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包寶寶》是由Pixar首位華人女性導演石之予執導,於2019年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該部電影充分展現了中國風三維動畫,此片一出,更是引起了極大的共鳴與關注。

這部電影沒有一句對白,全靠細膩入微的人物表演和濃郁的畫面色彩實現對整部影片內涵的呈現。通過鏡頭語言,描述了一箇中國式家庭的生活縮影。故事用三段式的表達方式,敘述了一對母子從成長—分裂—和好的故事,這種簡單的線性敘述結構不僅讓觀眾觀影時更加的容易理解,同時也為影片的劇情表達提高了層次和內涵。

影片中,一對空巢父母孤獨的相依為伴,母親突然發現一個包子竟然變成了小孩的模樣,母親將包子視為己出,認真教養。而小包子隨著慢慢長大和母親之間的隔閡卻越來越深,最終小包子與母親的矛盾達到了巔峰,為了不讓小包子離自己而去,母親最終一口將小包子吞進了肚子裡。

母親從夢中醒來眼淚卻早已溼透枕巾,這時她真正的兒子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母子二人終於敞開心扉,冰釋前嫌。

《包寶寶》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為它映射了諸多典型中國式教育的矛盾與衝突,影片雖然只有短短的7分鐘,但劇情緊湊,毫不拖沓。影片從一開始就深深抓住了觀影者的眼球,雖然故事內容荒誕卻絲毫不影響觀影者的興趣,這種

以夢寫實的創作手法非常符合中國人的思想理念,讓我們在走心之餘不忘深思,最終使情感與思想達到了共鳴。


《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01、以線性敘事方法展開劇情內容,將母親對子女的愛從時間跨度到空間跨度展現的淋漓盡致

《包寶寶》講述了一對母子從成長—分裂—和好的故事。影片採用線性敘事結構的方式將影片內容逐漸向我們展開。在整部影片中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兒子強大的愛與控制並存,為此我將以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展開描述該影片母親對於兒子深沉的愛。

①母親對小包子愛的控制,從幼年到成年,夾雜著兒子的任性成長與母親的孤獨守候

影片一開始孤獨的母親正在包包子,當她把一隻包子吃進嘴裡的時候那隻包子發出來孩子的啼哭聲,開始母親吃了一驚當她定睛發現小包子變成了一個小孩,她便親切的將小包子摟進自己的懷裡。

母親帶著小包子一起上街買菜,一起跳廣場舞,並不時的紀錄小包子的身高情況。當小包子不小心被狗叼了去,母親便追著狗將小包子搶了回來,不時的給它整裝給他餵食,小包子因為調皮和別的小孩踢球最終不僅受了傷還弄的滿臉都是髒兮兮的,當母親幫他按揉臉頰的淤青,小包子卻在此刻和母親產生了分歧。

在小包子看來母親對他的管教讓他喘不過氣來,沒有自由的他一點也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於是他便冷落母親,不僅不希望母親關心他在做什麼,甚至連母親精心準備的菜餚他都拒絕了。

母親在傷心中一個人吃光了所有的菜,她吃下的不僅僅是菜餚更是小包子拒絕她的委屈和難過。最終小包子還是選擇離家而去,母親一再懇求他留下來但是小包子都強硬的拒絕了,在無可奈何之下,母親最終選擇一口將小包子吞進了自己的肚子。

此時母親的夢醒了,但是她的內心卻依然沉浸在孩子離自己而去的痛苦之中。母親的夢醒時分並不是噩夢的結束,相反則是母親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導演以夢寫實的方式不僅讓人更有代入感,也在深層次上告訴觀影者這部影片其實就是母親的日常心理動態。

母親從一開始撫養兒子成長,到最終長大成人,這一路有溫暖也有矛盾,但是作為母親始終相信兒子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她不僅將滿滿的愛給予了兒子也將無形的壓力帶給了兒子。

作為兒子從小在媽媽的呵護下長大從乖巧到任性他認為這是長大後到必然結果,所以當母親再以幼孩時的態度對待他就會讓他難以接受,最終母子二人各自抱著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分道揚鑣”。


《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②母親與小包子的愛與掙脫,從家庭到社會,映射著母親的難以控制與小包子自我放飛

母親對小包子的愛,在外時則更加點無微不至。母親擔心小包子學壞不允許他和別的小夥伴玩耍,擔心他會受傷,便禁止他和小夥伴們踢球。這些在母親眼裡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卻在小包子眼裡變成了不可跨越的牢籠。

