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手記|感恩相遇▪致十年

上大學的時候,我最害怕別人讓我介紹自己的家鄉,在我當時的記憶中,長春沒有山清水秀、也沒有歷史悠久……2010年,我走進《發現長春》欄目組,歷經九年,時光荏苒,它讓我與這座城市親密接觸,翻閱晦澀難懂的史料,逐字逐句地撥開歷史迷霧;傾聽許多親歷者的講述,在一顰一笑中解讀不為人知的故事;在許多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敲擊鍵盤,將塵封的歷史集結成文字,最終變成一集集25分鐘的節目、填補成音頻、視頻的完美結合。我終於明白,並不是我的家鄉不夠好,而是彼時的我還未曾擁有一雙發現美好的眼睛,《發現長春》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數不清看過多少次初升的太陽和夜幕下的這座城市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這曾經是最特殊的親子時光

1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長春市雜技團翟紀嶺與馬蘭表演的雙人《頂碗》在當時十分新穎】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近半個世紀後的翟紀嶺與馬蘭仍然相濡以沫

系列紀錄片《雜技春秋》:這是一個開始

《雜技春秋》是我到《發現長春》後承擔的第一個任務,它講述的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心懷夢想的長春雜技人,如何創造出驚險奇絕的曠世之作,在炫麗奇幻的舞臺背後,又遮掩著怎樣坎坷不平的藝術人生?新聞出身的我,並沒有覺得這個線索不復雜、長度只有三集的紀錄片選題能有多了不起,結果讓我始料未及。稿子:一句話反覆寫、反覆刪,文字於我從未如此疏離;拍攝:畫面總像沒計算好人口的飯鍋,捉襟見肘。一年只完成一個任務的打擊,讓我痛定思痛。我開始看各種紀錄片的編導手記、各類紀錄片……漸漸的,我才找到了感覺。

2

系列紀錄片《翰墨城堡》:這是一種常態

《翰墨城堡》並不是我的第二個選題,如果依次數下去,大概要寫到第二個十年。選擇這個選題來回顧,是因為它帶有典型的《發現長春》特色。

【現場】2011年7月

【打開卷櫃】

吉林省檔案館黨政檔案管理處,一份鮮為人知的珍貴檔案已經在此塵封了五十多年。

這份歷史檔案中,有大小建築設計圖紙312張,小到燈飾樣板、大到建築輪廓,極盡詳致。

這張圖紙是一棟建築的正立面圖,線條流暢、粗細有致,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幢四層建築的輪廓。這棟建築就是坐落在長春市新民大街的吉林省圖書館。

然而,當人們把這張設計圖與今天的吉林省圖書館做比較時,竟然驚奇的發現,二者的房頂明顯不同。

看著這些泛黃的圖紙,人們不禁會想,這“圖紙之謎”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曲折經歷?在吉林省圖書館的創建之路上,又究竟發生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幾經輾轉,我們終於找到了經歷這段歷史的老人,吉林省圖書館建館的故事也由此清晰起來……

這是我在系列紀錄片《翰墨城堡》中寫下的一段故事。在這個系列最初的策劃中,並沒有設計這個橋段。2011年7月,幾經輾轉,當吉林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將關於吉林省圖書館的歷史檔案推到我面前的時候,我的眼前一亮!豐富程度遠遠超乎我的想象。在此後的幾天時間裡,我開始與工作人員共同“進退”。其實,我並不確定這一車一車的故紙堆裡,究竟能不能找到些驚喜?但我知道的是《發現長春》欄目組的每一個編導,在接到選題任務後,必須要去的幾個地方是:省市檔案館、省市圖書館。翻閱歷史資料、尋找有用信息是必須經歷的過程。當然,“天道酬勤“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有收穫的。比如這次,就有了策劃之外的故事,於是,一段抽絲剝繭的往事浮出水面……呈現在世人面前,並以可見可感的形式,永遠的留存在這座城市發展的過程之中。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發現長春》編導採訪籌辦成立吉林省圖書館的負責人 曹瑛(時年86歲)

