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開放,中國經濟達到了長足的發展,各行各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也同時開放了。人們的社會價值觀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由於生活中經濟的支配和決定地位,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人的社會地位,使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偏離。於是乎追名逐利,充斥了整個市場。拍賣市場在這種環境下, 異常火爆,拍賣公司和各大拍賣行應運而生。在這種大環境下,他們極盡所能,以獲取經濟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將藝術家的作品,引入拍賣市場。在拍賣市場,他們運用市場經濟的某些規律,將一大批不懂藝術的商人也引進了藝術市場,他們哄抬物價,收取佣金,從中獲利。

市場經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早在2011年,徐悲鴻的作品,《九州無事樂耕耘》圖,在拍賣公司被拍出了2.668億元。就在同一年,齊白石先生的《松柏高立圖》,以3.7億元成交。還有他的另一幅作品,《山水十二條屏》,以9.315億成交。2015年在中國嘉德嘉德拍賣會上,潘天壽先生的一幅,《鷹石山花圖》,被拍出了2.79億元的天價。2018年,潘天壽先生的另一幅作品,《無限風光在險峰》,也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拍出了2.875億人民幣。近期,黃賓虹的《黃山湯口圖》也拍出了4.35億元的天價。(拍賣品見圖示)有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書畫家的作品,也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有的拍出來幾百萬、幾+萬、幾萬的等等。

市場經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當藝術家的作品能在市場上流通並獲得高額回報的時候。他們就會拼命的找關係丶找背景,提高自己的身價,一起從拍賣行那裡,獲得豐厚的回報。於是,託關係,送財物,非要弄個某協會會員或主席丶副主席等頭銜,以提高自己在圈內的地位,從而作品賣個好價錢。十多年前,網上爆出湖北書協一個副主席賣二萬元,就是個笑話。近期,安徽省原書協主席,現在的合肥中國書法大廈董事長——劉士傑,當年用二千多萬,送評委每人五十萬,被評中國書協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市場經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現在的中國出現了一個怪圈,評選歸評選,人情是人情。如果你想辦成一件事,按規矩辦卻遇到很大困難,搞點歪門邪道就很容易辦成。於是原先書畫創作的那些作家們,他們的心理被打亂了,在他們的心目中,作品的價格就是自己身份的象徵。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追名逐利,而創作的心裡情緒,卻不能安寧,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藝術家們能創作出來優秀的作品嗎?於是乎某些人就跳出來,稱自己是當代第一某某大師,有江南第一某某什麼大師,什麼江北某某大師……。總之都是巧立名目,宣傳自己都是第一大師。試想一下,已經是中國第一了,為什麼還要稱自己是大師?或者說你已經是大師了,你還要做什麼第一?在這樣的環境下,怎能讓藝術家安心創作呢? 那麼這個時代又怎能出現大師,出現劃時代的偉大作品呢?

市場經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縱觀歷史上那些名家,他們一生歷經曲折,但仍然頑強的進行藝術創作,是苦難的生活造就了大師。像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吳門四大家,石濤和尚,近現代的黃秋園、黃葉村丶陳子莊等,我們基本上可以說隱逸民間。他們將畢生精力付諸於藝術,所以才能取得巨大的藝術成就。

市場經濟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藝術作品的價值與價格,是不一定對等的,由於商品經濟的影響,作品的價值丶價格,就不能得到客觀的評價,有的畫家生前貧困潦倒,死後聲名顯赫。也有的畫家,由於生前地位較高,作品受到關注但作品質量較低,後又煙沒了。所以作為一名真正熱愛藝術的藝術家,不要被市場經濟干擾,潛心學術,做一個真正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