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美】我的战疫青春故事:我在武汉前线给总书记写信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表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直属机关党委的指导下,在健康中国新媒体平台、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团委与健康报联合策划,以直播的方式连线抗疫医务青年,专题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听听一线医务青年的抗疫故事。


【你有多美】我的战疫青春故事:我在武汉前线给总书记写信


这次为大家连线的,在3月11日晚,曾在电脑上敲完了一封特别的信,郑重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封信的开头写着“尊敬的习近平总书记”——


记者:吴超你好,先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吴超:大家好。我是吴超,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国家援鄂医疗队队员。昨天刚刚回到北京,目前在进行医学隔离。

记者:欢迎吴超!首先我想代大家向保护我们的白衣战士们致敬。昨天我也在关注你在撤离武汉时发的朋友圈,你是这样说的:“师长、战友、兄弟、姐妹、北三、同济、生死、感情、感恩、感动、不舍、泪水、欢笑,再见同济,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我猜你一定有很多感受。那今天呢,就借这个机会来和网友们分享一下这两个多月的酸甜苦辣吧。

吴超:是的,我们是昨天回京的,现在在进行医学隔离中。

记者:我知道你是当时给总书记写信的主笔人之一,能先给我们讲一讲当时的想法吗?

吴超:其实当时没想那么多,我担任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3月10日总书记到武汉考察时,正是战疫的攻坚时刻,总书记的到来正是给我们打气,越到决战时刻,越不能放松。我就和另外一位90后临时党支部书记交流了写信这个想法,我俩当时一拍即合。

记者:当时信的内容是怎样的?

吴超:当时就是想表达一下我们90后在一线抗疫过程中的所感所想,诉说一种成长。主要汇报了对疫情的认识、医疗队在武汉的工作,以及我们的感悟—— 90后已经成长起来了,不是娇滴滴的一代,不怕苦、不怕牺牲。但我们压根就没想到总书记会回信,还回的那么迅速。

记者:知道总书记给你们回了信,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

吴超:说实话,当时第一反应是很惊喜,我是3月16日凌晨知道“总书记回信了”这个消息,但当时信的内容我还不知道。第二天中央指导组在现场为我们宣读总书记回信时,我很激动。通过回信,我们能够感受到总书记的情真意切,他说: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记者:这次总书记的回信“特别肯定我们90后”,这种肯定非常郑重。我们也知道,在这次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里,有1.2万多名是“90后”。你们队伍里是不是也是这个比例?

吴超:是的。这是我们90后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荣耀和高光时刻,很振奋!正如你说的,这次参与抗疫的“90后”很多,比如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100多位护士中,年纪最小的是1997年。灾难是成长的催化剂,力量让人快速成长。我们在前辈的带领下,真的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沉重分量,能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这种感觉非常自豪。


【你有多美】我的战疫青春故事:我在武汉前线给总书记写信


记者:春暖花开,英雄凯旋。从医院一路做大巴车到机场,再到坐上回家的飞机,心情是怎样的?

吴超:这两个多月以来太不容易了,也获得了太多的温暖和感动。虽然都说我们是来驰援武汉的,但是在武汉我们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回到酒店每天都会有从全国各地捐赠过来的水果食物等,真正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一家亲、共克时艰、患难与共的力量。

记者:我也是在全程看英雄归来的直播。当飞机落地北京机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吴超:飞机落地的那一刻,内心是非常激动和欣喜的。

记者:不过英雄们也同样需要进行隔离观察。目前状态怎么样?都是怎么隔离的呢?

吴超:我们现在一人一个屋,在进行严格的隔离观察期。饮食、体温测量、线上会议等……


记者:其实你们出发去武汉时,还在春节假期。当时你报名去武汉时,家里人什么态度?

吴超:其实当时没敢给爸妈说,我朋友圈把他们屏蔽了,但后来有些遗漏,家里亲戚看到了我在武汉的信息,他们也就知道的。来了一周后和爸妈第一次通电话,他们当时倒没表现出太大的担心。但后来我爸告诉我,我妈妈担心的不得了,还抹了好几次眼泪。

记者: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是这样的,从来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那在后来的两个多月里会和他们定期报平安吧?

吴超:会的。下了班会找时间给他们发一些比较“显好”的、合适的病房或住所照片,总体来说报喜不报忧吧。


【你有多美】我的战疫青春故事:我在武汉前线给总书记写信


记者:这几天网友们都在说,武汉正在慢慢地复苏。昨天从武汉撤回前,武汉这座城市的状态是怎样的?

