我們泌陽一中的教學質量再創新的輝煌。

新課程新理念——泌陽一中“6+1”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