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最荒唐的往事--可笑的轉會摘牌制

近日看到有中國足球迷在呼籲一定程度恢復轉會“摘牌制”,不禁感到可悲。歷史的車輪不能倒轉。這種企圖用人工干預,搞大鍋飯,搞平均主義,貌似保護中小俱樂部的政策,本質上是對足球公平競爭的摧毀。

年輕球迷可能不清楚,中國聯賽歷史上轉會曾經使用荒唐的摘牌制。

即中國足協1998年至2004年間球員轉會採用的形式:該賽季所有試圖完成國內轉會的中國球員都必須首先被自己所屬的俱樂部“掛牌”,表示俱樂部正式同意該球員轉會。

掛牌必須在每年的轉會申報截止日期前完成,此日期後不能增加人選,但是可以將已經掛牌的球員撤銷,被稱為“撤牌”。


中國足球最荒唐的往事--可笑的轉會摘牌制


中國足協對於掛牌有一系列規定,一般除滿足年齡、合同狀況等條件的球員外,其他大部分球員沒有權力要求俱樂部將自己掛牌,即無法獲得轉會的機會。聯賽歷史上曾經有多名在較弱球隊效力的主力球員,諸如蔡晟,因為俱樂部不同意其掛牌,而常年不能轉會其它球隊的情況。

因為弱隊為了保存實力,是不允許球員自由轉會的。


與此相反,對於已掛牌的球員,除非完成轉會或者原俱樂部重新接受,否則次年很可能處於無球可踢的境地。所以對於並不希望轉會的球員來說,被俱樂部掛牌則是一個不祥的預兆,曾經有一大批球員因為被掛牌而無其它俱樂部收購而就此提前退役。

摘牌會類似NBA選秀流程,由上賽季成績最差的球隊先行摘牌,依次輪替,被稱為“倒摘牌制”。


中國足球最荒唐的往事--可笑的轉會摘牌制

摘牌由各俱樂部按順序進行,輪到當前順位的俱樂部可以從所有當前掛牌球員中任意選擇,無須事先與球員或原俱樂部商議。被摘牌的球員必須加盟選擇他的球隊,否則視為自動放棄當年的轉會資格,只能返回原俱樂部甚至退役。

這種制度完全無視球員的意願,球員成為俱樂部隨便擺弄的棋子,計劃經濟的痕跡極其嚴重。有些球員提前談好了心儀俱樂部,雙方事先達成意願,而在中間卻出現“截牌”。比如2003年轉會中的陳剛,由於希望轉會上海中遠,之前已經隨球隊訓練,但是就在浦東機場候機準備隨隊赴韓國集訓時卻得知自己被順位靠前的上海申花搶先摘得,最終加盟了上海申花。

球員被摘了,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成功轉會。因為轉會費不成功又被退貨,退回原俱樂部卻不能註冊的大有人在。比如廣州球迷熟悉的彭偉軍,2001年想從青島轉會力帆或申花,結果瀋陽金德半路殺出,截胡摘下了彭偉軍,又因為轉會費扯淡,最終,彭偉軍28歲就退役了。


中國足球最荒唐的往事--可笑的轉會摘牌制


這種摘牌制度歸根結底屬於計劃足球的產物,當年有記者撰文說:“摘牌制其實已違反勞動法,這個我們先不說,現在要說的是摘牌制對中國足球到底有什麼好處?這方面足協是不是嚴密論證過。摘牌製造成的一個最嚴重後果就是,沒有一個球隊可以通過引進內援,使自己具備向大連挑戰的實力。摘牌制的另一後果是讓國腳基本不敢有轉會的念頭,逼得他們只得去歐洲中低級聯賽賣苦力。”

所以,中國足球歷史的諸多重大舉動,有哪一個不是某些人物拍拍腦袋想起來的。從聯賽取消升降級,到甲B假球處罰,從U23到歸化,中國足球一直在一個怪圈中打轉,不斷自我否定。因此,討論中國足球的興盛,最大的病根兒就是中國足協,足協不放權,中國足球永無出頭之日。

球迷層面,就是這種腐朽落後的東西,還有人懷念著。這種不自己努力趕上,而是盼望著拉低別人拯救自己的心態,也是中國足球的病根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