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帝都北京的建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那个时候西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蓟与燕的都城都和北京有关,考古工作者在1962年从房山区的董家林村发现了燕国早期都城的遗址遗迹。到了辽代,北京成为了当时的陪都,被称作南京府,著名的天宁寺塔则是那个时候的产物。金代海陵王的迁都正式奠定了北京帝都的地位,那个时候叫做金中都,如今白纸坊、广安门一带就是当年的都城范围。在这纷纷扰扰3000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迹,其中各种各样的地名便是最直接的体现。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身在北京的同学没有不知道三里屯这个地名,在汉语中这个屯一般是指“包起来”、“卷起来”、“围起来”,比如“军屯”、“屯垦”之屯,就是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一般一个村子是由多个屯子组成的,一个屯一般有几户到上百户人家不等。小的屯几户人家人口十几到几十人,大一点的有十几户到几十户有上百人口。而所谓的三里屯是指距离内城3里的距离有个小村庄而得名。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安定门桥的东侧有一条胡同叫做五道营胡同,如今是北京城里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众多的小资咖啡厅、餐厅、商店而得名。在明清时候,这里紧挨着城墙,自然而然也就是军营待着的地方,所以在明朝叫做武德卫营。所以很简单,从这里我们看到,一般地名中带有“营”的这里都曾经当过兵营。比如朝阳路上的常营,当年就是明朝大将军常遇春驻守的附近,又因为常遇春本身是回族,所以常营如今也是北京重要的回族聚集区。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如今的建国门外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云集着许许多多的知名建筑。但是这里曾经是清王朝重要的坟地,皇太极的儿子英亲王阿济格就埋葬这里所以又叫八王坟。后来到了上世界三四十年代,日本人为了烧砖在这里建立了许多的砖窑,因此这里又有了一个名字叫做大北窑,跟这个相似的地名还有很多,比如黑窑厂、刘家窑、大瓦窑等等,都或多或少与砖窑之类的有关联。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庄”字的本意就是村落、田舍,在封建社会又指君主、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如皇庄等。我们打开北京的地图,如今依然有许多的地名是从这个意思引申来的。比如叫黄庄的就不止一个地方,中关村和石景山都有。之所以用这个“黄”字,更多的是因为民国后,为了避嫌而改成这个字。另外在北京还有一种地名带庄,比如庞各庄,这里的“各庄”就是“家庄”的意思,很简单当年这个村子里肯定是当年姓庞的为大姓,其他诸如张各庄、何各庄之类的。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里”字在中国的汉字里,有街坊的意思,古代又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包括了城里城外,为了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属,修建饿诸如三里河、十里堡、和平里、白家庄、百万庄这样的大型社区,为了方便管理也就把小区按照东南西北之类的来区分,借鉴了上面邻里的说法,也就有了南里、东里之类的区分。另外“里”还是个计量单位,所以一些老的地名中带里的都是为了告诉你他所处的位置,比如前面说的三里屯,再有像八里桥就是指在距离通州城八里的地方修建的桥,其他诸如八里庄、六里屯等等。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其他还有一些地名在理解上就更直白了,比如公主坟、索家坟、八大公坟这些一准当年这里就埋着有名的大人物;地名中带寺的就更简单了,这里当年肯定寺,比如分钟寺、护国寺街、皂君庙等等。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另外有意思的就是北京许多地名里都带“虎”字,我们都知道,到了明清这会儿,估计北京周边的老虎应该是找不到了。但为什么还有地名要带“虎”字呢,比如宣武区的虎坊桥、虎坊路,再有比如西城区大、小石虎胡同、黑虎胡同。这里面一种是当地真有养老虎的地方,明朝时候饲养老虎的馆舍就是在外城,到了嘉靖年间为了方便老虎进出巡演,就为老虎修了修建了一座桥,叫做“虎房桥”,谐音就叫成了虎坊桥了,后来到民国将这条老虎走的沟改为了暗沟,桥也就没有了,就改名叫做了“虎坊路”了,至于大小石虎胡同这样的则是与胡同内有石老虎有关。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像这样因为饲养动物而的的名字还有许多,现在的长椿街过去就叫做象来街,当年东南亚一些国家朝圣来都会带一些老虎作为礼物,于是弘治年间就在宣武门内的西南城根处,设立了象房和演象所,用以驯养大象。


走遍北京城的东南西北,带你认识那些地名的后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