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變“水害”為“水利” 在“窪地”中“逆襲”

蒙城縣立倉鎮老王圩村“黨員月例會”上,83歲的老黨員王丙發,邊認真聽講,邊揮動手中的筆。聽到動情處,他的眼睛不禁溼潤起來,握筆的手也激動地顫抖著。

  王丙發原是村裡的老幹部,至今已有61年黨齡。自從村裡有了“黨員月例會”活動後,他每次都來聽黨課。

  讓黨員能頻繁聽到黨組織聲音的就是立倉鎮黨委書記陶振志。2015年,是陶振志到立倉鎮任職的第一年。該鎮是蒙城縣乃至亳州市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的鄉鎮,不但經濟不景氣,基礎設施落後,而且基層黨組織建設薄弱,黨員意識淡薄,開展起工作,困難重重。

  陶振志便從提升黨員意識入手,創新開展了“黨員月例會”活動。每月的10日,組織全鎮22個村的黨員上黨課。

  針對立倉鎮有不少黨員外出務工的情況,陶振志在原有3個流動支部的基礎上,新成立了立倉鎮湖州流動支部,定期派分管黨群的組織委員到流動支部指導黨課,並將家鄉的好政策帶到黨課上,吸引了不少黨員返鄉創業。

  以鐵腕治理社會亂象

  對於地處偏遠的立倉鎮來說,違建成了多年來難以治理的頑疾。但是,這個頑疾在陶振志的較真、碰硬態度面前,也低下了頭。

  最典型的就是集鎮上一處未批先建的多層建築,違建者家族勢力大,無人敢惹。得知新來的書記要拆他們的房屋時,他們多次到鎮政府抗議,四處上訪,甚至當面言語威脅。陶振志頂住壓力,鐵腕出擊,最終成功組織人員將其拆除。

  “對於未批先建、不按規劃建設、封溝建房等亂象,我們實行零容忍,並完善了四項土地整治制度,堅決帶頭執行,不留任何情面。近年來,共依法拆除違建面積1.2萬平方米。”陶振志說。

  羅集社區郟某某等敲詐勒索團伙案件頻發。據悉,該團伙專門以舉報違建和插手違建所佔土地的歸屬權問題為由,對違建者實施敲詐勒索。接到舉報後,陶振志立即組織領導開展治理行動,並堅決拒絕“走後門”,成功打掉該犯罪團伙。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截至目前,立倉鎮共排查有價值的線索8條,刑事拘留30人,判決26人,涉案資金8萬餘元;治安拘留30人,罰款8人,扣押資金5000多元。

  陶振志還主動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大膽管理信教群眾,成功取締了3個非法傳教點。同時,牽頭對農村文化市場進行整治,安排文廣站和各村利用村級文化大禮堂、送戲下鄉、身邊好人評選、“五星級文明戶”評選等載體,開展主題文化宣傳活動,把民心、民智集中到黨的事業上。

  以產業提速經濟發展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橋上賞荷花,坐下品龍蝦。今年7月份的荷花龍蝦節,讓立倉鎮名聲大噪,現場接天蓮葉,一碧千頃,景象壯觀,從各地趕來的遊客賞荷花、品龍蝦,不亦樂乎!

  是什麼讓這個地處偏遠的鄉鎮一時間聲名鵲起?這還得從“蝦稻共作”,“蓮魚共養”說起。

  如何擺脫貧窮落後面貌,發展特色產業成了不二選擇。陶振志結合該鎮地勢低窪,水患嚴重的現狀,變“水害”為“水利”,除謀劃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外,還引進了蝦稻共作模式。2016年,陶振志帶領8個村的黨組織書記到湖北潛江等地學習蝦稻產業。回來後,該鎮採取黨員幹部帶頭流轉土地試種的方式,逐步推廣。

  當年,蝦稻獲得了大豐收,畝均純利潤約8000元,群眾開始搶著養龍蝦。為加快產業推進步伐,鎮黨委免去了3名不敢作為、不願作為的村黨總支書記的職務,讓能者上。到2019年7月,立倉鎮以蝦稻共作為龍頭的稻漁產業已經擴大到5.2萬餘畝,佔全鎮耕地面積的24.2%,總產值超過3.5億元。與此同時,陶振志又因地制宜發展了蓮池中養魚、養泥鰍的產業模式。

  產業發展的同時,陶振志又積極探索鄉村旅遊和生態發展相結合的產業模式。2017年以來,全鎮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分別在2016、2017年出列,6個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30萬元。

  50多歲的周德才在稻田中養了300畝龍蝦,體現在他身上的最明顯變化就是交通工具的更新,寶馬轎車代替了電動車。而這,只是當地許多村民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