3

特別節目《尋根》:這是一次成長

《尋根》於我是最特別的一個,如果有人問我:你在《發現長春》最得意的作品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他——《尋根》。對於這個選題,我不捨得做任何節選。所以我選擇,從頭說起:

開國上將劉亞樓曾經說過,培養一名飛行員,要耗費與其體重相同的黃金,他們是軍中之寶。

2014年,當航大的選題落在我手裡的時候,我對這句話還沒有過深的感悟。不過,這個神秘而又神聖的群體——飛行員,本身就足以讓我充滿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閱讀有關它的一切,身體裡一股創作的洪荒之力被點燃、激發。

然而,這個選題的難度,讓我始料未及。2015年春節前夕,我在《發現長春》辦公室打了整整一週的電話,終於順著航大提供的一個專線,找到了幾位新中國第一批飛行員,他們也都是東北老航校的第一批學員,並與這些老首長的秘書約定了北京專訪。

幾日後,我與我的小夥伴一行四人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車。我們這次的拍攝時間預計四天、拍攝任務是採訪幾位空軍老首長:開國大典飛行員——林虎、一級戰鬥英雄——劉玉堤、東北老航校第一批學員、曾任蘭州空軍司令的徐登坤、東北老航校第三批學員、東北老航校機械教員張開帙和他的妻子麥琳。

然而,我們剛到北京,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原本約定的第一天採訪對象徐登坤入院檢查,採訪順延;預計採訪的林虎、劉玉堤身體情況十分糟糕,已經進入重症監護室觀察,無法接受採訪,就連探望也被拒絕……

這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而又無法逃避的現實。東北老航校1949年成立,到2016年整整七十週年。當年最年輕的飛行學員到今天都已經年過八十,進入耄耋之年依然健在的,鳳毛麟角……《發現長春》的這次拍攝,又有了新的意義——搶救性採訪。我喜歡聽老首長們回憶過往,馬拉飛機、麻繩代替安全帶、酒精代替航油、直上九九高練……這些老航校時期流傳至今的故事,被老人們娓娓道來,那些最樸實的語言,因為親身經歷而生動、鮮活;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又因為看淡生死的情懷而變得波瀾不驚;我曾在文稿中這樣寫道:“這樣的故事,即使時隔七十年,即使不加修飾,也同樣能直指人心”,想表達的就是我在採訪現場的切身感受,每採訪完一位老首長,我都會感嘆《發現長春》的彌足珍貴,都會為能把這些即將消逝的人亦或是故事留在光影之間而感到無限的自我認同。

在此次北京之行的半年後,劉玉堤辭世,沒能採訪到他終成一生的遺憾了……兩年後,節目剛剛製作完成,徐登坤辭世,紀念東北老航校成立七十週年的特別節目,對於我和這位老首長來說,也成了送別禮物……唯願,我們的動作能再快一點,別讓遺憾長留心間。

航大的選題與其他選題有所不同,開題時並沒有計劃要在航校成立七十週年之際推出三集特別節目,也就是說,這個選題其實是拍攝先行而立意在後,這無疑給拍攝和後期的節目構架造成了極大困擾……它更大的難點在於航校七十年的歷史和今天飛行員培養過程如何完美結合?

當時,我還擔任著《發現長春》執行製片人職務,手中負責著三四個大型項目,在進行特別節目的創意構思過程中,《發現長春》製片人李昕陽承擔了我所有的事務性工作,讓我毫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創作。一週之後,《尋根》創意出爐,一起出爐的還有向航空大學彙報的《尋根》PPT。《尋根》是以今天的學員們重走東北老航校之路為明線,以七十年前老航校時期創造的傳奇故事為暗線,現實與歷史交融,以今天學員的視角,去解讀七十年前的故事……這個創意得到了航大領導和《發現長春》總顧問 長春市原副市長安莉的高度認可。

航大學員“尋根”出發的時間定在了2016年3月1日,通化市是第一站。七十年前的同一天,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就在這裡誕生。

七十年流逝,這裡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印記,人們只能通過研究者的講述來溫故歷史。

