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下的香港保險將走向何方?

本文是「精算視覺」的 第293篇 原創文章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精算視覺

不吹不黑

精算視角看保險

導讀:我看到的,是香港保險業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6月中旬,受劉揚老師邀請,我出席了分子實驗室在烏鎮舉辦的保險科技大會,並在會上做了一段有關於“香港保險創新及大灣區未來展望”的分享。

這個主題是劉揚老師親自選的,而且當我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其實是很有壓力的。首先是香港保險的創新真的不太好講,我也只能從產品形態的創新上簡單談談;再就是大灣區保險業的發展一直都處於一個“沒人知道中央下一步究竟會做什麼”的規劃階段,說太多美好的景願,有時就連我自己都會感覺是在“空想”。

鑑於這個主題的“話題性”,我也沒有向劉揚老師申請修改題目,畢竟在香港從事保險行業已經5年了,對於香港保險最近幾年的發展(尤其是在與內地互通的方面),我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深切體會的。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先來說一說“香港保險的創新”。

提到保險創新,大家應該可以聯想到很多方面,比如:

  • 產品開發的創新:開發出某款獨具特色的保險產品等;

  • 經營模式的創新:使用大數據進行風險篩查和“千人千面”的定價模式等;

  • 銷售模式的創新:使用移動端進行“病毒式”的銷售傳播、在特定節日使用有新意的文案來吸引眼球等;

  • 展業模式的創新:使用一些專業獲客工具來幫助保險營銷員在朋友圈中提升個人IP、在

    微信中獲取更多客戶等;

  • 服務模式的創新:在投保時提供線上智能核保,在理賠時採用在線提交理賠資料進行“快速賠償”等。

在上述幾個創新層面中,“香港保險的創新”目前仍只侷限於產品開發的創新,而在其他幾個層面的創新仍處於相對原始的階段。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其他幾個層面的創新都會嚴重地依賴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而在這些方面香港已經遠遠落後於內地。在這次的分子實驗室保險科技大會上,我見識了太多內地保險創業公司的天馬行空與絕妙創意,而這些創新無一不是建立在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上面。但是在香港,互聯網上的長期保險銷售才剛剛起步,絕大多數公司的行政流程仍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冗長繁雜、效率低下,代理人常用的一款智能工具也是照著內地一個應用直接照搬過來的

(但是每年卻能賣出幾千塊的會員費,著實讓我驚訝)。這一點,如果只是在香港從業的朋友可能會很難想象,但是假如大家繼續深入瞭解一下就會發現,如今內地很多的保險創新已經大大提升了保險行業的運作效率,改變了從業者的展業模式。

不過,拋開產品創新去強調其他創新,其實也是有點“本末倒置”的,畢竟保險產品才是實實在在交付到客戶手中的保險責任,而營銷、服務等只能算是產品本身之外的增值項目。

雖然香港保險在經營、銷售、展業、服務等方面的創新相對落後,但是香港保險在產品創新方面的亮點確實要比內地保險多很多。

比如,在重疾險方面,最近幾年推出的每一款重疾產品幾乎都有自己可圈可點的地方:

  • 友邦“加裕倍安保(加強版)”

    開啟了“癌症多次、持續賠付”的先河;

  • 宏利“活耀人生”在癌症多次賠付基礎之上加入了心臟病、中風多次賠償

  • 富衛“身心衛”抑鬱症和精神治療納入至保障範圍之內;

  • 保誠“危疾加護保”良性腫瘤切除提供額外保障;

  • 安盛“愛護同行”將癌症賠償間隔期縮短至1.5年

  • 忠意“無限保”開啟了“重疾無限次賠償”模式;

  • 友邦“加裕智倍保2”將癌症賠償間隔期縮短至1年

  • 永明“齊家保”將目前尚未知的、不在重疾列表中的重疾納入保障範圍;

