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國崩潰 ,別高興太早!崩潰後,誰有能力,誰願意?

#美帝國崩潰 ,別高興太早!崩潰後,誰有能力,誰願意?

問題但關鍵,是崩潰後,世界格局秩序誰來維護,誰有能力,誰願意?

 挪威人約翰﹒加爾通不久前出版了一本書《美帝國的崩潰——過去、現在和未來》,讓全世界都躁動了。他說,美帝國必然崩潰,就在2020年。於是我耳邊響起雄壯的國際歌旋律,“因特納雄那爾就一定要實現!”
  一、
  加爾通非尋常人等,他成功地預言了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的解體。那麼我們來看看他關於美帝國崩潰的道理——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影響力達到一個新高峰,成為一個地區性大國和霸主。
  在柏林牆倒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美國更是到達一個巔峰時代。作為全球第一強國,美國的綜合實力,尤其是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與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差距,都已構成不對稱的優勢。
  但是,美國有它致命的軟肋:大幅度吸納-消費模式。
  為了滿足國內民眾對福利提高的要求,美國對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大,而由於資源稀缺/有限,導致資源需求增加與資源緊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一矛盾導致美國模式成為昂貴的模式,美國的民主也就是昂貴的民主,而這一模式根本不可永續。2008年世界平均能耗為1.676(噸標準油),美國、法國、日本、德國、中國分別為7.456、4.128、3.977、3.761、1.502,這幾個國家分別是世界平均能耗的4.45、2.46、2.37、2.24、0.90倍。美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世界的2% ,國內產量佔世界5%,消費卻佔到世界總消費額的25%。就籠統的資源消耗看,美國人佔世界人口6%,卻消耗了35%的世界資源。一個美國孩子的消費相當於125個印度孩子。如此消費的美國,怎能永續發展呢?這就是美國經濟矛盾的根本所在。


  由於國內資源無法滿足自己的消耗,美國必須從外部吸取資源。又由於美國的人均資源消耗量高於世界平均數倍,致使平等交換不可能作為美國吸取國外資源的永續方式。所以,它只有採取帝國性交換,即不平等交換。這種不平等交換必然導致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實質不平等。美國霸權的核心目標和任務就是維護這一不平等關係。
  沒有一個國家願意被剝削,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接受對自己不利的不平等的交換關係。這就意味著,美國與邊緣國家的交換必定產生遠比平等交換更大的交易費用。這些費用包括美國對邊緣國家的壓迫和強制,別國的反抗,以及戰爭。
  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然而,霸權程度越大→剝削越嚴重→反抗越嚴重→要維持這種霸權,就必須加大剝削,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因此,無論美國多麼善於外交,它也無法擺脫日益深刻的外部矛盾。這就是加爾通關於美帝國危機的論斷,與馬克思關於帝國主義必然滅亡的理論是一致的。
  不過,加爾通這次預言的準確性卻難說。
  二、
  加爾通的論證存在嚴重缺陷。他所討論的美帝國危機,只是考慮了美國自身的狀況。但是美帝國是否崩潰,不僅取決於自身的狀況,更取決於它和其他國家實力的比較。在國際社會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地位都取決於它與其他國家的橫向關係——如果美國的實力在十年後衰弱到目前的1/2,而其他國家衰弱到目前的1/4,那麼美帝國的霸權不但不會弱化,反而還會強化。

  加爾通無法論證和預測,到2020年有某個國家獲集團的實力可以挑戰美國,從而瓦解其霸權。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蒸蒸日上,GDP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於是有些中國人認為,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中國趕上美國,進而取代之,指日可待。這是盲目樂觀。
  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總量的確在快速增長,但是中國的經濟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低技術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只能有短期效應,而不可持續。中國的能耗總量與美國相當,但產出只有美國的40%。在高技術領域,中國幾乎沒有原創性技術和產品,沒有國際競爭力和地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中國的設備投資有60%以上要靠進口。在管理方式上,中國也沒有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管理模式。所以,即使中國的經濟總量與美國相當,中國經濟與美國相比,仍不具有競爭力。
  判斷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是否可以持續,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資源供給是否可以持續。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這30年間,中國緊急的高速發展是以資源充分供給為前提的。但是這以前提並非總能滿足。請看中國的資源形勢:
  我國許多資源總量匱乏,人均佔有水平低下。我國的水資源僅佔世界6%,石油儲量佔1.8%,天然氣佔0.7%,鐵礦石不足9%,銅礦石不足5%。有45種主要礦產資源的人均佔有水平為世界平均值的1/2。人均耕地、草地資源為1/3,人均石油佔有量僅為1/10.

  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以資源高消耗為基礎,導致資源對外依存度日益上升。2011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5.2%(首次超過美國的53.5%),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而未來十年美國經利用玉米等替代產品把石油進口量削減1/3.中國已大力開採了國內原油(及其他資源),而美國卻是儘量保存國內資源,優先利用國外原油(及其他資源)。根據國土資源部的報告,到2020年,在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19種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種為國民經濟支柱礦產。除石油外,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將為40%,銅和鉀的對外依存度將保持在70%。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增長必定嚴重受制於國際環境,且受制程度越來越高。
  同時,中國的資源消耗方式對世界資源也是一種威脅,從根本上講,不受歡迎。
  美國借九一一事件打進中東,最近又開始重返亞太,這使它控制著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地域和運輸通路。中國若要快速發展,必須依賴國際資源的大量供給,這勢必與美國及其他國家爭奪資源。一旦國際環境惡化,美國在資源供給上遏制中國,則必然導致中國市場上資源價格飆升,甚至根本供不應求。但是美國要實現資源正常供給,遠比中國容易。在資源供給這一關鍵問題上,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中國根本無法與美國競爭。

  那麼俄羅斯呢?很多人歡呼蘇聯的解體,因為那是民主的產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和柏林牆的倒塌一樣,蘇聯解體使其力量削弱,使世界格局更有利於美國主導的北約,美國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大國。
  希望遏制一個國家,只有兩條路:武力對付它,或通過和平談判。
  武力解決?首先,在核武器時代,武力手段會使世界陷入災難;其次,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內(至少2020年之前),根本找不到可以與美國軍力匹敵的國家和國家聯盟。
  和平談判?弱國無外交。在國際關係中,弱者臣服於強者,這一直是一條普遍的法則。美國獨大,以至於它更不願意接受國際約束。例如,9-11後美國政府不顧聯合國反對出兵伊拉克;2001-3美國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承擔減排和限排義務為藉口,宣佈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都說明了蘇聯解體後,美國的霸權程度在強化而不是弱化,俄羅斯不足以成為對抗美國的另一極。
  鄧曦澤先生最後總結道:“我們可以定性地說,美帝國必然崩潰。”但這“只是正確空話而已。要準確預測美帝國在何時崩潰,則很難。不過,可以肯定,在短期內(20-30年以內),我們看不到美帝國崩潰的可能。因為沒有強大的挑戰者可以運用武力瓦解美帝國,或者通過談判迫使美國放棄霸權,所以2020年的世界,恐怕仍是美帝國主導的世界。”

  如果我們回憶“日不落”大英帝國的衰落、希特勒第三帝國的滅亡以及日本法西斯在二戰中的失敗,或許我們應該改換一下思路,這些不可一世的霸主們並非是被他們正面的對手擊敗的。或者是從堡壘內部產生出的強大力量,或者是被哪一匹暫時未入眼簾的黑馬踏倒。至於我們中國,現在還是先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再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