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是不會被“破壞”的

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是不會被“破壞”的

今天看了一篇經濟學人上關於網絡用語的文章“The poetry of emoji",得到了一點啟發。

如果質問科技對語言究竟有什麼的影響,語言學家們肯定會言之鑿鑿地述說互聯網對標準語言結構的破壞和異化,大家不再講究語法了,孩子們都只會LOL了......,這些現象都是顯而易見的,但對這種變化的定性是否還有待商榷? 語言不再遵守以往的範式就一定是墮落了嗎?還是僅僅是變化了?

這篇文章藉由介紹一本新書"Because Internet"而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與其執著於研究互聯網對語言的影響,不如把目光集中在我們能從互聯網用語中學到什麼。

文中提到了一個關於語言進化的觀察,密織群體(close-knit groups),即人口密度較高、聯繫較為緊密的人群裡,語言進化的速度會相對較快,因為方便“新語言領袖”(創造和最先使用新型用語的人)把詞彙的更新傳播給更大的群體。

那麼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人人互聯的網絡環境裡,新興網絡用語的極速傳播和迅速普及也就不難理解了,至於表達力越來越強的emoji, 也無非是肢體語言在網絡時代的新型表現方式罷了。

與世間其他的一切一樣,變化才是永恆不變的,或許我們應該理性看待語言的動態變遷,文章開頭有一句話:“The internet is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language more than changing it", 翻譯過來就是:與其說互聯網改變了語言,不如說是揭露出了語言的本質

那麼語言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用於溝通的符號工具。象形文字也罷,LOL也好,能幫使用者準確表達信息、情感和情緒就完成本職功能了, 何必一定要分孰優孰劣呢? 網絡語境下語言符號的簡化和趣味性正是適合了其所在的溝通環境,誕生於溝通的需要。發發表情有什麼不好,“Anything that helps people enjoy each other's company can only be a good thing”.(能讓大家享受彼此陪伴的thing都算是good thing.)

此外,互聯網時代語言的進化發展一定會伴隨著不同國家語言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往往是雙向乃至多向的,會使語言更增量和豐富。至於傳統的語言範式,作為社會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語言的產生、使用和發展都是反映特定時代的,舊有的語言即便在新時代很少被使用,也不存在被取代,而是一直會有衍生價值。就像我們現在即便不使用文言文說話或寫作了,而仍然需要學習文言文經典,原因是文字會承載思想。只要思想有價值,其所附著的語言媒介就永不過時。

語言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會擇土壤而生,能服務於溝通便是合理。

作為溝通工具的語言,是不會被“破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