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要说“种头”,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估计都是翡翠。这本来没啥毛病,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圈里也开始流行将“种头”的概念沿用到和田玉上了。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先不说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反正很多新手玩家听了之后确实挺蒙圈儿的。这不?陆华老师甚至还画了一副漫画,形象描绘出了行业的这一尴尬态势。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那么到底咋回事呢?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要聊“种”了呢?玩和田玉,有必要看种吗?今天我们不妨就来聊聊这里面的问题。

翡翠的种头

说到种头,就不得不追溯到人家的地盘——翡翠这来了。

有趣的是,虽然“种头”的概念在翡翠行业里的公认度最高,但其实这一理论也是行业内的“行话”,并没有切实的标准。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最早的时候,“种头”指的是翡翠玉质底子的细腻、纯洁程度。

后来泛指某一类品质的翡翠,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豆种、糯种、冰种、玻璃种,以其形象的参照物的进行比喻,也算得上恰如其分了。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不过到后来,种水的概念被开发到了极致。甚至到后来已发展出“三十六水、七十二豆(绿),一百零八蓝”的说法,其种色变化之复杂,种类之繁多,反正也挺闹腾的。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但不管怎么折腾吧,抛开颜色的分类,其玉质的核心标准其实挺简单,就是越透越干净越好。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头和和田玉又有啥关系呢?难不成,我们也要看透明度了吗?

和田玉的种头

可能“种”的概念听起来更高级。也可能“种”的概念更能方便理解。

但不管怎么样,现在很多朋友也开始聊和田玉的种头问题。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不同于翡翠对于透明度的偏重,和田玉的“种”是一个综合了颜色、细度、糯性、油性等指标的综合性描述。它泛指了一类品质的和田玉玉料。

比如在籽料中,就有青白种、黄白种和灰白种为大伙儿所常谈。

(1)黄白种

先说最知名的黄白种,从色调上来说,黄白种的白度像我们常说的暖白,微微有些泛黄调,玉肉的白在黄与白之间,看起来很舒服。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但所谓黄白,也不仅仅是色调的概念。它同时包含了玉质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熟感。所以,一旦聊起黄白种,其实也再说它的玉质极好,老熟感十足。

(2)青白种

如果说大家喜欢用“暖白”和“冷白”来形容玉色的色调,那么放到种的概念上来讲也同样适用,“暖白”色调相对应的,是“黄白种”。同样“冷白”色调对应的,便是“青白种”了。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但在这里,因为大家对于白的偏好,似乎已对青白有着某种刻板印象。但其实这里的青白种往往代表着玉质的好。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不同于黄白种的老熟,青白种的特点是细腻油润。相对白色系的料子,其阳起石含量较多,在细度、糯性和油性上普遍出色。

(3)灰白种

说到灰白种,说白了就是料子闪灰。

市场上有着“宁闪青不闪灰”的说法。它通常意味着籽料或含水线或不够老熟,很容易崩口......确实,灰白种从颜色上看可能并不如黄白、青白、脂白的料子看起来舒服,有些特别灰的料子看上去甚至会有蓝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并不喜欢灰料。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以上关于和田玉种头的说法,是根据颜色、玉质、油性、糯度等多个指标为衡量所总结出来的概念。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对于很多不懂的朋友来说,确实容易引起混淆。但同时,如果认真学习和了解的话,它其实也确实可以帮助大伙儿更形象的了解和辨识玉料。也算是大家赏玉、玩玉时的一点说头和乐子。


为啥和田玉,现在也聊“种头”了?


至于是否真的要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和田玉的价值。只能说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