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做聽話的“綿羊”:對自己好點,別過的太苦。

請不要做聽話的“綿羊”:對自己好點,別過的太苦。

前些日子,已經畢業在外工作的好朋友L先生找我聊天。他說他一直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在與他人對話的過程中,他總是產生不了什麼思想,就是不能思考,或者是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卻總是害怕去提出來,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他怕會讓對方不高興,所以在多數情況下,他總是選擇一言不發,總是順從別人。

這不禁讓我想起我自己曾經的樣子,曾經的我好像也是這樣的。

那時的我,在每次接受命令後,當我轉身離開的那一瞬間,我的心情是騙不了我自己的,要麼低沉,要麼後悔自己沒開口詢問。我習慣去接受別人的觀點和看法,並對此深信不疑,我認為別人這樣做是有他的道理的,而我能理解他的做法。

我習慣當好人,習慣遇到事情聽安排,也習慣總是忽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些時候,不怎麼慢犯到自己太多利益的時候,我覺得這樣好的,這樣的生活不費腦子。可是當事情比較重大和關鍵的時候,滿口說好很快答應別人的我,剩下的就是後悔與低沉。我會想這樣的安排應該是對的,他一定努力的為我考慮過了,現在這樣的情形也是沒有辦法的,我應該就此接受,如果他要說什麼他會再告訴我的,我還是等著聽安排吧。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別人能夠給我什麼。可是連你自己都不清楚你要的是什麼,你也不向他人表述你的要求,你還能指望他人會給到你更好的什麼嗎?

我生活得過於被動,我害怕主動去提出要求,我害怕讓身邊的人為難,我害怕被認為是一個很麻煩的人,所以我總是去妥協,去理解,去接受。漸漸的,我也能夠形成看似很大度的態度,一套能夠讓自己去忍受的說辭。我看似滿不在乎,其實很多時候,我的內心早已波濤洶湧。

請不要做聽話的“綿羊”:對自己好點,別過的太苦。

或許這就是蔣方舟的一個採訪節目說到的“討好型人格”,聽她說到過我從來沒有正視過這個詞語,可能我的潛意識中覺得這並不是一個褒義色彩的詞語。但是,此刻我不得不正視它,並承認自己的曾經討好型人格傾向。

心理學中曾有這樣描述,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或許很多人有時候就是如此。

這樣的人格傾向要改變,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能試著慢慢給到自己一些個人意識,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實在說不出什麼想法,那麼就先不要應承下來,給些時間讓自己想一想,再做決定。

那些年來我活得過於聽話,現在我要過得任性一點,去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也希望那些和我又過同樣經歷的朋友們,能夠去學會“拒絕”,懂得“拒絕”,讓自己的想法去驅動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