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成谜400年,见证西方殖民霸权角逐的克拉克瓷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周杰伦《青花瓷》中的这几句歌词用来形容海底遗珍克拉克瓷再合适不过。一如它的美丽曾经震撼了世人一样,克拉克瓷的名字也引得人们去探寻它谜一样的身世……

01


惊艳世人,身世成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一场名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品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的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大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神秘瓷器,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这些克拉克瓷以青花瓷为主,器型丰富,有盘、碗、瓶、军持和执壶等,其中以盘最为常见。装饰风格上往往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的花鸟、人物和吉祥图案,也有西方郁金香、骑士和城堡等异域风格的图案。

克拉克瓷盘多为薄胎,折沿,根据盘的大小有三开光、八开光、十开光等形式,开光中绘有杂宝、暗八仙、花鸟、人物等图案,在开光间隙和主题图画外有万字纹、锦地纹、鱼鳞纹等纹饰。绘画风格既有工笔也有大写意,多为民间工匠创作,挥洒自如,以“满工”为其特征,即瓷面绘满图案,但繁而不乱,典雅又充满意趣,底部常有塌底和跳刀痕的现象。景德镇克拉克瓷青花发色较为艳丽,胎质较好且底部没有粘沙的现象;平和窑克拉克瓷的青花发色有蓝中带灰,器底常有粘沙现象。

身世成谜400年,见证西方殖民霸权角逐的克拉克瓷

(景德镇克拉克瓷盘正面与背面)


身世成谜400年,见证西方殖民霸权角逐的克拉克瓷

(平和窑克拉克瓷盘正面与背面)


这些中国瓷为什么取了个“洋名”?它们的产地究竟是哪里?这样疑惑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悬而未解。与他们同样感到疑惑的还有400前的欧洲人。

02


克拉克瓷名称的由来——见证荷葡殖民霸权的争夺


关于克拉克瓷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最可信的说法是源于400年前那场发生在荷兰与葡萄牙之间的海上殖民霸权的争夺。

葡萄牙人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始作俑者。1488年,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之命,带领一支由2艘武装舰艇和1艘补给船组成的船队出发,沿着非洲海岸线南下,到达了好望角,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8年,达伽马又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

身世成谜400年,见证西方殖民霸权角逐的克拉克瓷

此后葡萄牙人开始把手伸向东方,在印度修建要塞,占领了位于红海的波斯湾入口处的两座岛屿,切断了阿拉伯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联系,逐渐垄断了与东方的贸易并且控制着东方货物向中东、欧洲的运输。中国的“克拉克瓷”就最早就是由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

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扩张在16世纪达到了鼎盛,一直到16世纪末荷兰的崛起,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

荷兰原来是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568年,荷兰发动独立战争,从西班牙的统治中独立出来。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最大的商船可装载900吨货物,商船总吨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到17世纪,荷兰逐渐垄断了世界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当时葡萄牙把东方的商品运到里斯本,再由荷兰的船只运到欧洲其它国家。但1580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合并,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成为葡萄牙的君主。菲力浦二世将荷兰视为眼中钉,1594年实行了关闭里斯本港的政策,禁止荷兰的船只进入葡萄牙港口,并于1595年没收了一批荷兰在里斯本的商船。荷兰人无法像以前一样从葡萄牙获得东方的货物,只好在1602年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并且在亚洲建立了一系列贸易站,与葡萄牙人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这场激烈的贸易争霸战中,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之间经常爆发冲突,相互击沉或者俘获对方的船只。

1602年,在非洲海岸的圣海伦娜附近,荷兰人截获了一艘名为“圣迭戈”号的葡萄牙商船;第二年,在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帕达尼亚附近,荷兰人又截获了一艘名为“圣达·凯瑟琳娜”号的葡萄牙商船,这两艘船和船上的约十万件货物被带回到了荷兰。荷兰人对这批货物中数量巨大的中国青花瓷进行了拍卖,引起了欧洲的轰动,就连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都争相购买,欧洲由此兴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风”。

然而,由于葡萄牙人始终不肯说出这些瓷器的来源,荷兰人只好用当时运载这些瓷器的船的名称“克拉克”(carrack)来命名这些瓷器。

克拉克船是15至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重型远洋大型帆船,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就是用这种帆船来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时所使用的圣玛莉亚号就是克拉克船,麦哲伦环球航行时船队使用的5艘船中就有4艘是克拉克船。

身世成谜400年,见证西方殖民霸权角逐的克拉克瓷

克拉克船

这种船一般有3到4根桅杆,吨位可达200-600吨,用作战船时吨位可达到1000吨以上。其最大的特点是船尾用厚木板弯成圆形,使船的侧面到舵轴形成一个弧线,前船楼直接位于船首上方,后船楼则成为船身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船的船舱宽大,可以摆放更多货物,多层甲板还可以安放重型火炮,也便于发射并排的侧舷火炮,增加船只威力。很适合远洋贸易和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欧洲都没有掌握瓷器的烧制技术,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当成“白色的黄金”,成为身份的象征,受到贵族和平民的狂热追捧。被称为“强力王”的波兰奥古斯都大帝,更是对中国瓷器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和普鲁士国王威廉汉姆做了笔交易,用全副武装的600名萨克森尼龙骑兵换了151件康熙时期的青花瓷。

