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伴隨國內疫情逐漸穩定,國內各項經濟指標恢復加快,2020年五一假期從3天變成了5天,這是自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週之後,12年來最長的一次,也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的首個小長假。


疫情的陰霾正在漸漸散去,而在這個假期中,疫情留給我們的“創傷”,或許還需要時間去治癒。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20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各地政府更是操碎了心,不僅領導帶頭“逛吃”,還紛紛推出消費券,而商務部、工信部、國家郵政局、中國消費者協會還聯合舉辦了第二節“雙品網購節”,以活躍消費市場,帶動經濟的發展。


作為消費者,很多人也都想要趁假期出去逛街,旅行,去哪兒吃,去哪兒玩?還可能有一些“紅色炸彈”,這不,保姐的同事在節前都已經把自己的五一消費清單列了出來……


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而這,還只是計劃內的消費,計劃外或者一些突發的情況,都還沒考慮在內,其實對於大多數來說,這算是一個非常常規的消費清單了,而這也只是滿足了家庭的基本生活日常。


保姐也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觀點,報復性消費還不如報復性儲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疫情期間許多企業無法正常復工,有的甚至發不出工資或少發了工資,但家裡的房貸、車貸還有信用卡照樣得還;即便照常發了工資,可錢到用時方恨少,還是多儲備少消費吧。


所以這引發了一個問題,疫情後到底會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儲蓄?


這個問題本身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只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當下的狀況做出一些微調而已。


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雖然現在疫情呈回穩趨勢,但是卻不會在短時期內解除,所以總體消費上還會有一段“謹慎期”。


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提出,所謂的消費降級,其實並不是我們的支出在減少,而是呈現出一個結構性的變化,很多人更多的時走向了更加理性的消費行為。


後疫情時代,我們的消費會往何處安放呢?麥肯錫在去年底發佈的《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中,有60%的受訪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


近日,央行披露最新金融數據,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相當於每天有超過700億元存款湧向銀行。在不確定性面前,足夠的存款才是真?安全感。


疫情尚未結束,有人開始打算報復性消費,而有的人,卻在報復性存錢了。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消費積極性不高,拼命存錢成為習慣。足夠的存款,可以讓你的家庭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沒有存款,任何投資理財都是紙上談兵。


但只有存款並不足夠,為了應對危機,全球央行大放水,歐洲部分經濟體已經進入負利率,我們也進入了低利率時代,只有存錢,還不足以應對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低利率時代做好資產配置的規劃,根據你的風險承受能力,階梯式選擇適合我們的理財產品,真正提高家庭的抗風險能力。


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疫情也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觀,有的人變得佛繫了,也有的人變得更剁手了,還有人說想吃大餐想出去浪。


網上有段子說,一場疫情,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並不是一定需要的,而是可有可無的。


錢是必須有的,免疫力是第一競爭力,健康必須有的,公立醫院是必須有的,私立醫院是可有可無的。


疫情之下,眾生皆苦。


除了被感染者,更多的是那些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飯要吃,衣要穿,父母孩子要養,房貸、車貸要還……沒有存款,讓人緊張而又焦慮,一場疫情,打回原形。


直到危機來臨,很多人才恍然驚覺:有沒有錢,真的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但沒錢,關鍵就會“掉鏈子”。


有錢才可能任性,沒錢真的會要命。只有手中的資金足夠充裕,我們才能更大限度規避人生的風險,才能給自己和家人多一道安全的防護欄。疫情讓我們明白,我們以為的歲月靜好,其實不堪一擊。


據網易定位聯合CTR(央視市場研究)發佈的《2020新冠疫情消費者行為態度影響與趨勢報告》,在“疫情期間所產生的新的生活計劃”這一項中,40.9% 的人選擇增加收入(理財、投資、基金等),26.8%的人選擇購買健康醫療保險。


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數據來源:《2020新冠疫情消費者行為態度影響與趨勢報告》


直觀感受上來說,疫情以來主動詢問保險的數量明顯增長,消費者大多采用線上諮詢和購買的形式。


沒有人喜歡危機,但是危機就會在我們不設防的時候撲面而來。這次的疫情讓我們再次意識到,給家庭和自己充足保障的重要性。


通常我們說家庭要配備4種保障,分別是:意外險,重疾險,壽險,醫療險。


對預算偏低的家庭來說,每年1、2千元,配齊意外險、定期重疾險、醫療險,醫療險保額200萬以上,就醫治療基本不愁錢了。


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意外險重點關注意外醫療保額、報銷比例、免賠額。用最少的保費獲得最大的保障,才能有效抵抗風險。


預算高一些,可以將定期重疾險換成終身重疾險,百萬醫療險的理賠額度300萬,再配上小額醫療險和意外險,基本足夠了。


我們可以根據家庭的收入,採用保費先低後高的比例,如果現在收入低,可選擇保障時間短一些,減少保費支出,等經濟條件好起來,再選擇長期保障,保費支出佔比可以高一些。


2020年出現了黑天鵝事件,我們要比以往更加註重現金流的流入,對於普通人來說,錢需要一點一點的積累,而應對風險的能力,也是需要顧全的。


五一長假,會不會是後疫情時代消費改變的開始?


疫情到底何時能結束,未來全球市場還要震盪多久,這些我們暫時都無法判斷。災難會讓你害怕,也喚醒了我們的危機意識,教會了我們規避風險。


保險最大的收益來自於確定性的給付風險有時無法避免,但風險可以被轉移,被分散,被計價。


疫情終究會過去,但是疫情後關於家庭資產的配置,企業經營中的風險管理以及風險保障和財富傳承的思考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如何可以做到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可以百變不驚呢?或許就是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提前佈局一筆確定性的安排,確定的財富,確定的收益,在確定的時間,給確定的人。


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在陽光下深度思考,在風雨中閒庭信步。


寫在最後:


這個特殊時期的加長版五一假期,3天夠旅遊,5天夠回家,還有人把去年春節沒見的人,沒幹的事在這個假期統統實現,基本上算是大家比較默契的選擇。


在這個“特殊”的小長假,通過跟身邊的人聊天,我們看到了有一如既往的期待,也有一些前所未有的焦慮。


其實,無論是出去消費也好,宅在家也罷,假期來了,就讓我們好好地享受當下,希望當下一個小長假到來的時候,願疫情退散,你我皆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