慢慢的他們的矛盾轉向了外面的世界,小包子在房間裡和別人打電話有說有笑,但是一看到母親在房門前偷看自己便一掌將房門關上,並在門口畫了一副圖以此警示母親不要在房門前偷看。母親見他不願意理睬自己,就用盡心思給小包子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但是小包子卻並不理會,而是戴上墨鏡大步朝門口走去,出門便上了一輛車和朋友們揚長而去。

母親仍舊孤獨的坐在客廳等待兒子回家,卻發現兒子帶了一位姑娘回來,當姑娘向她展示手裡的戒指,母親知道兒子要結婚了,終於要離開自己了。最終兒子收拾了行李叫上姑娘一起離開,母親苦苦哀求並且痛哭流涕仍是沒能留住兒子,就在兒子開門想跑的那一刻母親一把抓住它塞進了自己的嘴裡並著眼淚吞進了肚裡。

小包子的掙脫在於他慢慢長大,越來越難以抗拒外面的世界,母親和他的矛盾也就從家庭轉向了社會,這種空間上的跨越其實正是人在自我成長中不可逾越的溝壑,小包子早已經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住了,母親卻希望小包子即便長得再大仍能陪在自己的身邊。

這本就是愛與掙脫的相互抗衡,母親強大的控制慾與兒子旺盛的生命力對比之下,襯托出了母親的無奈與難過,也為兒子最終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埋下伏筆,這裡可見導演的良苦用心。


《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02、影片用極具想象力的“夢境”反映現實,帶給觀眾對親情與生命的深度思考

影片中“以夢寫實”的構思十分巧妙,讓我們在淡化子女成長與母親的矛盾之下又深深體會出中國式親情下的相愛相殺。包子在影片中的獨特運用,不僅將中國家庭下的生活濃縮成影,也將母愛的細膩入微表現的恰到好處。

①包子的細膩柔軟,正是母愛的真實寫照

影片從包包子開頭再到包包子結尾,充分將包子的元素與家庭緊密聯繫在一起。

影片開頭母親一個人孤獨的包包子,然後孤獨的吃包子,接著包子變成了小孩,母親將它視如己出,最終母親狠心將包子吞下。夢境醒來,現實中的兒子與自己和好如初,最終影片以一家人團聚一處攜手包包子結尾。

包子的柔軟與白嫩的外表,都是母愛最形象的隱喻,細心的照顧與不計回報的付出不正是如同母親對子女的愛嘛。

包子可能其貌不揚,但是飽滿的內核卻能給予人能量與動力,母愛正如同包子一樣,飽滿的愛意之下正是母親對子女的無私奉獻。

②夢境與現實的對照,正是中國式親情的縮影

影片中小包子將自己要娶的姑娘帶了回家,不難發現,這個姑娘正是母親現實生活中的兒媳,所以當她第一眼看到姑娘時便瞪大了眼睛,姑娘將鑽戒明晃晃的亮在母親面前並給了她一個擁抱,母親只是納納的坐在沙發上絲毫不正眼瞧姑娘一眼。

這處細節描寫正是母親在夢境裡對現實最大的反抗,在她眼裡兒子之所以會離自己而去不僅僅是因為他長大了,更是這個姑娘帶走了兒子。

這幕劇情對於中國人而言一點都不陌生,所謂的婆媳矛盾大多也都是因為兒媳的加入分離了母子之間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式親情的縮影。

③被吞噬的親情:母親給予兒子生命之餘也是對兒子的最大控制

影片中母親因為阻止不了小包子外出,想盡各種辦法,在最終失敗後,不惜吞下小包子。很多人看到這裡,覺得非常可怕,母親怎麼會“吃掉”自己的孩子?當然,這是一種隱喻,因為母親與孩子之間過度親密,以致無法分離,一旦孩子試圖掙脫這種束縛,母親不惜做出毀滅這段關係的舉動,便是母親對兒子的強大控制慾。

這正是母親對兒子給予生命又將其控制之下的矛盾與分歧,母親給予了孩子生命,想將所有的美好都給予孩子,便會以自以為的角度想方設法的教育孩子。這種過度親密以致無法分離的狀態,不僅讓母親身心疲憊,孩子更是壓力山大,如此反覆,便會將母親與孩子的矛盾激化最終因為缺乏溝通而分崩離析。

許多母親自認為給了孩子生命,自己便可以操控孩子,所以想當然的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其實這正是對孩子天性的抹殺。

“生而不養”視為不愛,“生而控制”視為不該,畢竟孩子與母親都是單獨的個體,在親情的呵護之下,母親更應當適度放手,孩子得到了成長的空間,慢慢才會理解母親的不容易,最終親情才會走向正軌。


