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游,如何制造一个完美假期?

(本文内容来自本人公众号:欧美时尚杂志导读)

假期是用来休闲充电的,而充电方式是否有效的标准是你选择做的事是否足够productive, 从而让你有了续航的能量。多数人的工作是在做着自己并不十分热爱的事,迫于生计而已,而这种安排对一个人的生命力或多或少都会造成损耗,回望生活,尽是琐碎无聊,而life goes on, 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去打败这种庸常。

假期出游是一种经典的休闲项目,而法定节假日各大旅游胜地的人山人海会让我感觉比工作日还辛苦,旅游异化成了排山倒海到此一游的行为艺术,不再有诗和远方的松弛。那么宅在家里做些什么才会不感觉荒芜?以下是我宅过各种假期后的心得建议,希望能给看到的读者一点灵感。

1 整理东西

我是非常不擅长整理归纳物件的人,但一年之中为数不多的几次衣橱和家居物件大清理都会让我感到对生活多了一点掌控感。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困难和最受益的部分是扔东西,我不是热衷断舍离的人,我喜欢被我喜欢的物质包围,衣服也好、家居摆件也好,不管贵贱,都被我视作个人审美在现实世界的外化与延伸。但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杂物的堆砌,空间会变得有压迫感,找东西也变得耗时,因此定期处理掉一些东西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扔东西比买东西更难,因为取舍本就是需要智慧的事,恰好前几天看了一个极简主义的视频对我有了点启发,里面提到扔东西时说,判断一样东西值不值得留下的标准是:拥有它是否让你感觉生活变得更美好。我对这句话的解读是,

与其纠结某样东西有没有该被丢弃的理由,不如思索它有没有被留下的价值,如果没有,就果断扔了吧。

2 读书、看电影、刷剧

把这三样活动归为一类是因为我认为它们只是媒介形式的不同而已,就目的而言,都是可以让你可以短暂从实际所处的世界抽离的活动。

读书的益处不必赘述,我最近在读书方面的感悟是,可以适当走出自己阅读的舒适区,看一些以往没有接触过的类别,对世界多了解一点,就会越觉察到自己的无知,而这种自我觉察是谦卑的基础,也是成长的必经。并且尽量做笔记,不愿手写的可以用一些读书笔记软件,个人推荐幕布。(顺便分享一下,我最近在读的书是《现代艺术150年》、《私摄影论》及《月亮和六便士》)

不出游,如何制造一个完美假期?

看电影和电视剧我也几乎从来不抱着纯粹娱乐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学到点什么,特别是电视剧,一般时长较长,一旦开始,则需要很大的时间投入,如果纯粹为了娱乐,会有负罪感,感觉虚度了时间,但如果完全枯燥无味也会让人看不下去,因此我一般会选择戏剧张力强、以剧情取胜的英美行业剧。比如描述传媒业的"新闻编辑室"(Newsroom)、“新闻之争”(The Press), 华尔街金融战主题的“亿万”(Billions),律师戏“傲骨之战”(The good fight),最近BBC新出的以公关行业为背景的“Flack”等等,这些有利于帮助了解欧美社会各行业的现状。此外近两年我也爱看间谍剧和侦探题材的戏,比如像“摩斯警长探案前传”、“基本演绎法”(Elementary)等等,这类剧一般节奏快,看着过瘾,欣赏紧凑剧情的同时也可以锻炼一下逻辑推理能力。

3 与艺术相关的一切活动

不出游,如何制造一个完美假期?

逛画展、看话剧、音乐剧、芭蕾、听交响乐.....每一个人都需要艺术,艺术是对这个庸俗世界的另类平行解读,也是一种抗议,沉浸于艺术中的人看世界会比别人多几个维度,多出来的那个视角便是一种赋能,让你暂时在精神上脱离这个不那么完美的世界,而精神上的生活才是一个人实际经历的生活,不是吗?

哪怕以上那些“高雅”的活动不愿费力费资参与,花市随意买几枝鲜花插进陶土瓶里也是一种有趣增色的体验,凡事只要有点创意参与进来,就有了不必循规蹈矩的快乐。

4 陪家人

家人的珍贵看似老生常谈,可其珍贵性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赋予不同含义的。我们常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可言,这也就使建立一个“支持系统”尤为重要,而在这个support system里面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阅历人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只有家人的爱是无条件的,而在有空闲的时候陪伴他们,哪怕不做任何特别的事,只是简单吃一餐便饭,也会获得一种心不设防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以后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力量,支撑着你去披荆斩棘。

Happy holiday!

不出游,如何制造一个完美假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