吴超:感觉武汉正在复苏,重新充满希望,希望它越来越好……

记者:我们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当时刚到武汉是怎样的?

吴超:刚到武汉时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我之前来过武汉,它是一个非常热闹和热情的城市,平时人们说话也挺大声的。当时去的时候,整个城市很平静,我在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伍的最后面,从后面往前看到长长的队伍,有种长征的感觉。当时不能开暖气,天气很湿冷;大家全副武装,和病人交流时需要用尽力气去喊,经常精疲力尽。其实说实话刚进病房时内心比较恐惧,但真正开始收病人,反而没那么害怕了,就想争分夺秒地投入战斗。

记者:有网友说在新闻里看到你们在前线其实是非常辛苦的。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当时在病房里都是如何防护和工作的吗?

吴超:防护是“里三层外三层”,戴上口罩、手套、鞋套和护目镜,再套上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有时闷得让人窒息,要大口呼吸才能缓解;护目镜上容易起雾,不能擦拭就靠不停走动来保持清晰;在工作时间内喝不上水,4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能上洗手间。一天下来,脱下防护服浑身湿透,手被可能被汗水泡胀,脸上有深深的勒痕。

记者:你们平时上班时间是怎样的?

吴超:我们是轮班,我一般是凌晨一点到第二天早9点,但住的地方离病区比较远,一般晚上11点左右就开始集合,第二天下班回到酒店、洗澡、吃饭后就到中午了。比如得知总书记给我们回信的那天凌晨,我当时正坐在从酒店去病区上班的大巴车上,当时的心情很激动。

记者:你们当时负责的病人是不是都是救治难度最大的?

吴超:我们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一个隔离病房,有51张床,都是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前一阵子只剩下6个病人没出院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不过返京之前,有其他医院的危重症患者又陆续转过来一些,在院患者也从最少的6人再次增长为24人。经过努力,我们在走之前终于较圆满的完成了支援任务。

记者:在救治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特别触动你的事?

吴超:有两件事让我很触动。一是当时刚进病房时,心里特别没底,也挺害怕的,但看到我们院长和主任们都进去了,可以说当时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吧,我们备受鼓舞,作为年轻人也都毫不犹豫地进去了,没有人观望,也没有人退缩。二是让我最感到悲痛的是一位20多岁的骨髓移植患者。如果没有患上新冠肺炎,她可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安心地接受治疗,或者在父母的怀抱中离去。因为疫情,这位“90后”患者经全力抢救仍没能逃过一劫,没能与父母做最后的道别。在病人去世的最后一刻,看到她的微信一直在闪烁,这种画面我们有些护士受不了。

记者:所以我们说医学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次是不是对这句话很有感触?

吴超:是的,在这次武汉经历中我尤其对这句话感同身受。因为我们后期做了大量的安慰工作,跟病人聊天。我们病房有4对夫妻,是考虑到他们能对治疗更有信心,特意安排住在一起。现在3对夫妻双双出院了,还有一个女病人,她爱人去世的消息后来实在瞒不住了,她知道后心情非常低落。我们就每天给她做心理疏导,最后也较好的出院了。

记者:所以说咱们医护人员除了医疗救治,更多的还担当着陪伴和心理疏导的角色,这种角色是不是和医疗技术一样起到很重要的角色?

吴超:是的。比如有一位老奶奶,上了无创呼吸机,她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但治疗效果非常好。我们为她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小组,用纸和笔每天和她聊天,为她建立了“微信加油群”,护士还拿着手机让她每天和外孙视频。最后她情绪稳定下来,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

记者:刚刚听你的讲述,我能感觉到白衣战士们在前线抗疫真的非常辛苦,而且我所感受到的也许只是你们真实经历的万分之一。但同时,我也相信一定有一些让你们感受到温暖或快乐的事情吧?