《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03、母親的孤獨守望與兒子任性成長背後,是家庭親子教育的缺失,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思考

《包寶寶》的故事其實就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濃縮與精華,面對母愛的大愛無疆與子女的任性成長,導演用獨特的視角將它們展現的淋漓盡致。可以看出本部影片的初衷就是讓我們在領略親情的美好之下更有諸多思考。

母親面對子女成長並遠離自己的無可奈何,子女面對母親強大控制下的奮力反抗,他們在彼此的拉鋸中不斷改變,最終以“親情”澆灌彼此,最終收穫幸福。那麼我們在面對親情與自由的轉換下,結合影片我們應當如何反思並加以改善呢,接下來談談我的觀點與想法,希望能給予更多的人思考與幫助。

① 母愛的泛濫源自父愛的缺失,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共同努力

武志紅說,原生家庭的不幸,往往是由一個缺失的父親,和一個焦慮的母親帶來的。


在現在中國很多的家庭,都呈現出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的模式。《包寶寶》這部影片著重於母愛的刻畫,父親從頭至尾只出現過三次,一次是影片開頭母親將包子端在桌上叫父親一起吃早餐,父親因為趕時間上班便將三個包子分作三口下肚便慌忙提了公文包出門了。第二次便是母親夢醒時分伴著嗚咽和難過躺在床上,父親將房門打開只往裡看隨後便將兒子推進房門。第三次便是影片結尾,一家人一團和氣的包包子,父親卻只是單坐在旁邊看著他們包包子。

這三個鏡頭雖然短暫急促,但充分展現了父親的日常忙碌以及對家庭的毫不關心。因此,母親便試圖將缺失的父愛也一同給了兒子,所以她才會愛的那麼滿,試想如果父親能夠充分的擔當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那麼也就不至於使兒子與母親的關係如此僵持不下。

兒童心理專家發現,對孩子的情感發育而言,父愛與母愛同等重要,有時甚至比母愛更重要。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結果能促使為人父者更多地參與養兒育女過程。


在此呼籲每位父親千萬擔當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對於孩子的教育千萬不可全部交託於妻子,只有夫妻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將孩子的教育問題得以解決和完善。


《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②鼓勵孩子突破自我,母親應當對孩子的成長加油鼓勵

影片中的母親始終都放心不下小包子,在她眼裡小包子始終是個孩子,不僅需要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也需要她幫助小包子規劃人生好讓小包子得以在她的羽翼下快樂生活。

母愛的偉大在影片中被無限放大的同時也是對孩子成長的無限縮小。例如小包子慢慢開始對外界產生興趣,母親卻並沒有加以引導,反而是阻止他探索外面的世界,這其實對小包子的成長有百害無一利。當小包子結實了新朋友,母親不僅不支持他走出家庭面向社會反而將他禁錮在親情之下,這些行為對於母親而言是一種保護,但是小包子終歸會長大,他需要不斷積累社會經驗這樣才能有立足之地。

母親對於兒子過度的保護,其實並非是幫助他成長,試想一個在溫室裡長大的孩子怎麼會經得起風吹雨打。因此,母親應當多鼓勵孩子突破自我,並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情況,不時的給他們加油鼓勁。

③明白母親與孩子是單獨的個體,最好母愛不只是彼此陪伴還需共同成長

真正偉大的母愛,是將自己所擁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予他們,不只是陪伴還有成長。

小包子在母親的愛護下不僅收穫了親情也慢慢形成自我意識,當他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突破母親的防線,其實就是自我成長的最好體現。但是母親卻依舊如故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心情放鬆,她始終緊繃著內心不僅不願意接受小包子的成長相反還加以扼殺和阻止,同時她自己也失去了自我,所以在小包子準備離她而去時潸然淚下最終將它吞下。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母親因為將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所以當孩子離開她便不能接受,最終鬱鬱寡歡。而那些伴隨孩子共同成長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成長與獨立不僅放手支持,更是逐步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母親與子女的成長是可以共同進行的,要充分明白和理解母親與子女是單獨的個體,他們並不是相互捆綁的關係而應當是彼此成全的關係。


《包寶寶》:控制慾背後,是母愛的孤獨守望與子女的任性成長

寫在最後

《包寶寶》這部影片給予了我們眾多的思考與感悟,讓我們在觀影之餘不忘記感受親情的巨大能量。面對母親無私奉獻與孩子的任性成長,我們在思考之餘不忘記反思,既要理解母愛的偉大也要尊重孩子的成長,只有彼此成全才能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

當母愛不再氾濫,當父不再缺失,當孩子不再任性,或許就能像影片中那樣彼此坐下來包包子、品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