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內,看清自己;於外,認清朋友

正所謂“知人智者,自知者明。”

王陽明認為與人相交,一定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此一來才能認清自我,看到自身的缺點和不足。

若一味地挑剔別人,久而久之只會看到別人的缺點。自己越是高高在上給別人挑刺,就越會引起彼此之間的紛爭,只會將事情越弄越糟的。

於內,看清自己;於外,認清朋友


1

於外,認清朋友


說起朋友相交,就會聯想到春秋時期的管鮑之交。這二人的情誼可謂是令人羨慕,傳承千古!

在鮑叔牙年少之時就與管仲結交,由於彼此品性相同,性情又相近,對未來充滿著無限的期望,志趣相投的他們便成了知己。

一開始,他們合夥出資做了點小生意,管仲家境貧寒,所出的本錢很少,鮑叔牙出的錢相比來說多一些。彼此用心經營,憑藉他們的商業頭腦,賺了一些錢。

等年終的時候,管仲會給自己多分點錢,在別人看來管仲很自私,出錢少卻拿錢多。但是鮑叔牙並沒有這麼想,他知道管仲家境不好,還向別人解釋管仲的情況,說:“管仲這個人很講義氣,他並非貪財之人,實在是家中有事需要資金週轉,大家不要在說他的不是了!”

管仲知道此事以後,心裡特別感動。於是他就想做點什麼事來報答鮑叔牙,但卻搞砸了,最後兩人決定棄商從官。

雖然都是從基層做起,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鮑叔牙上任之後接連晉升,管仲則是接連被撤職。在大家看來管仲樣樣不如鮑叔牙,將來一定沒啥大出息。

但鮑叔牙再次為觀眾辯解:“管仲的能力很強,遠大於我,只不過現在還沒有適合他的職位,因此他的才華難以施展。”

於內,看清自己;於外,認清朋友


曾經管仲與鮑叔牙當兵的時候,一遇到衝鋒陷陣之時,管仲就躲在後面,大家都嘲笑管仲是鼠輩,不值得他人深交。

只有鮑叔牙知道真相,他說:“管仲這樣做絕非貪生怕死,只是家中尚有老母需要照顧,他唯有保全自己,才能更好地孝敬母親。”

管仲被鮑叔牙感動,哭著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後來他們各為其主,管仲跟隨齊國公子糾,為他出謀劃策;而鮑叔牙跟隨的是齊國公子小白,成為他的軍師。

在齊襄公駕崩之後,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人為了爭奪王位,使出渾身解數,結果公子小白用計謀奪得王位,成為了齊桓公。

齊桓公為了更加鞏固自己的王位,就想要拜鮑叔牙為相,並且剷除曾經的敵人管仲。

但鮑叔牙卻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他深知管仲的才華,唯有管仲輔佐才能使齊國稱霸天下。

齊桓公被鮑叔牙的真誠所打動,與管仲化敵為友,最終齊國在管仲的輔佐下越來越強大,而管鮑之交也成為了一段千古佳話,被後世所傳承!

俗話說:“朋友滿天下,知己有幾人?”所謂朋友,不僅會在你春風得意時陪你歡呼,更會在你落魄遇難時給你加油。

認清朋友,再去結交,不要炫耀朋友多少,真心對你的才是最好的朋友!

於內,看清自己;於外,認清朋友


2

於內,看清自己


明代聖人王陽明,一生遭遇無數坎坷,小到科舉落第,大到廷杖被貶,但他時刻都在致良知,真正看清自己。

王陽明遇到過一位僧人,此人閉關打坐,三年不曾開口發言,不曾觀看外物。

當看到僧人時,王陽明選用禪宗的一種語言與之交談,他說:“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僧人聽見後,明白此人也是同道中人,便起身行禮,說:“小僧已經有三年不曾言語,不曾視物了,但檀越卻說我口巴巴說什麼,眼睜睜看什麼,這是何故?”

王陽明問道:“您不是本地人吧?您來自哪裡?離家多少年了?”

僧人回答道:“小僧來自廣東,目前離家已有十多年了!”

王陽明又問:“那您家中還有別的親人尚在嗎?”

僧人回答道:“只剩一位老母,但也不知是否尚在人世。”

王陽明問道:“那您離家這麼久,有沒有想念過老母親呢?”

僧人回答道:“哎,怎能不想念呢?”

於內,看清自己;於外,認清朋友


王陽明再一次問他:“您如此想念老母親,雖然三年來不曾言語,但是您的心已經發聲了;雖然不曾視物,但是心中已經在看外界了,這些都是人的本性,哪能說斷就斷呢?”

僧人聽完後,恍然大悟,第二天一早就收拾東西回鄉侍奉老母了。

這位高僧雖在修行,心中卻牽掛老母,當被王陽明“戳穿”那一刻,他才真正看清自己的心,明白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兩次看清自己的機會,一次是看鏡子裡的自己;一次是看心裡的自己。鏡子裡的自己隨時能看清,但心裡的自己卻很難看清。

當你不斷地修行,不斷地像陽明先生那樣“致良知”,就能夠找到心中最真實的自我。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鞋是自己穿的,舒服還是硌腳只有自己知道;路是自己走的,平坦還是崎嶇只有自己知道。

因此於外,我們要認清朋友;於內,更要看清自己,這樣才能真正成為明智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