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那些月入10萬的人是靠什麼賺錢的

01、最高端的,靠賣信息賺錢

信息不對稱 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徑,越不對稱,越來錢。

古代消息遲滯,商旅靠 A 地買,B 地賣的差價就能賺取鉅額財富,這是因為“什麼東西在哪裡稀缺”的信息是差價的關鍵,一旦掌握,就站到了價值鏈的上游。

許多高級打工者,因為最初沒本金,只能從底層打工幹起,但一旦做到高階,掌握大量信息資源之後,幾乎都會從做業務切換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了。

這種撮合交易只需要牽線搭橋,連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單,一年裡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著了,這種錢賺起來,可比自己親力親為,當老黃牛要划算的多。壟斷了信息交換節點的人,往往在體系中擁有最大的議價權,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幹,光靠制定遊戲規就能賺錢。

一位資管公司的小頭目,團隊 10 個人,2015 年項目分成 1000 萬,自己一個人拿走 850萬,手下 9 個人分剩下 150 萬,活都是手下乾的,自己輕輕鬆鬆。手下那些人因為處在信息鏈的下游,所以湯是有的,肉是沒的。

更 low 一點的例子有嗎?也有,就是經常被白領們嘲笑的房地產中介。

儘管這十幾年來穿著廉價西裝的中介們一直被認為和洗剪吹是一個檔次的,但這波房地產交易大潮確實讓這個行業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屌絲因此逆襲成功。

話說現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個不是千萬元起跳,這其中的中介費按 2%算就是 20 萬,一年只要能做成幾單,性價比遠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領們。

而與此對比,現在一個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審核,律所收費也就區區 15 萬,律師收了錢還要承擔法律意見書的責任。而房產中介根本沒啥責任,既不需要文憑,也沒見他們做太多事情,十幾萬、幾十萬的中介費輕鬆入袋。

賺賣信息的錢,天生就要要比和賺賣時間的錢容易些。除了商業掮客,還有權力掮客,更加無本萬利。

02、最輕鬆的,是用錢來賺錢

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算靠錢賺錢。

年薪幾十萬,不如拆遷戶。

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載體就只有房產增值。什麼都不如買房是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共識。但很多人沒有再往深去想?為什麼啥都不如買房呢?

答案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階層固化的一個重大標誌,就是資本回報率開始高於勞動回報率:房價只要稍微漲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收入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你們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 sellside 的人以跳去 buyside 為上岸目標,體現的也是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的差異。

現在只有極個別的行業(如互聯網),其勞動回報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於資本回報率的增速,所以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的標尺。

香港人把買房叫“上車”,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上車盤”,其實特別形象——想象一群人跟著汽車跑,只要你能跳上這輛車,你就是在車裡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的快。

當靠錢賺錢和前面說的信息壟斷相結合時,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國內某景點外承包了一個廟,稍作裝修,一年的純收益是 400 萬,接下去躺著數錢就好。

03、性價比最高的,靠賣他人的注意力賺錢

所謂的注意力經濟,其商業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遠的大忽悠話來概括:“全中國只要每個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了”。

這句話大概 20 年前就有了,在 90 年代末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國投資者,後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都是胡扯。

現在 20 年過去了,技術手段可以讓一個在邊遠小縣城的人在一秒鐘之內把錢支付給上海寫字樓裡的某個人,這句騙了 20 年的大忽悠話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

注意力經濟 這個東西的規模其實很好計算,假設一個人一天 24 小時,除了工作 8 小時睡覺 8 小時外,還有 4 小時閒暇時間,那麼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搶這四個小時。

而一個人願意為閒暇時間支付的開銷是固定的,那麼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鐘的注意力停留時間值多少錢,再乘以關注數,papi 醬之類的網絡紅人就可以開始定價叫售了。

所謂得屌絲者得天下,在賣注意力這個行當體現的淋漓盡致,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年幾百萬上千萬的來錢,無本萬利,玩的就是群聚效應和屌絲經濟。這些新經濟的現狀有時會讓許多傳統的,循規蹈矩好好讀書上班的人心裡不平衡。

就比如說 網絡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這類的平臺上,一個臉蛋還不錯的漂亮姑娘月入十萬不是問題,憑的是什麼?

男屌絲夠多,男屌絲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了。第一個條件以前一直有,第二個條件最近幾年才達成,所以對於這些姑娘來說,這個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時代就這樣來到了。(玩陌陌的人都知道,這個星光值 100 就等於一元人民幣,賺了多少一眼就能看出來)

網絡直播為屌絲提供了以最小成本獲取和美女互動的虛擬體驗的可能,你並不能說這沒有意義。

04、最不划算的,是靠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大部分人,沒本金、沒人脈,空有時間,便只能靠賣自己的時間來賺小錢,俗稱討生活。

普通人感冒了去醫院,幾十塊錢診療費,必須要有本科以上,考取醫師資格,實習 1-3 年,取得醫生資質的人才能開單。但老百姓一輩子 90%的收入買個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後憑空收十幾萬。

普通女孩子從小刻苦唸書,工作後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那麼一個月幾千一萬的,網紅直播們撒撒嬌,唱支歌就一年上百萬的入賬。這樣想想,確實很難讓循規蹈矩一輩子的人接受。

賣時間的錢賺的最為辛苦,是因為同質化競爭者以十億計,賣時間的人面對買方几乎沒有議價能力,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凌晨 3 點就起來擺攤的重慶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職場精英並沒有質的分別——他們的收入和自己的勞動時間長短掛鉤。

想要跳出賣時間的泥潭,關鍵的關鍵,是降低勞動邊際成本,或者尋找能降低勞動邊際成本的領域。

有人曾經討論為什麼頂級的對沖基金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賺取的財富要高出一個數量級,恐怕也正因為如此——資金管理規模增加 10 倍等於收入增加 10 倍,工作時間並不呈線性地也增加 10 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來差不多。而那些收入增加 10 倍,工作量也跟著增加 10 倍的人,就只能在繼續依賴賣時間。

人一天只有 24 個小時,意味著靠賣時間來賺錢,是有產能上限的。這就是為什麼賣時間賺不了大錢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