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中巴车在灰蒙蒙的大山间盘旋了五、六个小时,终于把我们带到了房县的上龛小镇。

继续往前,就全得徒步了。我们的目标是神农架的官封乡,地图上显示有公路,走起来却只是废弃的路基。真不明白,好好一条路,为什么不修整一下任其荒掉呢?又不是没人走?

山里的风景不错,正是油菜花开的争春季节,水边逆光下的片片金黄耀眼到令人心痒。我和老林之所以不走209国道,而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到这里,为的是能看看古盐道。

历史上,纵横川陕川鄂的数条古盐道,盐源在四川巫溪大宁厂。自先秦盐业兴盛以来,宁厂古镇就因盐设立过监、州、县,至明清时仍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史料说,从上龛桥进入神农架官封乡,再经干溪沟、九里十三湾、弯腰树、马落池、三道沟、天池垭、苦桃园、老爷岩屋、莲花台、红火倘、七里碥、板仓坪、东溪、碑湾、放马场、黄柏阡、小九湖、大九湖、自天生桥出湖北进入四川,是很重要的一条。

这条道,因为旅途实在太艰险,盐价昂贵,有“大秤木耳小秤盐”、“大斗苞谷小秤盐”之说。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盐,都是穷人的大荤。

实际上,这段沿着河谷上行的废弃公路,正是古盐道之一段。但我和老林一直没有发现什么遗迹,这,也在意料之中,即使在大山深处,沧海桑田也是转眼间的事。不过,旅途不会单调,从上龛徒步大约6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官封鱼洞”。

神农架有数以万计的洞穴,什么“风洞”、“雨洞”、“雷洞”、“燕子洞”、“山宝洞”、“冷热洞”、“鸳鸯洞”之类,不胜枚举,都传得神之又神。这个“官封鱼洞”,传说竟是在每年的第一声春雷响过之后,洞里就开始翻江倒海般涌出大量鱼群。

斯时,随着雷声,洞口的水开始由清变黄进而变浊,一尾尾筷子长短,无鳞无甲,洁白如银的鱼儿便摇头摆尾竞相涌出洞口。据说,鱼群多到洞穴附近的河面沟溪很快就银流般闪闪烁烁,人们站着挤着叫着嚷着用舀子舀、用篮子捞,用手抓,用口袋堵,多的时候,一舀子就能舀到三、五斤。若是夜晚,更是一片火把熊熊燃,数里可见。这鱼洞每年出鱼,少则两天,长则七天七夜,少时能出二千多斤,多的年份有几万斤。

民间还传说,官封鱼洞流出的鱼不仅个头大小一模一样,无鳞无甲,而且每条鱼的鱼腹里都生有一颗鱼虱。这鱼虱呈乳白色,蚕豆大小,四肢俱全,初出鱼腹时还能在地上爬动。天长日久,山民们发现鱼虱是治疗噎食病(食道癌)的神药,就把鱼虱搜集起来,晾干后碾成细未泡入酒中,一旦得病,药到病除,十分灵验。

人们很奇怪,这官封鱼洞的鱼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都一般大小?为什么全部无鳞无甲?为什么每尾鱼腹中都生有一颗鱼虱?千古之谜,人们总不得谜底,美丽的传说便诞生了:在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为给百姓解除疾苦,在神农架搭架采药,结绳为梯遍尝百草,曾在距鱼洞不远处的黑龙洞斩了一条毒妖化成的孽龙。神农氏把龙骨肉碾碎化为鱼子,冬天放在地下河养育,春荒时节,成千上万的鱼籽已长成成千上万尾小鱼,小鱼游出洞来为百姓解荒。至于鱼虱,那是毒龙心肝碎片所化,神农氏让其以毒攻毒,为百姓治病。至于无鳞无甲,一般大小的来由,当地百姓解释:很古的时候,这里不断发生为捞鱼而斗殴致伤的事件,官方为阻止此事,就命石匠制作了一盘方丈有余的磨盘,把洞口堵住,只在磨盘的中央留有一圆形磨眼似的小口,以便从洞内往外流水,即使这样,仍挡不住每年鱼群涌流。只是鱼群在挤磨眼时,鳞甲被全部刮掉,鲜血淋淋。为免受其苦吧,久而久之,鱼群便由大小不一逐渐变成与磨眼一般大小的个体了……

完全是传说吗?官封乡武装部的赵英全部长在官封乡工作过多年,他回忆说,出鱼是实实在在的事,八十年代他还见到过。只是,这一、二十年了,再也没有看见过了。大概,这与生态环境的变迁有关。

本来,我和老林以为寻找这神秘的“官封鱼洞”,是要费一番周折,一打听,却原来就在乡政府下面的河边,就在我们休息了半天的吊桥对面的草丛里。但是,如果没人指点的话,即使到了跟前,这“官封鱼洞”也很容易错过。

这官封鱼洞其实是一条流向紫竹河的地下暗河的出水口,洞口与河面平齐,洞口绿草杂生,水流清冷透亮。我掏出GPS测了一下,具体位置在北纬31度47分17、东经110度23分60,可能是山太大了,这美国人的GPS测海拔不太灵,当时显示大概在1000米左右。

鱼洞不出鱼了,和传说中差不多的那种鱼,河里倒还是不少。晚上我们就吃到了,这样的地方这样的鱼,味道自然很是鲜美,不用过多描述。官封人捕鱼的方法也很简单,晚上扔个竹筐背篓之类的东西到河里,第二天去捡就行了。