第二站是牡丹江,1946年4月,國民黨向東北南滿發動進攻,通化市形式吃緊。因此,剛成立一個多月的東北老航校搬遷至牡丹江市。

第三站是密山,“馬拉飛機”的故事就發生在密山市的老爺嶺,航大學員們特意選擇了徒步上山的方式來感受當年前輩們的辛酸……事實上,徒步上山,對於這些每天都體能訓練,動不動就幾公里拉練的航大學員來說並不算什麼,但它所承載的意義卻是平時訓練的根本所在。

我不敢說這次的“尋根之旅”究竟能給學員們帶來多大震撼,但我真切的感受到回到長春的路上,學員們與來時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不再嬉笑打鬧,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航大第55期飛行學員也是尋根之旅的成員在採訪中這樣說道:“老航校的精神是一種對於我們來說對於我們軍人來說,它是一種信仰是一種主義,可能說這個詞對於一般人來說別人會說很假,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是支撐力一直前行的力量…”

也許,這一路走來,他們真的看到了七十年前,那些用青春創造奇蹟的面孔,真的觸碰到那個為了信仰無所顧忌的年代。

2017年《尋根》獲得第29屆吉林省電視文藝“丹頂鶴”獎精品紀錄片節目獎、我獲得最佳編導獎單項獎,在《發現長春》九年獲獎不少,唯獨這個獎讓我覺得格外又意義。

即使是經歷了幾年的時間,我仍然覺得自己沒法把新中國的航空事業寫得深刻、寫得大氣磅礴,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深深的無力感,我想讓自己變成一個特別牛的作家,能夠用文字恰如其分地表達我在整個創作中的所有感觸……想用最美的文字讓所有人認識那些充滿人格魅力的老首長……但我的能力很有限,這也許也是文字的侷限,它很難在我的手裡變得比視頻更有感染力……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發現長春》編導採訪航空大學飛訓教員。在發動機故障、螺旋槳飛丟的情況下仍保持冷靜安全著陸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4

項目拓展組:這是一次蛻變

2015年,我與這個集體共同迎來了巨大的變化。在競選執行製片人時,我選擇了項目拓展組,這個剛剛在《發現長春》基礎上成立的新組織,其職責主要是承擔大型項目,任務艱鉅、前途未卜。作為第一個想吃螃蟹的人,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從一線到既做一線又做管理,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每當累到想要放棄的時候,都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人在走上坡路的時候是最累的。“我總在想,也許翻過這個山坡就是天堂。這是我在2017年度,臺聘人員考核表中列舉的工作:

本年度《發現長春》項目組承擔了八集大型系列紀錄片《丹鳳朝陽》節目製作及圖書音像製品出版;七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美在九臺》節目製作;七集大型系列紀錄片《城市的軌跡》節目製作;六集大型系列紀錄片《透視長春》節目製作;四集系列紀錄片《淨月》節目製作;兩集紀錄片《雕塑二十年》、一集紀錄片《雕塑大會全程紀實》節目製作、第五屆雕塑大會全程影像庫服務、2017年度規劃影像庫服務、2017年度吉林省圖書館地方文化數字影像庫35集專題片節目製作;此外,承擔了《長春日報》、組織部《最美公務員》、人社局“暖流計劃”宣傳片等工作。

此時,項目組人員有我,曲志峰、王銘齊(兼組)、孔洋(兼組)、王立麗(新借調)、張文龍(新借調)。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系列紀錄片《美在九臺》冬捕拍攝現場,我們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了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系列紀錄片《城市軌跡》項目-審片會

编导手记|感恩相遇▪致十年

系列紀錄片《丹鳳朝陽》第一次審片會

5

寫到尾聲,我忽然想起了一段話:“到生命不可企及的地方去感受生命的渺小和孤絕;在非常陌生的地方找到迴歸鄉土的親切感覺。”人,總是要在一些特別的境遇下,才能感覺到最本真的自己。回顧十年,心有感嘆。未來,不管它命運幾何,它給予我們的是不斷成長的歲月、是披荊斬棘的本領;而它給予這座城市的則像一罈子老酒愈沉愈香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