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30歲而已,有什麼好焦慮的

猝不及防,我30歲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25歲時,30歲看起來很遙遠,因此可以無所顧忌地拿“奔三”來調侃自己。

28歲時,30歲已經迫在眉睫,但“三十而立”的社會期望似乎怎麼也達不到,因此反而羞於談論年齡。

說起來很奇怪,在二十七八歲的那幾年,我對於馬上要30歲這件事感到很焦慮。

但當真正進入30歲這一年時,我反而坦然了。

如果你也有“年齡焦慮”,那麼在又長大一歲的第一天,我們一起聊一聊“年齡焦慮”。

這個對“變老”不友好的世界呀

在第8期《奇葩說》裡,蔡康永聊到了他對變老的恐懼。

他說:“我現在正在經歷巨大的恐懼,我覺得年紀變大很可怕。這個恐懼在於你不能為它做任何的事情。”

才30歲而已,有什麼好焦慮的

我曾跟我已故的外婆生活過一段時間,因此我明白變老大概是種什麼樣的狀態:

行動不便,表達能力退化,沙發上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被囚禁在靈魂深處的時間好像早已脫身而去……

但真正讓我對年紀變大產生焦慮,是從我們的社交媒體開始渲染中年的“可怕”開始。

如果你經常上網,你會發現,社交媒體對中年人並不寬容。

“中年”這個詞,要麼與“危機”聯繫在一起,要麼和“油膩”一同出現。

就連中年人的失業,也值得大書特書,相較而言,“青年失業”的話題總是很少。

社交媒體對老年生活的渲染也讓人恐懼,總將老年人形容為悽慘、孤獨、沒有自理能力的一個群體。

我生活在一個對“變老”如此不友好的社會里,以至於年紀變大,突然成了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與厭惡變老這種價值觀相伴的,是社會為我們設定的嚴格的“社會時鐘”。

“社會時鐘”,通俗點理解,就是社會期望你在什麼年齡該乾點什麼事兒,幾歲上學,幾歲工作,幾歲戀愛,幾歲結婚,幾歲生娃……

我們一邊變老,一邊被裝進各種既定的人生角色,一邊還要應付著生活的壓力和社會的偏見。

每一個正在變老的成年人,真的太南了!


年紀變大,有什麼好處嗎?

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經歷了3份工作,而自畢業以來,我也僅僅經歷過4份工作。

因此,2019年對我來說,是“動盪”的一年,也是改變的一年。

一切要從2018年說起。那年盛夏的某個早晨,我從不怎麼踏實的睡眠中驚醒,想到即將開始一天的工作就覺得煩悶。

那一瞬間,我的眼睛好像飄出了身體,從房間的正上方俯視著我自己。

我發現躺在床上的這個我、近來對工作感到無比厭倦的我,正處在一個無比可悲的處境裡:

工作中有趣的地方已經被我探索殆盡,剩下的是無盡的重複和各種不想面對的任務,想要逃離,卻不知道可以逃往哪裡。

那個時刻,我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觸:當你不去規劃生活的時候,生活就會反過來規劃你。

後來,我看到與這話意思相近的另一句:如果你不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將被迫花很多時間,去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從那時候開始,經歷過迷茫、恐懼之後,我決定做出點改變。

改變的過程當然也充滿了波折、失望、自我懷疑,但我慢慢走出了焦慮不安的狀態。

而且幸運的是,2019年底,經歷了3份工作的我,終於找到了一份我喜歡並且擅長的工作,雖然它並不完美,卻讓我離理想的職業更近了一步。

臨近30歲的那一兩年,我常常感到後悔,後悔自己為什麼不早一點做出改變。

思索了許久,我終於找到了不該後悔的理由:

