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疫情期間,全球經濟陷入泥潭,所有國家都面臨需求不振的問題。

為提振需求,中國放大招了,今年各地要改造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700萬戶房產,規模要比去年增加一倍。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一群人,又在朋友圈鼓吹房價即將暴漲了。

經濟疲軟時大搞基建,這套理論最初是西方的凱恩斯提出的。

凱恩斯理論誕生的背景,是當時世界性的大蕭條。

大量工人失業,大量產品積壓。一邊是工人失業買不起東西,一邊是產品積壓賣不出去,形成死結,導致經濟螺旋形持續下降。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出來解開這個死結。

凱恩斯開出的藥方是: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大投資力度,把社會上的閒散勞動力給僱傭起來。

僱傭起來做什麼活呢?

做一些有意義,有回報的事情自然最好。

實在沒事幹,一撥人負責挖坑,另外一撥人負責把坑給埋了也行。

這可不是段子,凱恩斯當初就是這麼說的,凱恩斯的挖坑理論在經濟學界是非常有名的。

在工人失業,商品積壓的時候,政府給老百姓找點事情幹,哪怕是無意義的工作,也等於變相的把貨幣給發下去了。

貨幣一旦開始流通,經濟就開始慢慢復甦了,很多高薪崗位將自動誕生,這樣挖坑的人就會慢慢離開,去找一份更適合自己的高薪職位。

凱恩斯的這個理論雖然誕生於西方,但實在是太適合中國了。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工代賑的傳統。

以工代賑

中國地域遼闊,所以自然災害頻發,自有記載的5000年來,幾乎年年有災害。

不是洪災,就是旱災蝗災,要麼就是地震。

中國古代封建政權的一大社會功能,就是災害應對。

屯糧賑災,是最基本的手段,但單純的施粥發糧是不可行的。歷年沉澱下來的最好賑災手段,就是以工代賑。

最早見於史書的以工代賑,是春秋時代的齊國。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時國家發生大饑荒,大夫晏子諫言,請求賑災。但景公沒有同意,當時景公正計劃建築一個“路寢之臺”,國庫吃緊。

於是晏子下令負責此事的官員,大幅增加招工的數量,並更改設計圖紙,將路寢之臺增大增寬,並圍繞路寢之臺修建了很多道路。

這導致路寢之臺多次追加了預算,一直幹了三年才竣工。最終的築臺異常豪華,特別完美。

而齊國的災民,也依靠這個工程,順利的度過了災荒之年,保全了齊國的國力。

到了後來,以工代賑模式再度進化。

每到災年,國家就會在當地修路修橋,並鼓勵家有餘糧的大戶擴建家宅。

雖然古人不知道經濟學原理是啥,但他們通過多年積累的經驗,也摸索出了國家應對災荒的最有效辦法。

舊改和棚改的區別

修路修橋,毫無疑問是創造社會價值的,哪怕回報率再低它也是有價值的,怎麼都比左手挖坑右手埋坑要好多了。

而房地產,作為基建的領軍大將,也是國家拉動經濟時必不可少的一大工具。

2015年時,國家大規模啟動了棚改,以便在房地產領域創造需求,激發全國經濟的活力。

什麼叫棚改?

所謂棚改就是把那些老破舊的房子全都拆了,賠房主一大筆錢,然後在原地蓋新式樓房。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這種辦法毫無疑問會創造工作需求,同時也優化了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但這樣做有一個問題,拆除的土地上要過好多年才能蓋出來新房子,但被拆遷的房主,現在就需要買房子。

所以棚改成了房價暴漲的燃料,效果非常之顯著。

那舊改會不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呢?

不會。

舊改這個概念,是2019年中旬提出來的,是遏制炒房政策的一部分。

一方面,國家有刺激經濟的需求,一方面城市形象和效率需要提升,另一方面要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舊改,就成了填補棚改退出空缺的最好手段。

如果說棚改是大拆大建,那舊改就是小修小補。

舊改主要針對建成20年以上的房屋為主,以房屋外立面翻新,水電氣線路改造,加建停車場、電梯等基礎設施,新修幼兒園、養老院、醫院等公共設施來提升老舊小區的價值。

這是明擺著的給老舊小區送錢,幾乎沒人會反對。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廣州黃浦區一個老舊小區,是70年代的職工宿舍區,異常破舊,房價一直維持在2.5萬元左右,和周邊新小區4萬的房價差距明顯。

