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電影《攀登者》由李仁港執導,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等主演,即將於9月30日在全國上映。

這部影片講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故事。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那麼,在電影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真實故事,他們是怎樣克服困難,一步步登頂的,他們又為後人留下了怎樣的傳奇?

面對生死,用“人梯”書寫登頂傳奇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也是許多登山者喜歡挑戰的極限勝地,多年來,不斷傳出各國登山者葬身於此的噩耗。

上個世紀50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是在中國境內的北坡,始終無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巔,包括馬洛裡在內的英國人數次在北坡折戟,以至於他們認為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1960年,新中國剛成立沒多久,那時候物資匱乏、設備簡陋,有這樣一個成立不足5年,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山隊,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於5月25日凌晨4點20分,將五星紅旗插在了珠峰峰頂,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這個登山隊的隊員分別是:突擊隊長王富洲,攝影師屈銀華,隊員劉連滿,隊員貢布。

當他們四個人來到了海拔8700米至8750米高度上,他們面前是一道平均坡度60—70度左右的難以逾越的巖壁,巖壁陡峭而光滑,人們幾乎找不到任何攀登的支撐點,被登山屆稱為“第二臺階”。1924年,最早攀登珠峰的英國登山家馬洛裡和歐文,就是在這一帶失蹤後再也沒有回來。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最後,劉連滿提出搭建“人梯”,因為他們穿的高山靴底下綁的有冰爪,冰爪上有很多非常尖利的齒,絕對不能穿著高山靴搭人梯。屈銀華當時沒有猶豫,把自己的高山靴脫了下來,穿著襪子,踩在劉連滿的肩膀上。因為巖壁比較高,光一個人不足以爬到上面去,屈銀華就在岩石上面釘冰錐,但是冰錐比較滑,為了更穩的站在冰錐上,屈銀華只好將毛襪都脫了,最終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他才終於上到了巖壁上面。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在如此寒冷的氣溫下,屈銀華的腳很快被凍傷,腳凍傷後,沒有感覺,感知不到地下的高低,走起來非常困難,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艱辛,要忍受很大的痛苦。

劉連滿搭了人梯後,耗盡了很大的體能,他不可能再繼續前進,王富洲他們就把唯一的一個氧氣瓶留給了劉連滿,讓他在這裡休息,剩下的三人去衝頂,回來的時候再一起撤退,他們三個人沒有氧氣,沒有食品,又在極其寒冷的情況下,衝擊頂峰。再加上身體很多地方被凍傷,每走一步都非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三個人終於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時20分,讓五星紅旗高高地飄揚在了珠穆朗瑪峰的最高處。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王富洲登山前體重是160斤,下山的時候體重是101斤,他的雙手因為被凍傷,做了截肢手術,屈銀華十個腳趾和兩個腳後跟,全部做了截肢手術。

他們是勇敢的攀登者,更是精神的引領者,在他們精神火炬的感召下,後來一代又一代的登山隊員,一次又一次地登上珠峰的峰頂,讓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造福後人,用“中國梯”傳遞中國精神

1975年,中國組織登山隊向世界高峰珠穆朗瑪峰再次發起挑戰。他們在珠峰“第二臺階”的地方,架設了一個金屬梯子,這架梯子,為後來很多的登山隊員,圓了珠峰夢,也被許多國外的登山家稱為是“中國梯”。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這個“中國梯”又有怎樣的來歷呢?

1949年出生的夏伯渝,26歲的時候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他是架設“中國梯”的參與者。

1975年,夏伯渝正準備突擊頂峰的時候,聽到了王富洲講述他們登頂的故事,王富洲讓他一定把梯子架在“第二臺階”上,因為只有架好了梯子,才能最終衝上頂峰。最終他們不負眾望,揹著梯子,並把它牢牢固定在了“第二臺階”上。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架設過程非常艱難,因為架設需要打四個巖點,然後把梯子用尼龍繩綁在上面,這非常消耗體能,在嚴重缺氧的情況下,就這幾個動作,他們奮戰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最終用岩石錐和繩子在“第二臺階”的巖壁上架設了高近6米的金屬梯,為登山行動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以後,從北坡攀登珠峰的各國登山隊員每到這個由岩石組成的懸崖處,均要經過這個中國登山運動員留在此處的金屬梯。2008年5月27日,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高度上挺立了33年的“中國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後,被帶到拉薩,收緊了珠峰登山博物館。截止2008年,沿著這個“中國梯”,1300多箇中外登山者登頂珠峰。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結緣珠峰,用“假肢”書寫人生鉅著

1975年,26歲的夏伯渝在攀登到7600米的時候,被凍傷,做了雙腳的截肢。他因為“中國梯”,失去了雙腳,卻為了更多的雙腳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2014年第二次攀登珠峰遭遇雪崩,再次錯過了僅剩下的244米。

2015年第三次攀登珠峰,遭遇尼泊爾8.1級的大地震,死裡逃生。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2016年第四次攀登珠峰,距離頂峰只差94米,突然颳起了高空風,因為顧念著同伴的安全,在距離頂峰94米處,毅然撤離。他說,這是他距離頂峰最近的一次,哪怕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他也要站在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但是當他回頭看到五個二十多歲年輕的嚮導的時候,他覺得不能為了自己的夢想,犧牲他人的生命。所以當時,他作出了這一生最難作出的抉擇——下撤。

2018年,69歲高齡的他,第五次向珠峰發起衝鋒,5月14日8時31分,他終於站在了夢想了四十多年的珠峰的8848米的頂峰。他憑藉著一雙人造假肢,征服了世界最高峰。

這位與祖國同齡的老人,用43年的時間,書寫了與珠穆朗瑪峰的情緣。他說:“8848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我一生的目標。”至此,他完成了屬於他的最壯闊的老人與山的人生鉅著。

《攀登者》即將上映,你知道它的故事原型和第一支登山隊伍嗎?

對於登山隊來說,前方與後方的支持和配合,主力隊員和高山協作人員的分工、合作,全體隊員的精誠團結以及準確的氣象預報、指揮人員的當機立斷都非常重要。一次成功的登山,需要登山隊員的刻苦努力和艱辛付出,更需要所有參與人員的共同努力。

他們的團結拼搏,不忘艱難險阻,勇於砥礪奮鬥,是我們這一代不懈攀登的動力。

他們的持之以恆,屢次挑戰自我,敢做生命強者,是我們這一代一往無前的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