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告訴了我們什麼?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甯浩、徐崢共同監製的劇情片,徐崢、週一圍、王傳君、譚卓、章宇、楊新鳴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程勇,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獨家代理商的故事。該片於2018年7月5日在中國上映。

《我不是藥神》告訴了我們什麼?

  • 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不過具體人物的性格都有一定的虛構和再創造。
  • 為了更好呈現角色身上各色不同的性格,主演們都曾專門去體驗生活:王傳君曾在血液科的病房裡和病人們一起同住;週一圍曾去體驗警察的工作狀態;楊新鳴去教堂做了很多次的採訪、探訪病人等等。
  • 徐崢與文牧野的結緣,源於有次電影節徐崢看了文牧野拍的一個小短片,覺得很有力量。
  • 王傳君為了表現角色的病弱,每日完成8000次跳繩減重,減重20多斤,而為了一場在病榻上的戲能在鏡頭前呈現出那種整個人塌下去的感覺,他熬了兩天沒有睡覺。
  • 譚卓為了一段只有20秒不到的鋼管舞戲,苦練了一個半月,腿上都是瘀青,還導致了膝蓋軟組織損傷。
  • 完全不會英語的老演員楊新鳴,逐字背誦完成大量英文臺詞 。
  • 徐錚的角色造型有頭套,他在拍攝的時候戴著這個頭套混進小吃店,居然沒人認出他來 。
《我不是藥神》告訴了我們什麼?


  • 《我不是藥神》不僅象徵著中國現實主義批判題材影片的重生,同時也彰顯了我們電影的審查制度也在不斷進步,影片以程勇宣佈散夥那一幕為節點,前後兩段是可以分開看的,前半段的風格荒誕帶有黑色幽默,後半段寫實沉重,這是標準的韓影模式,但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徐崢對於程勇的刻畫,是近年來他在銀幕上最好的表演,程勇這個角色,從一開始的玩世不恭,到後面的實現救贖,徐崢近乎完美地將這個人物呈現在了銀幕上。
  • 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解決一個問題,也可以是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對人性矛盾和社會價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藥神》的閃光之處。
《我不是藥神》告訴了我們什麼?


  • 《我不是藥神》中,程勇的原型是號稱“中國代購抗癌仿製藥第一人”的陸勇。他幫助白血病病友從印度規模性地購入靶向藥物“格列衛”(電影中為“格列寧”)的便宜仿製藥,因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銷售假藥罪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隨後上千名病友集體寫信請求對陸勇從輕處罰,最終檢察機關撤回了對陸勇的起訴。這件事助推了國家醫保改革,2018年,已有19省市將“格列衛”列入醫保報銷範圍。
《我不是藥神》告訴了我們什麼?


  •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有社會意義的電影,讓觀眾對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認知,道出了白血病群體的生存現狀。癌症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摧毀一個家庭,以此為題材創作電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我不是藥神》沒有浪費這個題材,而是給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儘可能的減少藝術加工。於是,在肩扛攝影微微晃動的畫面下,呈現出了略帶冷酷的質感,以及貧與富、生與死的強烈反差。正版格列衛國內售價兩萬五,藥廠代表穿西裝戴名牌手錶,在他的眼裡只有利益的攫取或被侵害,而另一端的白血病患者群體,是傾家蕩產,為了能省點藥費,嘗試各種仿製藥鋌而走險;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面對的是生與死的選擇,有的到處尋找仿製藥延續生命,有的放棄治療或自殺,選擇死亡。
《我不是藥神》告訴了我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