永遠不要用事後解釋的視角,去預設做決定那一刻的心理狀態,因為做決定的那一刻,我的視野和偏好,都只能支撐我做出那樣的決定。

裸辭、轉行、更換城市,這些選擇對更年輕的我來說,想都不敢想,或者說,最多隻是一種空想。到了將近30歲的時候,我才有勇氣將它變為現實。

熱依扎是第15期《奇葩說》的嘉賓。她在那期節目裡說,33歲的她有了人生閱歷、經濟條件和工作能力,她因此有了底氣,也變得更加自信,敢於去做那些23歲時不敢做的事情。

才30歲而已,有什麼好焦慮的

才30歲而已,有什麼好焦慮的

她的這段話,讓我深受感動。在我以前的印象裡,明星吃的是青春飯,都害怕變老。

但在熱依扎說這段話的時候,我看到時間在她身上沉澱下一些寶貴的東西。這些寶貴的東西,讓她整個人閃閃發光。

和她所說的一樣,二十三歲的我,自卑,膽小,沒什麼主見,不懂得堅持,絕對不敢做出今天這樣的選擇。

因此,如果要說年紀變大給我帶來了什麼好處,那麼,其中一項就是它讓我變得更自信、更勇敢、更堅定了一點。


我的“時間辯證法”

真正對年齡不再那麼焦慮,是在我學會了以“辯證”的角度看待年齡之後。我把這個方法叫做“時間辯證法”。

具體怎麼辯證看呢?

先思考一個問題:

想象你的面前有一個22歲的年輕人和一個30歲的年輕人,你會覺得這兩個人年齡的差距還挺大的,對不對?

再思考一個問題:

想象你面前的是一個77歲的老人和一個85歲的老人,這回,你會覺得他們的年齡差距很大嗎?

至少我不會,我會覺得他們幾乎差不多大。

同樣是8歲的年齡差,放在年輕時看,是一段大差距,但放到老年階段看,似乎沒差多少。

經這麼一對比,我發現了一個道理(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安慰):當我活得足夠久的時候,年輕時走彎路虛擲的那幾年時間就不算什麼了。

才30歲而已,有什麼好焦慮的

除了這個方式外,我還有另一種看待時間的方式。當初猶豫要不要轉行時,我就是用了這個方法,才下了轉行的決心。

我是這麼想的:我今年29歲,工作5年,如果轉行,那麼前5年的時間投入、經驗、人脈積累,似乎都打了水漂。

這時你可能會跟我說:從經濟學角度看,沉沒成本不算成本。

嗯,很有道理。但我還有另外一套看待這件事的方法:看看我的職業生涯還剩多少年。

如果我要工作到60歲退休,那麼我的職業生涯還有31年。

如果要在一份不喜歡也未必擅長的崗位上沉浮31年,換做你,你願意嗎?

這麼一看,30歲才開始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確實晚了點,但起碼能改善我餘下30年的職業體驗。

想通了這一點,我突然覺得,那句 Better later than never 太有道理了。


一些建議

在跨年夜匆匆寫下這些文字,也該收尾了。

我想以一些建議作為收尾。

我有勇氣給你建議,不是因為我自認很有智慧或很有經驗,只是因為我有很多後悔,而我希望你在30歲的時候,後悔能夠少一點。

第一條建議,儘早開始規劃你的人生和你的職業。

第二條建議,儘快找到你熱愛的東西和你擅長的東西,培養、打磨它們。

第三條建議,如果有可能,為了興趣而工作,因為光為錢工作的人,往往也掙不到什麼錢。

第四條建議,減少你對往事的悔恨,因為當時的你並不如今天的你這麼明智。

第五條建議,向前看。如果你還有四五十年的人生,那麼,任何理想都有機會實現的吧。

第六條建議,多鍛鍊,活久點。

第七條建議,多讀書。吳軍說過:“通過讀書養性,人們很容易獲得不受他們家庭物質財富影響的品格上的財富。”從小到大,讓我受益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閱讀,但我依然遺憾,更年輕的時候,為什麼不再多讀一點書。

好了,12點已過,先到這裡吧。

祝大家新年快樂。希望年歲的增長給你帶來更多自信、坦然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