神农架是个盛产传说的地方,夜里和当地人聊天,听到关于鱼洞更详细的传说:唐中宗李显贬居房州为庐陵王时的某一天,这个当时不知叫什么名字的鱼洞里涌出了一条大鱼,颈上还系着一块神秘的金牌,捞鱼的山民因之殴斗,竟弄出人命。相持不下,告状到官府,官司一直打到了庐陵王那里。在李显王爷的监督下,州官现场办公,了结此案后还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大石磨封住了洞口,使伏流只能从磨眼流出,大鱼再也无法外涌,以免再因争夺大鱼儿发生殴斗……从此,此地就叫“官封口”。

不信吗?州官审案的旧址至今犹存,名“堂上”。

不管传说如何,这庐陵王确有其人,正史记载: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其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次年,母后武则天与中书令裴炎密谋废中宗,立中宗弟李旦(睿宗)为帝,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当年,徐敬业等在扬州起兵反对,被武则天派兵镇压。裴炎不主张讨伐徐敬业,奏请武则天归政,被杀。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称圣神皇帝。705年,武则天患重病时,大臣张柬之等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宠臣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传位于李显,复国号为唐。不久,武则天病死,遗昭改自己的圣神皇帝称号为大圣则天皇后。这期间,684年四月,被贬为庐陵王的李显迁均州,686年九月迁房州。698年正月,狄人杰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三月,武则天托言有疾,遣职方员外朗徐彦伯至房,迎庐陵王及妃、诸子还都。705年正月,李显复位,大赦,免全国今岁租赋,免房州三年租赋。

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还产生了著名民间故事《薛刚反唐》。在今天的房县,有个奇怪的姓——戢,当地人念zhe,字典上是ji,传说就是因为纪姓全族在那时因为害怕受传奇人物薛刚之妻纪鸾英的株连,而改为戢姓的。据说至今鄂西北尚有“均州不演陈世美,房州不唱纪鸾英”之说。

官封竟然还有个“鸾英寨”。出乡政府,从一片农田爬上山坡,过两户粉色桃花和洁白梨花掩映的农家,前行不到一里地,天地在我们眼前猛得收成一团,成为一个窄窄峡谷,俨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直平静和缓伴随着我们的紫竹河水,这时在峡谷里也显得神秘起来,在峡谷底部一团团凝成个个大大小小的深潭,色彩幽深变幻,发出不明不白的光,冷峻而默然地迎接着我和老林茫然的眼。

空气也骤然清冷了许多,正走得汗流浃背的我们顿感凉意,神清气爽。山路在山崖的一侧蜿蜒向上,曲折而湿滑,我和老林不得不收回四顾目光,集中精神盯着脚下,小心翼翼前进。看得出,好几段都有人工雕琢过的痕迹,并且年代久远。青石上时时布漫青苔,逆光下竟然也是一片色彩斑斓,这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忙停下来拍照若干。

越上越高,走到半山腰,一座石门挡住去路的时候,整个古寨的格局就能基本看得清清楚楚了。石门高约三、四米,宽一、两米,顶部呈半圆形,我和老林前后左右仔细看了半天,没有发现一个字。自然,我们肉眼凡胎也不能从石头上看出年代,不过,绝对是老东西,的确是有些年头了的。

石门的里边,山腰突然凹进去了一些,就着这点凹处,两边各伸出石块砌成的墙,高处有三、四米高,断断续续蜿蜒有数百米。石墙里面的通道,看起来跑马是没有问题。通道里面有凹进去的岩坎,看起来也是人为加工过的,大的睡几百人不在话下。仔细看的话,也还能从一些遗存引发一些这里是做饭的,哪里是会议室之类的猜想。

站在石门四顾,套用一句老话,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冷兵器时代那绝对是这样。——从进入峡谷开始,就是山岩壁立,天空成窄长一片。对面的陡壁看来也就在几十米外,感觉似乎触手可及。

对面山腰也是同样的石墙。两边这么一夹击,要想功上来,堪比登天。

从石门往前不远,石墙通道里面的崖体上还有一个天然的石柱,上下与岩壁相连,传说这就是当年薛刚以及他老婆纪鸾英拴马的地方,故称“拴马桩”。

石门的这边是鸾英寨,对面山腰是薛刚寨。这里是神农架目前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壮观的古寨。

“云深路绝无人处,总有佳景谁得知”。大山深处的这个所在,古人曾发过这样的感慨。沧海桑田,现在,除了当地人,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幽静到让人心悸。

关于古堡的来历,当地人其实传说很多,没有共识。一种说法是古堡不远处有黑龙洞,洞附近的黑龙村,就是唐落草名将纪鸾英生长的地方,她占山为王以后,就是在这里修寨自卫,后来才到大九湖与反武则天的名将薛仁贵结为夫妻的,故名“鸾英寨”。另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联名抗清的李自成大将刘体纯的儿子,曾在此结寨设防,一边押运粮草进入主寨——刘享寨,为威慑清军,以威名远播的纪鸾英命名此寨。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只是古盐道上的一个驿站遗迹而已。

继续往前,走完紫竹河峡谷就是塔坪村。再爬个半天,就是燕子垭。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神农架古盐道上的官封鱼洞和鸾英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