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那些太會說話的人

小心那些太會說話的人

小時候看王朔還是誰跟人在書裡抬槓,他說世間的道理基本上春秋戰國時期就被說完了,後代的人爭來爭去,爭的就是第一個解釋權而已。這話除了字面意思的理解角度之外,還有另外的角度就是,絕大部分人其實都沒有“自己的看法”,我們所謂的“自己的看法”,也是別人的看法而已,只是我們選擇附會。

2020年顯得特別的吵,其實過去的每一年每一天都很吵,大家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表達意見,選擇立場,作為普通人,只要你在獲取信息,閱讀新聞,瀏覽各種內容,我覺得每個人都難免被裹挾,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倘若你問我有什麼金玉良言要分享,我覺得排在首位的就是:對幾乎所有熱點事件都能發表高見的職業評論家,一定要警惕他們,因為他們特別“能說”。

特別能說的人有一個問題,就是任何事情他似乎都能發表意見,都有一個毋庸置疑的解決方案。但是稍微想一想這個事情本身就顯得可笑,因為我們明白,這個事情沒有能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案和人,特別是現代社會的複雜性,遠超絕大部分個人的能力範圍。

但是特別能說的人嘴裡,你總能聽到這樣的說辭和方案,比如說新冠疫情,他們嘴裡就有一套遠超現在所有已經實施過的方案的更優解。我們知道疫情要防控治理要從社會的很多方面去下手,關聯到的專業能力橫跨多個非常專業的學科,以及協調的社會資源之複雜、協作的社會網絡之繁雜,一定不是一兩個人就有資格評價的,我的建議就是,任何一個人如果表現出“沒有人比我更懂防控疫情”的姿態,那麼十有八九你警惕他的言論準備錯。

就拿這幾天來說,武漢剛剛解封,武漢到底能不能解封,應不應該解封,解封之後是否會帶來不可控的疫情擴散,還是整體已經可防可控,誰能做判斷呢?或者說誰的話更有可信度呢?從旁觀者的角度,你是要相信那些基本沒有參與過任何複雜社會協作的“批評者”的意見,還是那些一直在一線,瞭解這個疾病的擴散形式、目前的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困難點,知道社會中各個協作體的訴求等“建設者”的意見呢?

正常人恐怕都會選擇後者。

但是其實成年人都知道,哪怕是後者,他們的判斷和決策,可能也會和預期出現偏差,甚至是較大偏差,即便如此,我也選擇信任他們和支持他們,因為正常人你都必須得了解,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都沒有完美解決方案。

在專業發表評論意見的人口中,這些建設者的勞動是廉價的愚蠢的不值一提的,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判斷和自信從何而來。反正他們永遠不會有錯,比如疫情期間,他們能從宏觀上批評體制和方向,當三四個月過去之後發現這個無從批評,馬上又能從宏觀轉向微觀,什麼垃圾車運菜啊洋大人啊等等,不顯出他們十指不沾陽春水不罷休。

沒有現實感,永遠不滿足,眼裡只有權利,談到義務馬上就慫。

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木匠、電工他們的工作是否達標合格,是可以驗收的,設計火神山雷神山的工程師,他們的工作也是可以考核的,管理城市和國家的管理者,他們的工作也是可以考核的。

這些職業他們都掌握著對應的知識,也是廣義上的知識分子,但是沒有人會說他們是知識分子,大家只會說他們的職業,並且他們的工作都是可以考核和證偽的,而那些職業的發表高見的“知識分子們”,他們靠“販賣理念”生存,並且他們的理念是無法被證偽的。他們往往沒有做過任何複雜的務實的事情,沒有現實感,但是他們可以顯得比其他任何人都懂得別人的本職工作。

太會說話人,非常擅長用技巧和情緒,掩蓋他根本不懂具體事務的本質,但是圍觀者往往最不在意的就是這個,他們只有情緒和立場。

太會說話的人,你感受不到他悄然之間轉變的立場和態度,他們有很多大詞和堂而皇之的理由去掩飾他們的尷尬。

太會說話的人,他們的職業就是“說”,說什麼,怎麼說只是樂高積木一樣的組合一下就行。做什麼怎麼做則從來沒有考慮過。

請分清楚,我說的“太會說話”包含了會說,會寫,會拍,會演等角色。

操控讀者情緒於股掌,享受另類的成就感和掌控感,這種權利感會讓人上癮,沉迷於此的人都是精神吸毒者。

一個人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顯得很懂,那麼他往往什麼都不懂,這就是我送你的金玉良言。

小孩子分不清楚可以理解,成年人了,你可長點心,海燕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