吴超:我记得有一次我特意问一位病人“知道我多少岁吗?”他原以为我40多岁,所以当时很惊讶,说“90后不还在玩的年龄吗?”还有平时我们青年医务工作者相比来说比较活泼,尤其是护士,一口一个“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叫着,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相处,也缓解了我们想家的情绪。

记者:可以听得出来,医疗队对病人的救治没少“花心思”。你们负责的都是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人,那么医疗队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吴超:我们医疗队每天都会进行病例讨论会,针对每位病人的情况和救治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而且在病房里经常是7、8个医生围着一个重症病人在操作和救治,对医护人员和病人来说都是共同闯了一关又一关的鬼门关。

记者:之前有位4岁的小患者出院时给医护人员深深的鞠了一躬,成为经典的一刻。患者在出院时,是不是都和你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吴超:对。平时在病房里,包裹的非常严实,摘了口罩可能都认不出来,或者有些患者这辈子也不会再相见了。但他们出院时都非常感激,其中有位病人本身是护士,在出院时还专门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厚道北医,同舟共济”。我们北医三院还给每位出院的病人颁发毕业证书,和有些病人也加了微信,对他们出院后的营养饮食等康复情况还会时不时的叮嘱一下。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北医三院的救治还有“愈后服务”。所以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这些“用心良苦”的考虑让一个个患者成功出院。但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也面临着高风险被感染的风险,你们的心理压力有没有疏解的方式?

吴超:这方面北医三院还是很有特色的。我们四个带队领导有三位都是女性,队伍中的男女比例也是女性比例更高。所以队伍氛围很温馨,我们经常会组织健美操、给队员过生日等活动,也有专门的心理疏导小组对我们队员进行心理疏导。


【你有多美】我的战疫青春故事:我在武汉前线给总书记写信

记者:还有,刚刚您提到可能在有些患者眼里90后还是玩的年纪。我知道乔杰院长也在前线,其实在院长和主任们眼里,年轻医生也像是他们的孩子一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吴超:他们对待我们年轻医生很关心、很照顾,前期进行防护培训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也是千叮咛万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护。另一方面,他们在临床救治方面的亲身带教真的让我学到很多,这是一场实战演练,不光在技术上对病人的情感、救治措施的判断等方面都让我获益匪浅。

记者:今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而且我知道今年对你来,也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吧?

吴超:是的,像我其实今年已经而立之年了。我感觉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我们90后其实是有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的一代,也一定是能够担当大任的一代。这次抗击疫情可以说是给我的最好成人礼,我要‘立’起的不仅是信心和能力,还有更多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

记者:在这次经历中,对自己医生这个职业的认知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吴超:医生这个职业,身上担的都是人命关天的责任,压力非常大。以前在医院由于临床工作的节奏非常快,好多事情没想那么多,但这次疫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责任”两字的分量,我立志要继续好好打磨医术,把自己的专业搞好,这是我抗疫回去之后内心对自己下的决心。

记者:可以说这次参与抗疫,是经历了一次大考。大考合格后,现在隔离期间有没有进行一些思考?会从想法上有一些影响吗?

吴超: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有些成长是瞬间发生的。我从小对医学、生物就很感兴趣,再到学医、毕业留到北医三院成为一名医生,一路走来总体来说是比较一帆风顺的,这次“大风大浪”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念,把医术、医德修炼好,救更多的人。

记者:我们说医护人员上战场后是白衣战士,但凯旋归来后,回归到生活里,其实都是些平凡人。我特别想问你,平时有哪些爱好?

吴超:我平时的爱好比较“老年人”,我喜欢书法、篆刻,除此之外打打乒乓球、跑跑步,我还跑过半程马拉松。

记者:隔离完有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情?

吴超:希望隔离完恢复正常生活,能开始做手术。另外就是想和家人多呆呆,做做饭。我是山东人,可能这段时间在武汉吃米饭比较多,还想回家吃个大馒头。


记者:现在回到北京,你也知道北京作为国际化城市,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也是不能放松警惕。如果再次需要你们出征,还会像第一次一样的义无反顾吗?

吴超:当然会,只要国家需要,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以前会,以后也同样会,而且医务人员和军人、警察等职业,一直都是这样的,不仅是这次疫情,在援非、地震救灾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


记者:直播刚开始你也说过,之前去过武汉。经过这次的经历,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感情是不是又有些不一样了?

吴超:这是我们战斗和保护过的地方,对我来说,也是我青春挥洒热血和汗水、泪水的地方,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终生难忘,武汉这座城市也因此在我心目中拥有着特殊的含义。


记者:下次如果有机会再来武汉,想做什么?

吴超:下次来一定要再来尝尝地道的热干面,看看武汉的樱花,感受一下武汉人民热情洋溢的大嗓门。


记者:连线的时间过得飞快。那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也是希望你们在隔离期间能够好好休息。

吴超:好的。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