  • 安盛“愛護同行(加強版)”直接取消了3、4期癌症的賠償間隔期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富衛“身心衛”產品介紹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忠意“無限保”產品介紹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永明“齊家保”產品介紹

分紅儲蓄險方面,在各家公司陷入“預期收益率比拼”困局、香港保監局GN16(《承保長期保險業務指引16》)出臺之後,香港各家公司的分紅儲蓄險開始逐步邁向“保單傳承”時代:

  • 友邦“充裕未來2”率先啟用了“簡易信託”,可以提前設置保單受益人分期領取身故理賠款,避免揮霍;

  • 富衛“盈聚未來”在市場上開創了“轉換保單被保險人”的先河,從此保單可以直接進行傳承,而無需等到理賠後再傳承保險金;

  • 富通“盛世·傳家寶2(尊尚版)”首創了“保單假期”功能,客戶在不能及時繳費的時候可以選擇“凍結”保單,使保單不會進入失效狀態;

  • 富衛“盈聚未來”在後續的升級過程中還陸續添加了“可以預先安排後續被保險人”、“可以預先安排保單後續持有人”等功能,進一步方便了保單的直接傳承(繼承者可以在被保險人離世後直接成為新的被保險人)。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富衛“盈聚未來(卓越版)”產品介紹

再縱觀內地保險產品這幾年的演化,則並不能算是“特別有新意”:開門紅產品一直都在延用“年金+萬能賬戶”的形式,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改變;重疾險的“中症”得到了普及,演化出了有疾病預防意義的“前症”,還出現了一些輕症保額遞增的特點,有些產品特點(如癌症多次賠償)會向香港重疾險看齊,除此之外的最大特點就是“地板價不斷遭遇刷新”壽險中的增額終身壽開始成為市場主流,但是一些適合於資產傳承的產品特點(如“類信託領取模式”、“預設保單第二持有人”等)仍只存在於一些非主流公司,尚沒有完全普及開來。

導致這一現狀(香港保險在產品創新方面領先於內地)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在香港保險業市場化的監管體系下,香港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方面有很高的自由度,能把產品創新應用到實處,而內地保險業監管在產品開發上面有諸多限制,內地保險公司有時也想創新,也有很好的點子,但是最終卻難過“監管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內地保險業如今的競爭異常激烈,就連很多大型公司也開始加入到“價格戰”中來,很多中小型保險公司擔心產品創新在市場上的接受度較低、培育時間過長,就更願意使用“傳統產品形態(或稍加改進)+低價”的模式來搶佔市場。

再來說一說“大灣區的未來展望”。

“大灣區”這個概念曾一度在香港被炒得火熱,每一條相關新聞的出現都會讓香港保險的從業者們興奮不已,好像整個香港保險業都在“翹首期盼”大灣區的未來發展

為什麼?因為在整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保險”被提到的次數最多,總共出現了16次,而且《規劃綱要》的原文還提到過,“將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等,看似是提出了一些“香港保險可以跨境交易、經營”的概念,這難道還不值得香港保險業期待嗎?

不過,期待歸期待,現實終究是現實。這些政策究竟會如何落地、何時落地,到現在中央都沒有透露出半點風聲,更沒有一個明確的執行安排。

2月18日《規劃綱要》正式出臺後,香港保險同業朋友圈轉發數量最多的三條“政策性新聞”分別是:

  • 5月底,有新聞稱

    “香港保險業即將在大灣區設置服務中心”,候選地將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和廣州南沙之中選出;

  • 6月初,外匯局宣佈“取消保險公司資本金結匯審批”,文中稱“允許保險中介機構代收代付保險項下賠款資金辦理結匯或購匯,提升跨境保險代收代付業務的人民幣賠付效率”,但實際上整個政策都與香港保險沒有半毛錢關係

  • 6月中,又有新聞表示“香港保監局正積極研究落實‘保險通’”,稱將採取一種封閉管道的方式避免資金外流,以實現香港保險在大灣區內的試點銷售。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官方網媒體對於上述三則新聞的報道

<>

毫無疑問,這些新聞看上去對於香港保險都是“重大利好”。但是如果我們再冷靜地去閱讀一下這些新聞,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很多看似“利好”香港保險的新聞,只不過是香港保險業在大灣區規劃下不斷嘗試、不斷努力的“一廂情願”,中央從來沒有做出過任何回應……

既然如此,香港保險的從業者們瘋狂轉發這些新聞,到頭來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僅僅是為了一點精神上的自我滿足?

