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大象席地而坐》——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在遙遠的滿洲里,有著一隻大象,它就坐在那裡,時不時的發出一聲啼叫,坐著的大象,你見過嗎?

《大象席地而坐》,長達四個小時的絕望的折磨,那一幕幕或破曉,或陰沉的天空,都在訴說著生命的無奈,掙扎的絕望。讓你在壓抑絕望中感受人生,感受小人物的掙扎。

《大象席地而坐》——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當韋布為了朋友將同學失手推下樓梯,導致同學死亡。而在驚慌失措的逃亡過程中慘遭朋友背叛,讓他對這個世界徹底絕望,他只想去一趟滿洲里,看看那隻一直想看的坐著的大象。

於城這個混混一般的角色,睡了朋友的老婆,被朋友發現後,朋友衝動之下跳樓自殺。而他的弟弟也被韋布失手殺死,找到韋布復仇的他也一起踏上了這條尋找之路。

黃玲的生活是悲慘的,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是那個早已腐朽的家庭,那個不自愛的母親,以及不自愛的自己,與教導主任的不正當關係傳遍校園。不堪重負的她選擇逃離這裡。

王金,這個韋布的鄰居,兒子兒媳對他的嫌棄,陪伴他的狗被活活咬死。老人也機緣巧合的捲入韋布與於城的爭端之中,最終選擇帶上孫女,去看看曾經自己當兵的地方,滿洲里。

《大象席地而坐》——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四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幸的,他們有各自的成長背景,各自的悲傷,各自的不幸。而他們共同的,便是對於生活的絕望,對於未來的絕望。當新的不幸降臨,不過是催化了他們內心的絕望,讓他們更想要逃離這裡,逃離這片壓抑的死亡之地。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我們小的時候找媽媽,上學的時候找老師,畢業以後找工作,找老婆。而他們是在尋找心之歸處,那份可以讓絕望的心靈得到慰藉的地方。

那隻坐著的大象

就像是他們一樣,被困在原地。每天看著熟悉的人和事,每天經歷著相同的經歷。那些人生的不幸也在一遍一遍的重演。

不同的是,他們的雙腿健在,而那隻坐著的大象,早已被打斷腿,每天坐在原地,等待死亡的降臨。

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我們看到一隻坐在原地,一動不動的大象。我們會驚奇,會圍觀。然而,當我們成為了那隻大象,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周圍那些嘈雜的叫喊,那些面目可憎的人類,那個虛偽且虛妄的社會。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來渲染壓抑,渲染絕望,而整個佈景為了效果也全部在破曉時或者黃昏的拍攝,只為達到那個混混沌沌的影片狀態。

當鏡頭從遠景,到中遠景,到近景,到特寫。這是鏡頭的遞進過程,更是我們心理的遞進過程。

《大象席地而坐》——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我們一步步的接近他們,一點點的感受他們。讓他們的悲傷,他們的冷漠,他們的絕望在我們眼中遞進,一直到壓進你的心裡,讓你喘不過氣。

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所有的情緒都不是在瞬間形成,他們都是在累積,在疊加;直到某天,一件事情的發生,成為一個導火索,引爆你所有的情緒。讓你的委屈,無奈,絕望在瞬間爆發,讓你呼吸不暢,讓你青筋滿面。

《大象席地而坐》——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當他們乘著大巴,到達滿洲里。在夜裡,在那個車燈照耀的圍牆前,他們踢著毽子,那個在情緒爆發式從老人手中搶過的毽子。這是的他們沉默,他們逃避了一切,來到了這個心之所向的地方。而前路如何,都已經不重要了。

我們看到了整部電影都不曾出現的燈光,看到混沌了四個小時的世界裡突然竄出了一絲光亮。那時希望的光亮,他們在希望的光芒下,玩耍,。

而遠方大象的叫聲傳來,那是希望的啼鳴。

在原著中,小說的最後是這樣描述的:“當“我”來到遠方,發現大象為什麼席地而坐(它斷了一條腿)時,很想抱著它哭一場,而它卻一腳踩向了“我”的胸口。這讓我向往的生活,讓我向往的遠方也是無奈,不幸,悲慘的,因為它少了一條腿。更不幸的是它還用另一條腿把我壓在地上。”

海子曾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在影片中,我們仍然可以對著未來,對著遠方存有一絲幻想,遠方的風景總會是美好的,總會好過如今的生活。

而在小說中,我們看到的是生活一直都是這樣,無論你身在何方,生活的絕望依然會將你擊倒在地,讓你絕望,讓你痛苦。

寫出了真實結尾的胡導,也在電影上映前永遠的離開了人世,或許他只是想要去看看另一個世界的遠方又會有什麼區別,是否鮮花燦爛,是否歡歌笑語。

真實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希望的遠方,我們會對生活抱有希望,無論它多麼的壓抑,多麼的悲慘,也都是生活本來的面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是我們對於生活所抱有的期待,不要去打破它,讓它存在於我們的夢裡,心裡。

心之所向,皆是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