巨大的需求和高额的利润刺激了荷兰拓展中国瓷器贸易的决心。据史料记载,17世纪的80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出的“克拉克瓷”达到了1600万件。

克拉克瓷和它的名字见证了一段欧洲殖民争霸的历史,一段中国制瓷器业遥遥领先世界的历史,一段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历史,然而它的身世之谜却困扰了人们长达400年之久,直至上世纪90年代。

03


探寻之路:克拉克瓷的兴与衰


上世纪80年代初,福建漳州平和的南胜和五寨的果农经常在开荒种树时从地里挖出一些青花瓷片来,故宫博物院便派出专家组进行考察。从1994年到1998年,经过3次大型考古发掘,共发现了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陂沟窑等100多处古窑址,专家们比对和鉴定后一致认定,这里就是神秘的克拉克瓷的产地!一时间,这个不起眼的闽南小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困扰人们400多年的历史谜团终于解开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城会有这么多古窑址,并且成为著名的克拉克瓷的产地呢?

  • “寇平民和”,十里窑烟

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和象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他们联合了江西和广东的反明武装势力,使“三省骚然”,平和一时成为明朝动乱的中心。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他平定寇乱后,奏请朝廷设平和县治,取“寇平民和”之意。为了安定地方,还选留了部分随军兵众帮助当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其中就有不少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

这些江西瓷工最先是在九峰烧瓷,瓷器经九峰溪转韩江进入汕头港运往东南亚和欧洲。后来因平和南胜和五寨的高岭土土质和产量远胜于九峰,加上此时漳州月港逐渐兴盛,从花山溪直通月港只需一天时间,水运比九峰更为便捷,所以平和制瓷中心转到了南胜和五寨,一时间,这里凡是依山傍水处,皆是窑场密布,号称“十里窑烟”。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 他们积极鼓励和扶持当地制瓷业,引进江西窑工,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了平和“克拉克瓷的”发展和兴盛。

  • 景德镇窑工暴动,危机成就契机

《江西通志》中记载:“当万历中,阉人潘相用事,烧造龙缸,累不能完。民工受鞭箠,或苦饥羸,陶人童宾以身赴火,罹其凶毒。”也就是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时任江西矿使负责兼理景德镇窑务的太监潘相,督造青花大龙缸。这种”青龙缸”体积巨大,直径三尺,高两尺多,在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成品率极低。“青龙缸”久烧不成,潘相便对窑工施以苛刑,动不动鞭笞甚至杀害。

身世成谜400年,见证西方殖民霸权角逐的克拉克瓷

明嘉靖龙缸:高88;直径92;口径70;底径69;周长268(单位:cm)

有个叫童宾的窑工,“愿以骨作薪,丐器之成,遽跃人火”,他用自己的身体当窑柴,纵身跳入炉火,以求能烧成龙缸。果然,第二天龙缸就烧制成功了,可窑工们却愤怒了,他们不满潘相的严酷统治,联合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御窑厂房。

景德镇窑工的暴动加上明末清初社会战乱,战火由北向南波及到景德镇,使那里的外销瓷大量减产,窑工也纷纷逃亡,其中不少南下到了福建,当然也带去了制瓷的技艺。

景德镇制瓷业几近毁灭,而此时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量与日剧增,据T·Volker的《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记载,从1602年至1682年,在这短短的80年里,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从中国进口约1200万件瓷器。欧洲的商人在景德镇无法购买到所需的瓷器,只好拿着景德镇的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案样式四处寻找可以提供货源的新窑场。

漳州平和南胜、五寨等地的民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据文献记载,从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景德镇的瓷业危机为平和南胜、五寨等地制瓷业的兴盛提供了契机。

  • 其兴也月港,其亡也月港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片板不得下海”,禁止民间出海贸易。但实际上,“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民间走私屡禁不止。漳州月港的海上走私贸易日渐繁荣,“每岁孟夏以后,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月港逐渐建立了 18 条通往东西洋的航线,与东南亚、南亚和东北亚等47 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吕宋(今菲律宾)为中转站,和欧洲进行间接贸易。

1567年,隆庆皇帝下令“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使月港海外贸易合法化了,月港也成为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始发港。从隆庆至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贸易发展达到了顶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而在当时对外贸易的货物中,瓷器是绝对的大宗。月港的兴盛,也推动了平和制瓷业的发展。

只是月港在明朝天启年间开始走向衰落。明末清初,郑成功和郑经父子与清军在闽南沿海对峙拉锯,月港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区。长期战争给月港带来很大破坏,海上贸易也几乎停滞了。清朝建立后,为扼制郑氏的反抗,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氏政权相勾结,在顺治八年(1651年) 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颁布了“迁界令”,强制将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沿海居民“流离死亡相籍”,月港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月港的衰落,使平和的制瓷业因销路受阻也迅速萧条下去,瓷质和产量大不如前,渐渐在历史的余波中消声匿迹了。

从平和南胜“克拉克瓷”的兴衰,结合国外传世和国内考古出土瓷器的比对,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克拉克瓷”是指明清时期出口欧洲的外销瓷,以景德镇为先,也最为精美;明末清初时以平和南胜为主,销量也最大,虽在器形和画工上承袭了景德镇窑的风格,但总体在胎釉和烧造技术上稍逊于景德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