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

“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

提起陳年普洱茶,市場上有所謂“號級”“印級”“七子餅”等等斷代法;又有所謂“幹倉”“溼倉”“高溫高溼倉”“自然倉”“人工作舊”等等倉儲或者叫做“陳化方式”;另外普洱茶又有“青餅“熟餅”之分;特別是在各路大神、大師、茶商的“合夥”演繹下,消費者對“陳年古董茶”就好比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常常是“丈二長的和尚,摸不清頭腦”,各種傳說甚囂塵上。

“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

經過鄙人近幾天來對“陳年古董普洱茶”的隨意研究和一般學習,可以說,已經找到了破解真偽“陳年古董茶”的密碼。方法簡單易學,且對所有“陳年古董茶”有效。今取名“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特此布聞,以饗同好。

“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

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按正常方法沖泡;最佳品茗感受在第2泡~第4泡之間;5泡~10泡以後,茶湯逐漸轉弱;15泡以後基本上無色無味。是為真“古董”。若是青餅,葉底或欠軟或稍硬(陳期愈短則愈肥厚柔軟)。

“郭氏真偽古董茶一招鑑別法”

需要說明三點:以耐泡度為唯一標準,不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本“鑑別法”只針對“真偽陳茶”;由於“陳年茶”幾乎全部都是港臺地區或南洋一帶才有,這些地區“自然倉”的“陳年茶”和“傳統作舊(即入倉後再退倉)”後的“陳年茶”之間區別甚微,鄙人功力尚淺,該法可能只能提供有助於鑑別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凡是耐泡、有人甚至說耐泡度可達三五十泡的,都是或短期高溫高溼處理、或添加化學物質的偽劣“陳茶”。

總之,鑑別真偽陳茶需要把握的一條基本原則是:年份越久,越不耐泡。道理很簡單:茶保存的時間越長,總的物質含量或者說水溶性物質含量呈衰減趨勢。

(注: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