在我看來,應該不是這樣的……

自打2016年底銀聯卡禁刷以來,香港保險就結束了上一輪的“狂歡”,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谷。

根據香港保監局統計的數字,內地訪客貢獻的保費在香港所有新單保費中的佔比,從2016年的39.3%,一路下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26.4%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而銀聯卡禁刷這一波“寒冬”,在2017年也“餓死”了不少香港保險代理人。從香港保聯(HKFI)統計的數字來看,自從2012年以來,香港保險代理人每年都有5,000~10,000人的增量,但是在2017年卻幾乎沒有增長,再結合最近兩年香港各大保險團隊有增無減的“招募”活動可以推斷,整個行業在2017年至少“淨淘汰”了將近1萬名代理人,佔整個行業的僅1/10。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當然,“銀聯卡禁刷”給香港保險造成的壓力,絕不僅僅是一條繳費通道的關閉。隨之而來的,還有鋪天蓋地般的“香港保險不合法、不合規”的負面說辭

作為一個在香港保險行業中工作了5年、與前線銷售人員一直保持密切溝通交流的精算師,我其實特別能夠體會香港保險同業們轉發這些新聞時候的心情,也特別能夠理解香港保險同業們轉發這些新聞的目的——大家只不過是希望有條官方的新聞,可以承認香港保險“合法、合規”的經營地位

我在這裡仍舊不想與大家公開討論“向內地居民銷售香港保險是否合規、合法”的問題,因為並非所有的事實都會清清楚楚地寫在紙面上,更何況在白色和黑色之間還有成千上萬種灰色

在我看來,內地居民到香港保險買保險,只不過是成千上萬種灰色中的一種,那這個灰究竟是更靠近於白,還是更靠近於黑,就完全取決於你買香港保險是為了什麼目的。是為了走資?為了家庭保障?還是隻是想稍微地做一點美元配置?

假如有內地居民被香港保險一些比較創新的產品特點所吸引,想要給自己和家人配置一點更好的家庭保障,而到中國香港地區買了一份保險,卻要被扣上“違法、違規”的帽子,我覺得這種說法真的有點“言過其實”了

當然,我們要理解,中央政府遲遲不肯以官方形式承認香港保險“合法、合規”的經營地位,一定是有其背後的目的和用意的。畢竟我們正處於和美國貿易戰的非常時期,我國的金融業還處於防範風險的關鍵階段,不可能讓一個“外幣項目”成為所有中國百姓都可以隨意購買的投資項目。

不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作為一份中央官方的綱要性文件,其實已經為大灣區和香港保險業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綱要中所提及內容的落實也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當然,這個落實時間的長短,一方面取決於香港保險業以何種積極的態度與中央進行溝通,

另一方面還取決於香港是否能發揮出其在大灣區中應該具備的角色功能。

作為一個生活在香港、並且可能會長期生活在香港的內地人,我是不希望看到中國內地和香港因為信息不對稱和缺乏溝通等原因而產生矛盾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香港能夠在大灣區規劃的指導下主動擁抱中國的機遇,充分發揮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作用,並藉助中國廣袤的資源和紅利實現又一次的快速增長。

當年銀聯卡被禁刷的時候,人們都說香港保險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完結,未來很難再有大的發展。

但是站在今天,我卻看到了香港保險業的又一個“黃金時代”,而且是一個合法、合規、理性繁榮的新時代。

我們又如何能夠不期待呢?

大湾区下的香港保险将走向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