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2021年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瑋蔚)記者從今日召開的長沙市藍天保衛戰一季度工作講評暨湘江保護和治理工作推進會上獲悉,根據《長沙市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長沙將突出抓好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生態打造,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長沙2019年度水質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一

每次打卡巡河後,白沙洲街道馬橋河村主任呂宇峰都會把拍下的河道照片上傳至“長沙市望城區河長制”微信群,定期“曬河”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習慣。“河水有問題,直接找河長。”如今,瀏陽河邊已樹立起了129塊河長公示牌,上面寫有河長、河道保潔員的姓名及舉報電話等,如果發現汙染,可找到公示牌向河長進行舉報。

近年來,長沙連續實施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個“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湘江保護和治理向“一江六河一湖”延伸,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從2013年的80%提升至2019年的100%,瀏陽河三角洲斷面由劣Ⅴ類提升至Ⅲ類。“2019年,長沙年度水質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一,獲評全省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幹獎勵。”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潘勝強介紹。

水資源保護:

加快推進椒花水庫水源工程建設

《實施方案》要求,長沙加快推進椒花水庫水源工程建設,加強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推進水資源承載能力預警機制建設,規範取水管理,集中整治無證取水和取水許可審批不規範等問題,確保流域用水總量不突破40.2億立方米。

嚴格計劃用水管理,分行業推進節水示範建設,2020年完成省級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加強流域水量調度,開展龍王港補水工程建設,強化枯水期生態環境管理,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切實保障幹流、主要支流和重點湖庫基本生態用水需求。

水汙染防治:

按照“一河一策”實施綜合整治

《實施方案》要求,長沙要以瀏陽河、撈刀河、溈水河、龍王港、靳江、沙河、團頭湖等為重點,按照“一河一策”原則實施綜合整治,加快推進石碑大港、紅旗渠、楊家灣等小流域治理項目建設。

加快城鎮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加強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體的日常監管,對建成區整治的24處黑臭水體進行監測,定期通報水質狀況,形成建成區黑臭水體監測體系。2021年,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鄉鎮建成區黑臭水體有效控制。

持續加強縣級及以上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強化汙水汙泥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2021年,主城區汙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100%。落實《鄉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四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9-2022年)》,2021年底,流域建制鎮及小型集鎮汙水實際處理率達88%。

加強尾礦庫汙染防治,嚴禁在湘江及重要支流岸線1公里範圍內新(改、擴)建尾礦庫,2020年底前,完成流域岸線1公里範圍內停用時間超過3年的尾礦庫閉庫,並對庫區進行修復。

水生態打造:

建立全流域水系廊道網絡

《實施方案》明確:加快乾流支流岸線保護利用與開發規劃編制,完善岸線功能區劃。深入開展河湖清理行動,重點查處非法採砂、非法捕撈、非法排汙、非法圍墾、非法築壩圍堰、違規建築等破壞河湖行為,力爭做到河湖面積不萎縮、水域不減少、生態不退化。

開展星沙城西汙水處理廠、東湖、靳江河、瀏陽市經開區北園汙水處理廠等溼地工程建設,強化溼地對汙水處理廠尾水的淨化作用,實施“一江一湖六河”退耕還溼和水系綠化。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立覆蓋“一江一湖六河”全流域的生態涵養帶;加強河湖水生態修復,建立以湘江、瀏陽河、撈刀河、溈水河為主體的水系廊道網絡,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原貌基本恢復。加強瀏陽河、撈刀河、溈水等水系源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打造上游生態保護屏障。

探索引入“雙河長制”管理模式

《實施方案》明確,流域各區縣(市)人民政府是方案實施的責任主體,要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將保護和治理措施層層分解落實。長沙將持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工作不力,責任不落實、問題突出的,要約談主要負責人,並依法依規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鼓勵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探索引入“官方河長+民間河長的雙河長制”管理模式,推動形成共治共建共維護的保護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