舊改的消息剛放出來,房價就猛漲至3.5萬左右,因為小區的價值確實被提升了。

這種舊改的手段創造了社會勞動的需求,延緩了老破小的衰敗,提升了個別社區的房產價值,但並沒有製造大量的新的購房需求。

不如修高鐵修地鐵普惠,但比挖坑理論要好太多了。

舊改是一種經濟刺激的手段,是一種變相的以工代賑,會讓貨幣重新在社會流動起來,但並不會對房價造成什麼影響。

房子就那麼多套,沒多沒少。

中國還能以工代賑,是非常幸福的,這說明中國人還能進行工作,很多經濟刺激的手段還能正常發揮作用。

和以工代賑的中國相比,美國就不一樣了,各種手段都已經基本失靈了。

無工可復的美國

以工代賑並不是只有中國人懂,美國人也懂。

在上世紀經濟蕭條時期,美國就曾大搞以工代賑。

在1933年到1942的9年裡,美國政府成立了平民保育團,對19~24歲的單身失業男性推行以工代賑計劃。

政府為這些年輕的勞工提供免費住所、飲食與衣物,以及每月30美金的維生薪資,其中25美金必須寄回給自己的家人。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1933年,平民保育團在凱霍加山谷國家公園修路。

根據美國人自己寫的史料記載:

平民保育團項目有效緩解了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失業狀況,促進了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千千萬萬的底層民眾渡過了難關。

如果經濟出現了困難,採用創造需求的手段來刺激經濟,美國政府已經駕輕就熟了。

但這次新冠疫情不一樣,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現在美國的問題不僅僅是沒有需求,而是沒辦法工作,因為外面到處都有病毒肆虐。

我連讓人民正常上班都不敢,我還敢組織平民保育團麼?

美國目前陷入兩難境地,如果重新開工,那人民就會大量死亡,但經濟能勉強保住。

如果不開工,那人確實不會死,但經濟會崩潰。

美國感染人數達50萬人時,全國醫療系統就已經崩潰。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這些人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才能痊癒。

按這個速度計算,美國的醫療系統一年最多隻能負荷600萬人被感染。

但美國目前有3.27億人口!!!

要想在低死亡率下完成全民感染獲取免疫力,美國要持續感染50年才有可能。

如果突破醫療系統的負荷極限,那死亡率就會飆升至10%以上。

3億人,如果攤上10%的死亡率,後果簡直不敢想象。

這就是美國的困境。

全民強制性隔離,徹底斷絕病毒傳播渠道,是唯一的辦法。

這個道理其實很淺顯易懂,但美國做不到。

美國的社會文化,決定了這條路在美國走不通。

特朗普剛對美國下隔離令一段時間,就有大量民眾上街抗議,高舉“不自由毋寧死”的牌子要求復工。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記者問這些抗議者,你們不戴口罩出來,難道不怕被感染麼?

有位哥們擲地有聲的回答:

“人民到底有沒有去死的自由?”

這句話真夠鏗鏘有力的,老實說,即便是我在現場,也只能被他噎的無話可說。

這就是道德高地的優勢,哪怕我明知道他這種行為不妥,我也說不出任何反駁的話來。

而且在資本主義社會,沒錢真的比死了還痛苦。

我能說啥。

中國以工代賑,美國無工可復


有這樣的人存在,病毒就會源源不斷的在美國傳播,那些害怕病毒,自願居家隔離的人,就會無止盡的被堵在屋裡出不來。

這樣的日子,甚至看不到盡頭。

美國不是不想以工代賑,是沒辦法。

至於我國,在不斷的經濟刺激手段下,會以比美國快得多的速度爬出經濟泥潭。

今天的舊改翻倍只是一個開胃小菜,後面還有更多的政策會出爐。

這些政策無論直接受益者是誰,間接受益者都是全社會的勞動人民。

只要貨幣重新在社會里流動起來,工作機會就能保住,工資就能正常發放,我們的經濟就能慢慢恢復正常。

而美國,估計要好久好久,才能等來這一天。

“人民到底有沒有去死的自由?”

“你有,但你能不能不要拖著別人一起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