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到底為了什麼

上課時老師無意談到國考,再次激起了我對未來的憂慮,若說剛來大學是期待與好奇,現在說“憂慮”難免會顯得喪喪的吧,是的,在看清了生活的真像以後,我間歇會有對生活的恐懼,對未來的迷茫,我也曾用暴飲暴食為自己的焦慮買單,結果把自己喂成了一個肥球;我也曾傻傻地折磨消耗自己的精力和金錢,來一場又一場的窮遊把空虛的生活填充起來;我也曾躲進小樓成一統,看一本又一本的書籍來尋求心靈的慰藉;但當一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不完美才美,學會與生活和解!”的時候,一個職場勵志女王又說“不要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當四十多歲的市場營銷老師啞著嗓子大談自己的職業逆襲和未來創業藍圖時,三十歲出頭家庭幸福的班主任卻淡淡地說小康生活就很滿足;當我對辦公室老師成天談家長裡短說房價的世俗氣嗤之以鼻時,渾渾噩噩三年的室友卻說自己要考研,考完研找不到工作就再往上學,大不了最後留校當個老師也不錯。講道理的智者會吵架,現實也會自相矛盾。

現實總逼我們勇敢,但在我們勇敢不起來的時候只說我們懦弱,說我們沒有力量,為什麼有些人的極度悲傷在有些人看來如此可恥和不堪,這不是勵志學的價值綁架是什麼?人是感性主導性生物,脆弱是真實存在的,可以選擇性忽視或是自我充血,但沒必要自我欺騙或去攻擊想法不同的人。雞湯喝多會膩,充血過多會血崩。

考試到底為了什麼

從小到大,我們忙著考試,忙著工作,擠在成功學的暢銷書架旁排隊搶購,坐在教輔資料堆裡刷題看書,那些世界打工旅遊指南、建築藝術等更能帶給我們希望和好奇心的生活方式卻被人忽視;我們被“高考是你一輩子和別人競爭最公平的考驗”的言論洗腦,可這是在排除保送、出國留學等有其它選擇的同齡人的前提下,更可悲的是你都不知道有另一種或多種不一樣的18歲人生,你也沒有能力和條件去追求和實現,於是小升初,初升高,走過高考的獨木橋,來到大學,期待著能像電影中的一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驚天動地的愛情,結果發現大學四年你倒是培養起來了自己的獨處能力,當你想著“到大學就輕鬆”的高中班主任的話來到大學時,你確實有很多的空閒時間,但你卻狂歡完就孤獨,午休睡過頭就焦慮,想走向詩和遠方卻囊中羞澀,當你面對生活束手無策,就做一個又一個的廉價兼職,報名一個又一個不知道有用沒用的考試,因為你相信“考試是一件只要你投入了,就會有回報”的比較單純的事情,在那些初嘗社會人滋味但又沒有做好準備的人眼中,這可比社會上、職場上中的許多苟且齷齪強多了。

死記硬背、形式主義、理論概念……形形色色的考試明明有太多讓人叫苦不迭的東西,可它們卻依然是一個想要謀求更好生活和社會地位的我們能把握的最可靠和相對公平的選擇。確實沒有什麼是比考試更能輕易把握的,依然只有分數,是確定的,能讓人比出個三六九等的直接證據,是當代社會的上升通道並不順暢的時候,我們能找到的最“不壞”的解決方法。

但隨著對考試的信賴逐漸加深,備考卻也意外成了當代一劑心靈安慰劑。“有目標地學習”,可能是年輕人經常迷茫的生活中,為數不多能獲得充實感的事情了。畢竟,當外界的誘惑和焦慮愈發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中時,過著沒有目標的的生活意味著要為未知的未來煩心,要時刻克服自己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愧疚感,又時不時會因為金錢入不敷出而焦慮自責。可是一旦考試成了生活中的頭等大事,以上所有事情都不必再擔心,甚至可以暫時地躲進“反正我要考試”這個念頭中逃避。

考試到底為了什麼


無論是愈發成為日後求職某種門檻的考研,還是一些行業中對於考某類資質的水漲船高,它們能形成大規模的潮流,都難免出於“人有我無”的著急:看!別人都在考,你不考,你就被落下。
我們信任考試能帶來機會,可是從未有哪個考試結果能100%承諾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所以,“值不值”的問題其實最該針對我們自己時常被攪亂的頭腦:沉浸在學習帶來的充實感和滿足感中時,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不被焦慮裹挾、不逃避現實,而是真的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該學什麼?對於那些總想通過學習、通過考試來改變點什麼的我們來說,這可能才是最難回答、也沒有參考答案的一道思考題。

而在我看來,過去決定了現在,現在又影響著未來,過好當下,認真對待每一分每一秒,我依舊好好地聽每一次課,積極嘗試每一次機會,辯證看待每一次失敗,時而涼薄冷淡,時而激情四射,接受平淡的生活,同時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走出不平凡的人生,足以。

石原里美說:“夢想是什麼?不用那麼誇張的東西,有個目標就行,比如發了工資要買什麼,或者下次休假去哪玩,又或者為了誰而工作。”每個人的夢想不一樣,對於有些人,他們的夢想很簡單,簡單到只要一個當下能開心的小目標就夠了。

考試到底為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